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言诗意的栖居地

时间:2022-09-19 10:08:40

阅读:语言诗意的栖居地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让孩子的语言灵动鲜活起来,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呢?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基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本质,经过实践,我认为提升中年段孩子的语言魅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 课内阅读,找准契机,让语言发展有据可依

(一) 迁移写作方法,让语言文字丰富规范

1. 句式仿写。句式仿写,即模仿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一般是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或者是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强表现力的“复说”句式,进行迁移创造。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有一句由“没有……只好……”引导的“复说”句式,有效地烘托了当时人类生活的困苦,句式结构很典型。我安排了如下仿句练习:旧社会人们的生活十分困苦,没有 ,只好 ,没有 ,就只好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

2. 段式仿写。所谓段式仿写,即模仿一篇课文中某一段的特殊表现手法或言语表达形式进行写话。如文章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总分式的构段形式,或是动静结合的描述方法等。

我在教学《燕子》的第一自然段时,启发学生在读中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燕子的外形的,从而归纳出文章从局部到整体的描写顺序。接着再次回到段落,揣摩作者用词(如形容词、量词)方面的精妙,然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由仿到创,巧妙迁移,这样他们自然能表达得流畅自然、富有条理。

(二) 指导遣词造句,让语言文字文采飞扬

1. 巧用修辞。修辞是语言中的调味剂,语言有了修辞,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写文章时,要指导学生善用修辞,如告诉学生:巧用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妙用拟人,可以使语言新颖活跃;善用排比,能够增强句子气势……长期如此,学生也便能逐渐掌握修辞技巧了。比如一名学生如此描绘秋风:“秋风婆婆轻轻哈了口气,便轻柔地用她那把大梳子梳理田间翠绿的秀发。稻子姐姐顺着风向,娇柔地卧向大地……”小作者用了拟人比喻,形象地体现出了飒飒秋风的柔和。

2. 善变句式。长短句、整散句结合,一般句式与特殊句式结合,可使语言错落有致。遇到文本中这样的句子,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我就会告诉孩子,习作时恰当运用这些不同的句式,就能尽得其妙。一个孩子如此描述妈妈对自己的爱:“妈妈的爱是春雨,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田;妈妈的爱是阳光,丝丝缕缕温暖着我的心……”这样的描述,将妈妈浓浓的爱融在了小作者的笔端,读着读着,亲情之爱的花朵就开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田。

3. 调用五觉。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等。要使语言生动活泼,行文异彩纷呈,还要动用五官。在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告诉他们多听、多看、多感受、多思考,你就会越来越聪明。而他们也凭借自己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尝试着表现出语言文字的“五味俱全”。有个孩子这样来描述六一儿童节那天蒙蒙细雨的天气:“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天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却扑不灭同学们心中快乐的火苗儿。瞧,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淋到小草上,小草舒舒服服地洗了个澡,变得更嫩了;滴嗒滴嗒,雨滴滴落到树叶上,树叶痛快地接受了雨儿的洗礼,被浇灌得更绿了;吧嗒吧嗒,雨滴洒到花朵上,花儿尽情地吮吸着这甘甜的雨露,变得更娇嫩欲滴了;叮咚叮咚,雨滴溅落在同学们的心灵上,同学们的心弦被轻轻地扣动了流淌出欢快的音符,我们也美滋滋的,更开心了。瞧,这不正是老天爷特意为我们创编的儿童节欢乐交响乐吗?”这名同学充分调用了听觉、嗅觉、视觉,把自己当时快乐的心情表露无余。

4. 旧词新用。同样的词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下,却也有一番推陈出新的味道。例如一个孩子是这样描述他看到的风筝盛会的:“你瞧,那个‘长龙’风筝在风的吹拂下,冉冉上升,渐渐地超过了其他风筝,成了第一名。由于天上风筝比较多,‘争地盘’的也在所难免,有时还有空中‘打架’,虽然共同的命运都是回到原点,但遭受‘池鱼之殃’的人们依然笑脸相对。因为,他们不仅是在放风筝,更是放飞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段文字十分传神,“争地盘”“打架”都是我们熟悉的词语,但是用来描述天空中风筝自由飞翔、密集交叉的状态,令人耳目一新。

二、 课外阅读,丰富积累,促语言发展水到渠成

1. 读写摘评,让语言丰满厚实。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精彩句段摘录下来,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也可以建议孩子将读到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2. 巧引诗句,让语言含蓄隽永。“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恰当地引用古今中外诗词佳句,不仅能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而且也会使语言含蓄隽永。教师诗意的教学语言,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我在教学中,常常灵活引用一些孩子熟识的诗句,黑板一角的名言警句、摘录的好词佳句、品读到的经典诗文在我和学生的交谈中纷纷“登台亮相”。例如春游时,和学生信步来到郊外,柔和的春风拂面而来,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不禁吟咏起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有学生早读课不认真读书时,我便在全班进行教育:“春天如此充满生机,我们要珍惜这春光,同样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这美好的学习时光啊!”长此以往,加强诗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浸润于诗文、警句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耳濡目染,孩子的生命就因此拥有了诗意,耳熟能详的诗句也在孩子的习作中应运而生。

3. 多彩活动,让语言鲜活立体。若一味地以读书的形式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势必单调,会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因此,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感性的实践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最终让学生语言文字立起来、活起来、鲜起来。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激发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激发写的兴趣;来个小组擂台赛,让学生们在诗文的海洋中尽展风采;争获读书章、评选每月一次的“读书小明星”,更使学生在激励中积累;诗配画、古诗文小报的评比,精彩纷呈;古典名著如《明月几时有》的演唱,余音绕梁,写写背后的小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一来,学生阅读的范围也宽泛了,写的形式也就多样化、个性化了。

总之,要使学生的习作语言活泛灵动、富有诗意,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展露灵性的机会,引燃学生的灵性之火,从而发掘开拓学生的语言潜力。将语言置于阅读这片丰茂的林子中,孩子的语言就会灵动诗意、文采飞扬,他们的生命就会诗意飘溢,智慧飘扬!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公司账簿的商业意义及其未来立法模式走向 下一篇:阅读,才会笔下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