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时间:2022-09-20 12:04:31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摘 要: 为适应时展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地方本科院校更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建设和探索创新实践基地。文章从国内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建设理念、基地建设改革方案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基地建设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应用技术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产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高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当今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引起各大院校的重视,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基地或创新实验室,邵阳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科性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积极地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1]。

一、现状分析

近些年各地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创新性和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引入一些新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如开放式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采用实物制作而非学术论文形式等。在实验教学方面逐渐减少较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研究性创新实验,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但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专科学校升本组建的,学校的人才梯队和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等都有不小的限制,学校实验场地、实验经费、实验仪器、实验人员素质等都有待完备,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还停留在10多年前的水平,实验的整体层次较低、内容缺乏新意,不能紧跟学科前沿,甚至有些课程实验内容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被淘汰;虽然有些高校提出开放实验室的政策或要求,但教学型实验室承担着大量的实验教学任务,无法作为学生课外实践场地,也不适合创新教育理念,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2]。

二、建设理念

实习基地、实验室等教学条件的建设和完善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从而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建立良好的教学平台,但是实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转变才是更重要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创新基地建设理念。

创新基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尽可能满足创新基地学生的求知需求,同时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基地[3]。

三、基地建设改革方案

(一)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管理机制这个重要问题。学校在建设创新基地时,尽可能放宽对基地的管理,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基地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块实验田,在政策上尽可能多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基地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在基地中有序运行。

(二)加强实践基地队伍建设

基地的梯队成员建设是重中之重,实践基地由研究员、教授、研究生、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大学的核心主要是大师而不是大楼,实验基地建设的核心是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否进行高水平的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取决于任课老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作指导,学生不能尽快熟悉和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很难单独完成创新实验工作。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学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并积极参与申报学院科研课题,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尽可能使科研经费向真正热爱学习积极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倾斜,设立创新专项基金,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其次,充分肯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做出的贡献,给教师设立奖励基金并在教师申报课题时予以优先考虑[4]。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邵阳学院已将发展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我院电气工程系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创新实践基地,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唐宏伟,唐杰,尹进田,李海娜.依托科技新基地培养创新型电气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5-26.

[2]孙凌,徐建成.加强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17-118.

[3]刘海峰,温刚,崔涛.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3):1-2.

[4]李范珠,徐陆忠,魏颖慧.大学生创新人才实验基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11-12.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下一篇:“领头鸭”甩开鸭步奔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