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

时间:2022-06-20 09:51:50

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总结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关键词:物理学科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习兴趣,搞好入门是关键

物理学科是学生在初二年级学习的一门课程。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实验,这对刚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教师必须及时将这种新奇进一步深化,使学生能长时间保持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新奇。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上好第一堂课开始,认真设计好每一节教案。比如在开始学习时可以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来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再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如:“为什么筷子插入水中会弯折”、“钓鱼时人为什么不能大声说话”、“运动员跑步比赛时为什么是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出发而不是听到发令枪声音再出发”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的趣味性,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往往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如何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钢笔什么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天空为什么会下雨、下雾?学习“电学”后,让学生回答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为什么有的台灯能调节光线强弱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

在教学教程中,教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学生,认为其他学科不好的学生在物理学科上也不能学好,我们要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赋、才能、兴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用的人;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把物理这门学科学好。对学习基础较差有一定自卑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关注,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维,教师能够围绕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整个课堂充满和谐、活跃的气氛。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把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被解决,高度评价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

物理教学中有许多实验教学,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便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的探究及日常生活的做法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调查研究、有动手操作、有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探究的方法教学。如,在教学“欧姆定律”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复习电流的有关知识,然后教师提问:“电流强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如果改变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学生们互相讨论:1、如果把电压由1伏增加到2伏,通过导体的电流会改变吗?再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体两端2伏的电压由两个1伏组成的,每个1伏电压都形成了电流,两股相同的电流合在一起,电流就大了。2、如果把导体的电阻由6欧减小到3欧,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那么通过它的电流又会如何变化?再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电阻减小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小了,电流也就大了。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检验你的推测呢?”于是再让学生讨论应采用什么方法来做这个实验,不少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法”,我给予了肯定,学生分组把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表格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动手完成了这个实验。最后,再回顾整个过程有无不妥之处,得出了欧姆定律。物理中的许多概念如:压强、焦耳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家庭生活用电等,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

四、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他们由学会上升到会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可以把一些概念、规律等加以概括、总结并用一些短语、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学习“凸透镜成像”时,把成像原理概括成“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等。在教学中把一些学生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比如学习电流时与水流比较、学习电压时与水压比较等等。习题教学中,每解完一道题要让学生总结反思:这道题应用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解题方法?还有无其它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得出的?这些方法适用于哪些类型的题目等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的灵活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超越教材,学生才能爱学、乐学,物理才能以她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只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总结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D]

[2]课堂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3]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实践研究[D]

上一篇:关注个体差异扩大学生参与意识 下一篇:谈计算机日常维护与维修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