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行政主导的舆论监督样本

时间:2022-09-20 09:21:48

电视问政:行政主导的舆论监督样本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正处在一个民意“沸腾”的时代,矛盾也愈加凸显。对话访谈是一个很好的新闻原创的平台,政民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一方面能满足公众通过参与和倾听实现自我意见的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群众路线的必然需求。文章以“对话苏州”为例,研究以传统媒体电视来进行问政的机制。

【关键词】电视问政;对话;舆论监督

一、电视问政:定位与功能

美国潮流电视频道(Current TV Channel)主席阿尔˙戈尔认为,“虽然互联网是一种民主的力量,电视仍然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式”。这位享誉全球的传媒大亨强调的是广电媒体在组织规模、影响覆盖面、信息处理专业化等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形式的媒体。很多传统媒体没有利用好这一优势,往往将政民对话办成了一场秀,在这点上《对话苏州》栏目,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它成为了创新社会管理、开拓工作渠道的“苏州经验”。

(一)定位:接地气而不失深度

“对话苏州”是苏州广电总台一档大型时政访谈节目。节目诞生的背景,正值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聚了各种矛盾,作为一档电视对话节目,将话题从具体新闻事件切入,来充分体现媒体的桥梁作用。市级领导干部思考的往往是带有全局性、纲领性的政策,而老百姓更关心的则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当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时,让对话既接了“地气”,又有了深度。

(二)功能

1. 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民情民意。在8月8日第十九期《对话苏州》节目之时,正值苏州最热的高温季节,市民出行就是一个大问题,现场的公交达人就邀请交通局长邵建林体验108路这样线路设置不合理且非空调的公交车。面对市民的邀请,邵建林兑现他的承诺,亲自体验了非空调车。在公交车上,邵建林明确承诺,明年这个时候保证将非空调换成空调公交车。这一举动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与好评。

2. 顺应民情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对话苏州》第二期,主题是“共筑食品安全防线”,当时,全国范围内接二连三出曝出食品安全方面的负面新闻,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期节目从一些具体的新闻事件说起,不仅仅就事论事,而是围绕市民关心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等环节,提出一个个现实问题。节目现场,如同一个扩大版的市政府工作会议。节目录制后,直接推动苏州出台了一个相关红头文件。在当时全国都在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下,这也成为了又一条“苏州经验”被新华社报道。

二、电视问政的限度与出路

(一)电视问政能刨根问底吗

政府的工作放在电视上让群众来问、来考,说明政府在改进机关作风上已经跨出了很大的一步。受众喜欢电视问政这样的一种形式,但是电视问政节目的展开,必须依靠当地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如果光靠媒体的力量是很难推进的,电视台是完成“命题作文”,是具体的实施者。电视台很难凭一己之力邀请到官员去接受问责。

此外,一些地方,问是问得热闹,当面表态节目结束之后就解决,但是过后还是回答要“走程序”甚至不了了之。 由谁来督促检查,群众反映的问题谁来追究?落实和执行才是最大的问政。

(二)常态机制如何建立

卡茨曾经指出:许多网络的公共论坛上充斥其中的是虚假、无聊,甚至侮辱与人身攻击等信息,这些信息形成根深蒂固的沉淀在网络文化中的所谓的“火焰战”(flame war),所有这些都阻碍了理性对话的展开。时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展开,中央提出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方面,电视问政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照出相关部门和人员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像照镜子,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当然,“照”过之后,更重要的事情还是接下来的“洗澡”、“治病”。 长效机制如何建立,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电视问政由于其成本较高、实效性较差,这样的方式只能是起到一个点的作用,而我们国家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通过人大、通过民意的代表机关,去进行日常化的、常态化的问责,可以借助电视载体向人民群众直播,这样不仅少了点秀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有保障,能够实现持续性与常态化。

(三)节目创新刻不容缓

结合苏州百姓的个性特征、苏州的文化氛围,苏州的对话节目更多的是一种理性互动、实效沟通,建设性质询。相比与武汉的直播问政,就显得不够“火爆”。在话题引导上,“策划”的痕迹过分明显。这方面虽然方便了节目的录制,保证了节目的流畅程度,但反过来也制约了节目“出彩”。今后的对话中,栏目可以适时插入更多“意外”的环节,制造矛盾与冲突,这不仅能够增加节目的可看性,更能够考验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三、结语

在社会转型期,民意比以往来的更加热烈,群众对话的欲望,表达自己诉求的心理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在网络舆论迅速崛起时,主流媒体发声,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电视问政是一个点,它成为了公众便捷表达诉求的“扬声器”,这在一定程度能够使政治生活更民主、平等和自由。而如何通过这个点实现面的效应,就需要建立基层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互动的长效机制,需要政府通过多渠道来合理有序调动百姓参与公共事务、共商国事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政民关系更加和谐,让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谱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沈刘红.网络交流:人际性的回归[J].当代传播,2003(5).

作者简介:翟维佳(1989- ),男,江苏兴化人,硕士,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上一篇:对不同版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你的幸福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