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时间:2022-09-20 03:19:14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 要: 本文强调新课程标准对现今英语教学提出的要培养“完善的人”的先进理念,并介绍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基本概念。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两个案例展现了人文教学在实际课堂上的体现。

关键词: 文化内涵 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牛津英语教学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眼、丰富生活经历、发展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时至今日,我对新版的牛津英语已有七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中也深深体会到教材中编排实现的人文教育思想,现将自己的认识,结合牛津英语7A到9A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谈谈关于人文教育的有关教学方法。

首先,“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修养的教育。人格包括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人的品位和格调等,修养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以外的科技教育使人获得生存发展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潜能;人文教育赋予对于真善美,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与追求,二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教师都明白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的各个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英语课程标准》更使其在英语教育中具体化了。中学英语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牛津英语教材提供了教学上所需要的人文教育资料,为使教育不致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而片面追求科技教育,忽略人文教育。我们应利用已有的材料或进一步发掘教材蕴含的内容,将有关人文教育适当地、及时地融入英语知识技能的教学中。

以下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两个案例解说一下人文教育在实际课堂上的体现。

案例一:

牛津英语9A教材中的第4课时是有关电视节目的词汇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很快就过去了。仅仅局限于词汇教学与校对练习,白白失去了可贵的人文教育机会。

我在设计该课内容时,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使青少年明确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因暂时的生活压力而消极颓废,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活力、有志向、有理想、懂生活的青年人。

具体做法如下:

备课时我以谈话式教学方式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同时,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体。课前针对每一种电视节目类型,我进行了一次调查,获取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内容,做到课堂上新旧知识体系的自然过渡。例如:“If you feel stressed,what will you choose to do?”此时,学生可能回答:“I would like to watch TV.”接着又可因势利导:“What TV programmes do you like ?”“ Do you like the actor Zhou xingchi?”“What do you think of him?”目的是引出“comedy”一词,如此做法,已不仅局限于教授词汇,而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似乎是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获得了新知。

对第二部分的“talking”,我先组织一个“discussion”让学生就某几个问题展开讨论:What’s your favourite TV programme? Who is your favourite host/actress/actor?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s/her/programmme? Do you often watch TV until late at night?学生再自由组合,编成情景对话并上台表演,必要时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评价。其中有几位学生在谈到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时,表示苦于学习的压力而不能尽情享受电视带来的欢乐。这时我就抓住时机,用多媒体呈现他们喜爱的成龙在成名之前的奋斗片段及他在努力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使他们明白生活、学习的精彩,并鼓励学生多看一些Documentaries,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该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想、多说,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反而提高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判断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受到激发,其中更可以做一篇人文教育的大文章。

案例二:

牛津英语9A的第三章阅读文章有关Millie和Simon写给青少年工作者Sigmund的信,内容是倾诉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请求帮助。

作为阅读文章,它的虚拟性是相当明显的,如果教师按传统惯例,以“词—句型—语法”按部就班地教学,那么先教10个生词,大约需要十分钟,在翻译文章内容,至少二十分钟;接着讨论5种基本句子类型,一堂课中,学生听得多,说得少,也许只能跟着录音听一遍,有些苛刻的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回家后努力背诵如此长篇的文章,以备第二天的课堂提问。这样的教学方法,过去一直被认为对识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有相当大的帮助。它的作用是将学生的人脑当计算机,把教师选中的资料按教师的意愿按程序强行输入,这有些像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学生在其中毫无趣味性、主动性可言。人脑对信息的储存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更新或重复记忆。不然的话,我们不需要使用电脑了。教师要求学生耗费大量能量去背诵虚拟的故事情节,也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资源的一种可悲的浪费。试想十年之后,今日的初中生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当初所苦记的Millie和Simon的苦恼,又有何用途呢?

上一篇:研究型教学模式与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 下一篇: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