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差异扩大学生参与意识

时间:2022-09-20 03:57:10

【前言】关注个体差异扩大学生参与意识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营造最佳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告诉...

关注个体差异扩大学生参与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该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关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转变观念,理顺主导与主体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论和语文教学法都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以教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学,为师之道,轻重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效率低。就算教师尽力教了,教得认真、仔细,即使是“诲人不倦”,学生也还不能“学而不厌”。教师为教而教,为语文书而教语文,为教学生考试而教,并没有通过学,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没有让学生坐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教师始终重教轻学,重书轻人,尽管费了不少力气,结果却总是出力不讨好。

新课程要求,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起的是主导、领导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在学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积极的探索者。同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个体。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热爱教学,善于教学,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要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正是在教师主导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可以说教师的主导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礼记·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程度不够,学得过多;程度很高,却学得过少;以为很容易学;满足了,不肯进一步学)。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强调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正视差异,营造参与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营造最佳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地否定,而是要耐心地听取,积极地引导。创设师生同乐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学比其它任何学科更需要结合实际。初中语文第一册就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发掘生活,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其丰富的情感因素,使之与课文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自然的语言》、《春》等涉及自然景物的课文,指导学生直接接触景物和事物,既为理解课文所必需,又多半是条件所允许的。阅读《我的老师》、《变色龙》等课文,则可以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人物、事件、场面,也是需要和可能的。

因此,要善于利用时机,创造客观条件。可以独立组织观察,更要利用各种时机,如参观、野游、文体活动、理化实验等机会。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要是学校内的事物以及学校周围易于观察到的事物,他们都可能和课文里的人、事、物、景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或相近处。这样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的、巧妙的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贴近他们的需求,触其心灵,激起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使人们感到:当学生心理上不再紧张,当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便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乐趣,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充分体现。当学生感到老师是他最可信、最可亲的朋友,学生才敢大胆地释放自己,充分地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将使学生充满自信,充满快乐,思维将更加开阔、更加敏捷和富有趣味,隐藏的潜能便会得到发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充满自信和自尊。这样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很多教师偏向于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其实,这是一种学生没有广度深度、缺乏厚度力度的“惰性参与”、“假性参与”,学生在热闹之余学习,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是否取得实效,不能简单地以热闹的课堂气氛,以参与形式的花哨,以做了多少事、演习了哪些活动项目为凭据,而要考察、研究、分析学生具体的参与状态,看他们是怎样参与的,参与后自身知识、能力、心智、态度、情感意志、素质、个性、人格的细小变化和良性发展。教学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允许有被歧视者、无动于衷的“隔岸者”。这样,人人参与,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都趋于最佳状态,从而各有所得,各有攀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的教学境界。其目的是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深入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展开,使学生能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探索心理,激发学生困惑、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激趣要贯彻教学的全过程,但不能停留在讲讲故事笑话、演演小品上面,激趣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不是为趣味而趣味。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句名言启示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激活并满足其成长中日益增长的需求。总之,教材给教师的不是缰绳,而是魔杖,只要把握住促进学生发展这根红线,只要以“关爱学生”为准则,精心策划个性教学的方方面面,知识、能力、情意相通相融,语文教学就会增添灵气,秀气,就一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的课堂的春天。

上一篇:谨防思想品德课堂陷入“误区” 下一篇: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