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时间:2022-09-20 09:42:47

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摘 要】本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同时将全过程质量管理含义合理的引出,分别从重视质量控制工作力度、实现质量全过程管理的保证、构建完善全质量管理机制、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等不同方面重视环境监测质量全过程管理的具体工作,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监测部门质量管理综合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全过程;质量管理;环境监测

2.前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进一步开展水专项、研究环境宏观战略、调查土壤、普查污染源以及污染减排等环保工作,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管理能够获得具有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准确性以及代表性的监测数据[1]。现今,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常出现重视监测结构,忽略监测过程等情况,常常是汇总填报数据、分析实验室样品时给予重视,没有有效、规范性的措施对传输信息、处理样品、运输保存以及采集样品等工作进行规范,对环境监测所获得数据的可靠性产生较大的影响,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能够促进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促进污染减排的目的得到实现,对环境管理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60年代,首先是通过菲根堡姆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想法提出,其次,于日本获得全方位的应用以及推行,在应用过程中将数据统计方式、专业技术以及经营管理互相结合,在用户服务、辅助生产、制造以及设计的工作中全面贯穿质量管理,确保能够使服务以及产品的质量有效提高,达到用户使用的基本要求。

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之间将环境监测工作全面开展,但是质量管理知识能够最终分析样品所获得的数据,并且根据分析的数据通过相应手段控制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无法全面控制其他过程以及用品采集工作的质量。

环境监测系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逐渐展开计量认证、优质实验室等工作,对环境监测分别通过环境制度、人员、检测工作、仪器设备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环节考核工作质量,将常规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约束性全面打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构建环境监测行业,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监测技术获得较为明显的改变。

我国环保相关部门在2007年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后,第一次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将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想法提出,环境监测站应该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确保环境监测能力能够处于良好的范围内,并且根据相关规定对监测人员进行上岗、考核、培训等工作,构建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有关制度,确保样品在实验室分析、处理前、运输、保存、采集的工作中能够处于良好的控制范围内,另外,对数据的综合分析、汇总等工作也需要制定相关制度进行约束。

3.加大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力度

随着环境监测工作不断的发展与建设,环境监测工作是否获得良好的质量是备受瞩目的问题。因为环境监测工作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工作程序以及规章制度,没有到位的执行,导致在后勤保障、采购仪器设备、采购消耗材料、采购试剂、综合分析数据以及现场采样等重要环节中有着不良控制或者完全失控等情况,造成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2]。加大环境监测工作中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力度,则需要从重视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全过程质量控制、构建完善质量管理系统以及促进工作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等环节出发,给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提供一定的保障,给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3.1构建全员参与意识

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综合评价数据、实验室分析、现场采样、合同评审、管理以及采购等工作岗位均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为传统质量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约束性,通常情况下,只有质量管理人员、实验室人员有着较强的质量意识,除此之外,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则有着较为淡薄的工作意识,倘若不及时地改变这种情况,要想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得到实现则有一定的难度。环境监测管理部分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的宣传方式,使部门的主要员工质量意识得到加强,同时要应该针对工作的性质,构建相应的工作程序以及规章制度,确保员工能够对工作质量的需求全面了解,从根本上促进实时质量控制得到实现。

3.2构建完善质量管理机制

要想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则需求构建完整科学的管理基础,通过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以及质量手册等相关技术问题,全方位的规范工作人员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具体行为。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构建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系统、严格执行相关文件、持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根据质量管理系统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关的技术文件对报告编写、数据处理、分析测试、原始记录、样品采集以及制定监测方案等进行规范,确保管理部门的管理评审以及内部审核得到实施。另外,还应该根据质量体系、工作实际在具体运行中面临的困境,针对性的修订质量体系,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定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能够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系统。

3.3全过程质量保障的实施

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保证具体是指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实施在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环节中,其中主要包含处理数据、记录数据、使用标准物质、使用试剂、校准仪器、选择测定方法、保存样品、处理样品、采样方法、布点方案以及监测计划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3]。

3.3.1保证优化布点的质量

环境监测的布点位置在设置之前应该分析具体条件、污染物性质以及监测对象等实际情况,所设置的布点必须要与相关规范要求、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互相符合,确保能够获得具有完整性、代表性的监测信息。

3.3.2保证分析测试的质量

首先应该在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的基础下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样品、现场测试进行分析试验的工作,通过其他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进行分析测试时,则要通过适用性或者等效性等方式进行检验。另外,实验室内部可以通过人员方法、平行样、加标回收、空白样、明码样以及密码样等措施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3.3.3保证处理数据质量

通过国家相关标准对监测数据进行异常值剔除、检验以及计算等工作,同时要完整的规范监测报告记录以及原始记录。

3.3.4保证采样环节的质量

通过对分析方法、监测对象的具体需求,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确定采用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确保环境监测工作中所获得的数据能够将监测对象的变换规律、波动范围以及实际状况等准确的反映。

3.4重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能够给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提供一定保障,质量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派发质量手册、按照规章办事等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构建实行质量控制的相关计划,通过加标回收、样品质量控制、空白样、平行样等方式,将质量控制全面的实施在监测工作中。另外,还可以采取协作定值、能力验证等外部质量控制等手段,及时在监测工作中找到相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能力。每隔一段时间则要校准检定仪器、评定服务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开发新方法、监督现场质量、核查相关数据等工作,重视检查数据有效性、监测数据完整性以及原始记录等工作,加大质量监督工作日常管理的力度。采取培训人员、信息交流、评比质量管理、持证上岗考核、认证监测资质等措施进行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促进监测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确保能够与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互相符合。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中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能够持续改进以及有效运行质量管理系统,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监测部门质量管理综合水平得到提升,使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得到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承豪.试析对环境监测及其质量管理的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08):364-365.

[2]王晖.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J].中国科技信息,2011,7(12):688-689.

[3]陈丽华.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综合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7(06):358-359.

上一篇:地铁车载环境下抗电磁干扰技术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