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思想品德课堂陷入“误区”

时间:2022-09-16 12:06:23

谨防思想品德课堂陷入“误区”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思想性强,比较缺乏兴趣的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的互动,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师总会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和新颖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实践中,不恰当或大量的使用教学手段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变成一堂低效的课堂。这就需要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些手段和方法,防止课堂上出现陷入“误区”的现象。

一、陷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误区”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现有条件下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它以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反映教学信息,能实现传统教学实现不了的情境、动画、实验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能仅为了增加学生兴趣而使用,也不能为了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而使用。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前,根本没有考虑本堂课使用多媒体的目的,也没有想过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把自己要解释的话全部制成幻灯片,教学容量成倍增加,出现了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幻灯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放映幻灯片如同走马观花,学生来不及观察和思考,便已一翻而过,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探究。有些教师在使用中,课件追求“时尚”,大量使用各种声音,采用多种动画,频繁变换字体,插入色彩斑斓的图片,其结果使学生如同置身于闹市中,学生在喧嚣与繁华度过了一堂课。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学生的注意力会随外界强烈刺激而发生转移,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时尚、花哨的课件画面上,反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些教师慢慢地变懒惰了,改变传统的“嘴巴加粉笔加黑板”的模式,过分依赖课件,在课堂上自己很少讲,也很少写,一切由课件来提问,由课件来教学生记笔记,也由由课件来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听课如同看电影。其实课堂教学强调把握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运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依然要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依然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上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师也被多媒体所操纵,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不是越多越好,越繁越好,频率越高越好,而要用得合理,用得恰到好处。

二、陷入课堂讨论“误区”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交流信息的活动。课堂讨论能够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家林格伦曾提出集体讨论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他把集体讨论称为“开窍反应”,应该是多让学生在讨论中切磋琢磨、集思广益,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否广泛地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如何,直接取决于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绝大部分老师都非常重视课堂讨论,也都十分热衷于课堂讨论。但有些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时不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且讨论题的设置缺乏层次性,过于简单,比如七年级上次的《历史与社会》中对“辽阔的疆域”的学习,老师让学生讨论疆域四至的内容。大家看书就能清楚答案的内容,就失去讨论的必要性了,使讨论流于形式;要么过于深奥,调动不起学生讨论的激情,使学生望而却步,如“税收”,让同学说讨论税收的种类及征税标准,对七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学生也就失去讨论的信心了。所以要想使讨论达到预期目的,讨论题的设置必须难易适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及学识特征,既要遵循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又要遵循“门槛效应”,尽量将难题分解为数个相对较易的题目,以利于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也有老师一遇到问题就叫学生讨论,整堂课的程序就是老师提问,学生讨论,然后回答。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在讨论,而在聊天。其实过于频繁的讨论,会使学生倍感乏味,增加厌倦心理。实践证明,一堂课组织二、三次讨论即可,否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态度。此外,部分教师在课前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堂讨论的主题,而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有些在组织学生进行轰轰烈烈地讨论后,却没有及时总结,学生心中没底,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所以,课堂教学需要讨论,但要注意掌握讨论的方向和处理好讨论中的有关问题,让课堂真正因讨论而精彩。

三、陷入幽默“误区”

幽默是一种教育艺术。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教育家斯维洛夫说:“教育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学生欢迎富于幽默的教师,这是因为幽默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受到启迪,自觉地进入乐学的状态。老师能否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能否发挥课堂的教育机智,就看教师会否利用幽默语言。比如农村中学学生讲脏话较多,老师在课堂上讲“佛印与坡”的故事,指出:心中有佛眼中有佛,心中装粪嘴巴就吐粪。试想:以后还有学生讲脏话吗?但是,幽默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发课堂爆笑,而是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效果,化枯燥为生动,进一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幽默必须讲究“针对性”,幽默不能脱离课堂教学的主题。我们提倡课堂语言要有趣味性,但并不是要求教师为了增强课堂有趣的气氛,脱离教学目标,天南海北的乱讲一气。学生是笑了,但有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这是要考虑的。脱离课堂教学目标的幽默,这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明确。还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幽默的效果,增加课堂幽默的容量,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教学目标非常迷茫,甚至不知道老师这堂课究竟要落实什么知识,而对教师所带来的幽默材料印象深刻,这就是配角抢了主角的戏。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幽默,但要明确幽默的目的,如果整堂课都充斥着过量且不合主题的幽默,则会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四、陷入缤纷活动“误区”

上一篇:浅议“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下一篇:关注个体差异扩大学生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