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中享受亲情的温暖

时间:2022-09-16 07:49:07

在“自由”中享受亲情的温暖

五年级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经典之作《呼兰河传》,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与魏星都曾执教过这篇课文。对描写“祖父的园子”的段落,薛法根老师是这么教的。

师: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读这两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活的。

生:快乐美丽,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师: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

生: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

师:她怎么写出“活”,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花开了,就像睡醒了。

生:鸟飞了,活了。

师:你有没有发现写它们自由的句子的特点。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

师:同是写自由,这里写谁是自由的?

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生:写所有东西自由,可以衬托我的自由。

师:这是借事物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叫借物抒情。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就怎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

(学生写并交流)

生:我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吃芒瓜就吃芒果,要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到深夜也没人管。

生: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把所有的草都留着……若把它们吓跑了,没关系,我知道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这里是自由的……

师:他注意先写中心句。如果每个同学用这样的写法,写你现在的生活能写出来吗?

生:写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我们没有文中作者那么自由。

师:因为作者有祖父……

魏星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仔细阅读第13节,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

(学生自读自悟,抓住“愿意……就……”“想……就……”“一会儿……一会儿……”“又……又……”等词语句式进行交流,感受园子中的花、鸟、虫子,以及倭瓜、黄瓜等各种蔬菜的“自由”。之后,他挑起一个矛盾。)

师:注意到了吗,这段话一连用了10个“就”字,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唆呢?

生:我觉得不■唆,读起来很顺畅。

生:感觉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

师:你看,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洒脱,很灵动,很孩子气,字里行间跳跃着两个字——

生:自由!

(在读完园子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之后,再次回到第13节,通过改变人称、角色的朗读活动,把“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融合在一起。)

师:(引读)一到了这个园子里,我就玩了起来,闹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我就变成了那倭瓜啦——

生:(读)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引读)我就变成了那黄瓜啦——

生:(读)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师:想象一下,当萧红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写到这里,萧红禁不住笑了,她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园子,成了园子中的黄瓜、倭瓜……

反思:

一、 在“文眼”中唤起童年的记忆

文本的“定篇”决定我们能否从文本中寻找到情感的关键词,两位老师都找到了。“自由”的定义在教学的初始就已经呈现,于是,在思维的角落里开始记忆的寻找,这种寻找是学生内在生活的留影,不是语言的再现。两位老师都是在定义搜寻过后,抓住文本的依托来唤起孩子童年的记忆。于是,才有了“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的”“怎么写出活”“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等问题。在文本问题的干预下,孩子暂时放弃了自我的记忆,转入文本语言的品味。这种品味让“园子”呈现了一种场景,这种场景不仅是作者的表达,更是孩子在自我童年记忆搜寻后的一种嫁接与反思,“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他们已忘却是在文本的脚步中搜寻,完全是一种沉醉的回忆。教师正是利用孩子的“心”打开了文本的门,让孩子在文本的世界里回忆、感叹。

二、 在“文语”中体验童年的心理

如果文本仅仅让我们的孩子知道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的,只能说这是对对文本的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能够借助文本寻找到文字背后的意义。对于这样“定篇”类型的经典文本,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将情感通过文本的语言表达出来。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关注到“园子的自由便是‘我’的自由”。这种情感如何让孩子能领悟到,他们都从师生关系和角色的转变出发,让老师和孩子们成为合作的伙伴,我暂且把他们这种合作称为“童伴”。降低高度,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情感的表达,和儿童互相探寻这种表达。在教学中,两位老师不慌不忙,步步引导。薛法根老师提出“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与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告诉孩子,作者写这些与她的童年生活是有联系的。我们的孩子经历了四年的语言训练,这种语感还是有的,“写所有东西自由,可以衬托‘我’的自由”,好一个“衬托”,把孩子从景色的想象中一下子拉回到对“情感”的抒发中来。魏星老师则是直接带领孩子走进“我的‘自由’”,通过活动中人称的改变让孩子成为“我”,于是引读中“自然的自由”变成了“人的自由”,人称的改变不就是告诉孩子们“萧红的童年在这园子里是自由的”吗?魏星老师并没有停止,再次让孩子在自由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把一种原本的情感告诉或渲染演变成真正的“思考”,让孩子在对语言感悟的同时明白“自由的生活给了萧红温暖,从而有了回忆的情节”,祖父的园子只是自由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自由才是萧红最终的表白。因为写作与儿童本身始终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手写我心”的最好体现。

两位老师的教学整体上呈现了“以文本为依托,以价值为主线,以童本为理念”的思路,真正把《我和祖父的园子》教自由了,也真正把孩子的语言密码理自由了,同时把孩子对语文的心也唤自由了,这就是语文,温暖的语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皇塘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论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间的双向控制关系 下一篇:公司账簿的商业意义及其未来立法模式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