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时间:2022-09-20 04:21:53

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高科技产业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同时各种形式的混合性治理形式,如企业间联合体和风险投资急速发展,企业边界进一步模糊,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边界的激烈讨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规模经济(生产)来解释企业扩张的机理,涉及到企业边界的制约因素。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而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论述规模生产,探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马歇尔在对工业组织问题进行分析与考察的过程中,系统论述了大规模生产对工业的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的概念,并由此推演出被称为“马歇尔冲突”的命题,只有通过改进组织才能有效解决这种“冲突”。

虽然钱德勒没有明确提出企业边界的概念,但他研究发现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是效率。针对有人提出垄断是决定企业规模的最终原因这一论断,他指出效率提高与否是企业能否成功进行一体化的关键标准。该观点实质上阐述了企业规模边界问题。当企业规模边界扩张不能产生效率时企业应停止扩张活动,从而确定其规模边界。因此,其结论就是企业的规模边界是由其效率决定的。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评述

科斯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采用标准的新古典分析方法,对新古典企业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价格机制不是唯一的,企业也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科斯用市场机制需要交易成本的理论,较为成功地解释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原因,比新古典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继而,他用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了企业规模的大小:当追加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因此,企业规模被界定在这样一个定点: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近期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重新回到了科斯的观点上:将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结合起来分析企业边界。而两种相应的交易方式就是组织结构和市场控制,前者包括内部制造和垂直并购,后者主要是指市场合同交易,两者各自具有优势和劣势。

三、资源决定论

资源决定论强调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一种独特性优势――产品差别或低成本的优势。一个企业的独特性优势应该是难以被其竞争者所模仿,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企业攫取长期利润的可能性。对某种特殊原料或资源的占有和加工或运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一个企业独特性优势的核心,这些概念在管理战略理论中被称为“核心竞争力”或“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资源决定论者进一步挑战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经典观点――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将低效率的市场交易通过组织结构而内部化。企业在他们的眼中被看作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企业行为的动力是对竞争性优势的追逐。因此,企业行为和企业边界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以机会主义的存在为转移,而是被追求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企业目标左右着。

近期发展起来的关于企业的“知识决定论”已经逐渐发展成资源决定论的核心。它认为组织性内部化是为了发挥组织结构对专有性资产的协调优势。如果存在可分享的知识、语言和运作惯例,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或者是直接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独特的、默契的、并难以模仿的资源。Kought和Zander争论到:“复杂性组织的存在使得其内部的专家可以通过一种共同语言和组织规则而更好地交流和组合起来”。资源决定论扩展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方式。企业在资源决定论者的眼中,不仅要打败市场,同时还要打败其他的企业才能存在。因此,一个企业的内部关系体系必须比其他两种替代者――市场和其他企业运行得更有效率。

资源决定论倾向于使用资源的关联性来分析企业规模和范围。在企业边界问题上,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新资源和企业已有资源之间的关系上。这种关联性需要资源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性使得企业即使在扣除组织成本和失去市场交易的灵活性之后仍能得益于内部运作某些新资源。因此,一个企业的边界,或者换个说法是一个企业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的边际极限在于该资源缺乏对企业内部主体资产的关联性,这时使用制度控制来实现对该资源的占有是非效率的。

四、选择权说

所谓选择权是指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参与到某项技术战略中的能力和机会,但是并不是倾力投入。企业对该战略前景的投入程度可以随着预期的技术和商业前景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选择权学说的代表性争论就是企业进入一项灵活的、低投入程度的、针对某资源(如技术知识)的技术研发项目的可能性是与该资源(如技术知识)技术和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程度正相关的。当某项资源被标识为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企业通常会选择一种具有较高灵活性的相对优势地位,而不是“锁”入这种前景不明朗的技术路径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较低程度的组织治理,如较松懈的合作关系或许可证授权,可以帮助企业在保持技术接触和防止过多不确定性风险的目标之间进行取舍和妥协。随着技术逐步发展成熟,相关信息更为精确和完善,商业前景不断明朗化,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程度的组织控制,如并购和整合,来调整投入程度。当该技术的不确定性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再集中企业资源投入到该技术中去,并使用较高组织水平的治理方式来获得对该技术的占有,这能够为内外部资源提供更好的协调和相互吸收功能。如此,内部生产或直接并购就是更为合适的治理方式了。

选择权说可以被看成是资源决定论的延伸和扩展。它对资源决定论的讨论范围进行了扩展。选择权说视技术上的企业边界为某技术的战略意义与该企业战略目标之间是否吻合的产物。企业的风险投资活动就是在高技术风险压力下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和市场地位所进行的改变企业边界的活动。

五、结论

从以上分析看出,交易费用经济学、资源决定论和选择权说在解释企业边界变动上是存在互通点的。首先,他们都不再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而将企业看作值得观察和注意的经济行为主体,试图分析和解释企业运行的内部机制、企业心理和行为活动。这样,在研究者眼中企业不再是传统经济学所定义的几条成本曲线,而是一个可以与市场机制相提并论的、值得细致讨论的主体,虽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仍然被认为是这一主体的首要目标。其次,他们都继承传统经济学的效率思想,在分析企业边界变动和决定时,使用效率标准来解释为什么企业边界会变动和为什么要这样变动。三大理论在强调这一标准时虽然表述不同,但含义是相似的,即对资源获取的企业边界变动的一种形式相对于其他形式应该是有比较优势的。然而,三大主流理论在对企业边界的解释上也是各有千秋的。它们是在不同层面上讨论企业边界变动及其效率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如何高效率地获取所需资源层面上进行分析和讨论;而资源决定论更多的是将该资源的获取与整个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更为系统性;选择权说则强调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利益,强调的是要在变化的技术和商业环境中保持对资源获取的有效性。

上一篇:垄断行业薪酬问题探析 下一篇:图书馆资源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