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2-09-19 01:39:30

学校德育的几个误区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教育的先驱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此:依照,根据也;材者,受教育的特点也;施教,即予以教育也。《辞海》中解释为: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可见,它强调教育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以便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换句话说,现代教育就要根据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然而,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者却忘记或是忽视了或是虽然知道却不愿遵循这条原则。唯教师愿望是尊而不顾学生个性进行盲目教育的“因愿望施教”现象屡见不鲜:“手背后,坐端正,小眼睛,看黑板……”之类的所谓养成教育成为孩子入学的过关训练;一个生字,一道算术八遍、十遍,会写也得抄,会算也得再练,成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惯用“守则”。可见,在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中还盛行着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孩子的老传统,这又怎能在中国“入世”后很快使教育与世界接轨呢?怎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及教育改革的要求呢?更为重要的是“因愿望施教”还酿造出了许多悲剧:因作业负担繁重而无法承受老师、家长“严管”。离校离家出走者不乏其人。因高考落榜而自暴自弃或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者大有人在。这类悲剧应引起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和反思。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待学生一定要“目中有人”,切不可“目中无人”。况且,世界是多元的,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所有为人师表者都希望能够培养出、鲁迅、华罗庚、陈景润等这样的优秀人才。但试想一下,倘若我们培养的学生全成了清一色的“××家”,世界还象个世界吗?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不应采取“唯愿望是尊”的所谓标准化教学模式;而应尊重个性,困材施教。

“成功=天才+勤奋+机遇”,这个公式几乎无人不晓,我们姑且不谈“勤奋”和“机遇”。单就“天才”而言,就既含有遗传因素的个性特点(即“材”),也有后天的开发因素(即“教”)。这两者的结合要取得最佳效果,“因材”与“施教”缺一不可。由辩证法观点看,后天失调(教育不当)可破坏先天优势(“材”),甚至可能将天才变成废物:而后天的努力(适当的教育,自身的勤奋)可弥补先天的不足,甚至将庸才变成天才。王安石笔下天资聪慧的仲永因未能恰当“施教”终成庸人而让后人哀叹:而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却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而战胜了厄运终成巨人。这两个事例不就是最有力的例证吗?

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时,要做到既“因材”又“施教”而且还要施以严教。在这一方面,教育家陶行知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椐说他任育才中学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他遂将其制止,并责令这位同学到校长室等候。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后,见这位男生已在等候。他就先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遂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陶先生用这种“放大优点,缩小缺点”的别具匠心的教育使学生心悦诚服,也为人师的我们自惭形秽,他的行动决非我们一般教师所能望其项背的了。

当我们面对后进生时,若能因材施教便能找到走进差生心灵的成功之路。我们可根据后进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用“美丽的谎言法”、“旁敲侧击法”、“闪光激励法”等方面分类推进,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也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阳光因为是七彩的才美丽,鲜花因为有绿叶才光彩夺目。世界不仅需要崇山峻岭,也需要小桥流水;不仅需要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也需要工人、农民等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人才。21世纪的教师不应该再是划一型的教师,而应该是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因材施教的教师新形象。因材施教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学生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和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适宜。最有效的发展。

上一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下一篇: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