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9-19 01:57:31

重庆市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047-02

摘 要 本文对重庆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贷款余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存在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农业贷款的增加并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这一结果说明,重庆市农业贷款向农业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低效率的。

关键词 农业贷款 农民收入增长 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并减少农村贫困,在农村金融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运作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重庆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增长是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指数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的政策建议。

一、指标说明与数据说明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民从当年各项生产经营项目中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及利息、租金等非生产性收入,记为SR。在实际计算中我们使用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因为增长率可以很好地反映全省和各地市人民收入的增长水平,记为LnSR。

(二)农业贷款指标

通常是指针对农业生产的需要,用于农业生产费用、农副产品加工及运销、农业科技活动及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贷款。记为DK。在计算中使用农业贷款的增长率,记为LnDK。

(三)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指标

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满足农业与国民经济核算需要。记为JG。

本文除了特殊说明的数据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1998-2010 年)、《中国金融年鉴》(2010 年)。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如果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其均值、方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其回归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如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差分处理,直至序列平稳。本文采用ADF检验,通过EVIEWS5.1软件的操作,得出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SR序列的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为平稳序列;LnDK和JG序列不平稳。对LnDK、JG序列做一阶差分处理后进行单位根检验,ΔLnDK、ΔJG为平稳序列。

(二)协整检验

LnSR、ΔLnDK、ΔJG变量都为一阶平稳序列,因此可利用Johansen 协整检验法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相关变量的符号。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协整检验在样本区间内,在显著水平为5%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贷款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使用VAR模型确定各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LNSR = 0.520922*LNSR(-1)+ 0.623058*LNSR(-2)+ 0.002853*JG(-1)- 0.004073*JG(-2)+ 0.032356*LNDK(-1)- 0.0048778*LNDK(-2)- 0.982544

模型拟合优度R2=0.989759,说明重庆市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贷款有高度的相关性。同时可以得到F值为48.32540,则农产品价格、农业贷款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线性相关性存在。SR滞后一阶和滞后两阶,其弹性系数较大,说明一阶滞后和二阶滞后对SR本身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影响显著。重庆市DK的一阶滞后系数为0.032356,JG的一阶滞后系数为0.002853,由此看出,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贷款和农产品价格的弹性系数都较小,农业贷款和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增加影响并不显著。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重庆市农业贷款的增加并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农业贷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资金利用率低。一方面,许多资金使用在一些低效的项目之上,农业贷款的投资回报率低。另一方面,如果农民将借款用于消费,则这部分资本就不能够用于生产和投资。正是因为我国缺乏稳定的农业、农村资本形成机制,从而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不显著,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充分的促进作用。

因此,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决不是简单的注入资金的过程,仅仅依靠发放农业贷款,而不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难以实现农业、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二)政策建议

(1)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法规制度,完善农村金融的市场体系,严格贷款审批制度,逐步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并真正形成从农业贷款到农业投资的高效转化机制,才能实现农村资金的高效配置,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推动重庆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首先,政府需根据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的差异,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其次,要把握重庆农村改革发展的趋势,在贷款对象,担保方式等方面探索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并建立对创新产品事后评估机制。

再次,加强金融机构与财政、农委、林业、国土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相关贷款贴息机制等,进一步激发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制,推动农村金融创新,从而增强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性,扩大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财经研究.2005(2):49-59.

[2]许崇正,高希武.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金融研究.2005(9):173-185.

[3]许崇正.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3(6):8-13.

[4]杨灿明,郭慧芳,孙群力.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证分析――兼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财贸经济.2007(2):74-78.

[5]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4(5):24-31.

[6]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下一篇:金融衍生品的危害及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