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审美意识初探

时间:2022-09-20 08:42:00

先秦审美意识初探

[摘要]审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非常具体地表现在人们对现实美和艺术的感受、欣赏和评论中。本文旨在对有关文字通过训诂,对先秦审美意识进行一种探寻跟简要梳理。

[关键词]审美意识;美;先秦

[中图分类号][B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00-01

所谓审美意识,即包含一般所说的美感(审美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心理等等。审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地表现在人们对现实(包括自然和社会)美和艺术的感受、欣赏和评论中。尽管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都包含着一定的美学思想,但是当它还没有通过思维的抽象、分析、研究、概括而取得理论的形态时,也就没有成为美学理论。本文旨在对有关文字通过训诂,对先秦审美意识进行一种探寻跟简要梳理。

一、美与“甘”“味”

《说文解字》:“美,从羊从大,甘也”。美字的本义,由“羊”“大”二字组成,表现了“羊之大也”“躯体硕大之羊”的意思,或者是表现了对这种羊姿态的感受。可见最原初的审美意识可以说是源于“羊太”――对形象丰硕、羊毛浓厚、象征旺盛生命力的膘肥体壮的羊的姿态之感受,故而“羊大”这一特殊姿态与美感之间并无关联,原始的审美意识终究起源于“甘”这一味觉感受。《说文解字》:“甘,美也”。那么“美”“羊大”“甘”之间有何联系呢?段注说文“甘”字一般作五味(甘、辛、酸、苦、威)之一,意味着“甜”。所谓“羊大”即“肥硕的羊”其肉味甘的缘故,换句话讲,就是“美”不是表达对于羊大姿态的感受,而是肥硕的羊其肉味“甘”。“美”字正是为了表达对“甘”这一味觉经验的审美感受,故而可得结论,“美”“甘”二字互训。

《说文解字》“味”,从口,未声,滋味义。“未”,味也,六月滋味也。《史记・律书》“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味”“未”“美”之间又有何联系呢?《荀子・王霸》“口好味”中的“味”与“滋味”“甘味”“美味”同义。故而,“美”是表现味觉感受的字。

二、美与“色”

《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说文解字》“色,颜气也”,段注说文,色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即颜容之气色。《荀子・王霸》“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即指所谓“美人”是能“悦目”的视觉对象。《荀子・王霸》:“口好味,耳好声,目好色,_形体好佚”,足见,“色”已经不是单纯意味着能引起“”的女性或是属于女性的某种特征,单纯的男女交媾并不能成为“悦目”的视觉对象,也就不能产生美感。“色”一般当然应给予见者以喜好、喜悦的感受。《淮南子・说林训》:“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美与“长”“大”

《广雅・释诂》中“将,美也,将,长也”是对人的姿态、才能、见识等给予高度评价时所有美感反应。美味与滋味、长味同义,“滋”“长”都各自与美通义,由于“滋”“长”而美的对象,往往是生命力量旺盛的象征,人们赋予这种力量以美感。

《孟子・尽心下》:“充实谓之美,充实而有辉,谓之大”,《庄子・天道》:“舜,美则美然未大”。同样一般与大有关的字,比如多、众、高、积、深、重、壮、盛、长、广等字都能代表有一种压倒生命力的人,充盈的人,给人的感情以强烈刺激,积极影响并具有价值的事物的姿态,人们从这样的气势、姿态中长生了美感。

四、美与多

《礼记・礼器》“古之圣人……多之为美”。古人从事物多聚的姿态中获得了美感,但是多不能直接训为美,而是被解释为美。比如长、大、高、玄、光、满、丰、盛等许多字可训为美,这些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指一种雄浑、众多的气势,这种多的事物的姿态在被理解为美的时候,人们从这一对象中获得了美感。

五、美与崇高

《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据《广雅・释诂》从崇、高或高大转引出的字还有岑、邵、尊、贵、隆等等,都可以直接训为美或是由这些字形容的事物的实体以及姿态义为美,这些姿态也让人有了美感。《荀子・议兵》:“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女诫・敬顺》:“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孟子・尽心上》:“曰,道则高矣,美矣”。高、美二字意味着对于“高――高大、崇高”事物的性质、姿态的美感,这种美感中同时也包含着对对象的高度评价、美的对象以及人们对它们的美感,于形态的,物质的东西之外,向着统一、综合人的心情、言行而成的人格性――精神的、伦理的方面扩大、推移。因为人格的崇高,圣人君子受到美称,行为崇高的仁人志士受到褒美。

六、结论

单独的审美意识不经思维的抽象、分析、研究、概括其理论的形态时,就不能称其为一套美学理论,只有经过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识的积淀,并对其概括提炼才能为美学理论的成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先秦时期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艺术是先秦理性精神的显著特征。本文探求的审美意识也是这些特征的奠基石。通过训诂出的审美意识,不论是味觉的、触觉的“甘”与“味”,还是视觉的“色”以及“长”“大”“多”“崇”“高”等等超越生命力之上的认同,归根结底,美感的产生,无一不是来源于在人们对于对象姿态认识的过程中。任何时代的审美意识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且与时代紧密相联。

上一篇:高校校园绿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浅议医院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