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参与意识,培养合作技能

时间:2022-10-11 07:22:20

调动参与意识,培养合作技能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被改变。教师们开始关注新的教学方法,如参与式学习等,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生生互动、小组交流等合作形式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

现象一:“大班额”给教学活动开展带来困难,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由于班里学生人数过多,就已经使一部分学生失去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课堂作业批改,正常班的学生,教师可以逐个学生进行面批面改,甚至还可以复批,而对“大班额”的学生作业,教师难以做到这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合理排座?马蹄形、圆桌会议形是极为理想的合作学习排座方式,它能使学生面面相视,有利于增强人际亲和力。可大班额的教学条件决定了我们做不到这一点。

现象二:参与流于形式,合作流于形式

首先源于许多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是这种“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其有效性值得推敲!

其二是小组合作学习被形式化。一种现象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太短,根本做不到真正的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只成为教师讲授的点缀,而没有实质意义:另一种现象是每节课无论问题大小,都要讨论,而且越热烈越好,甚至越乱越好,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合作式学习”。

针对以上两种现象,笔者认为可借助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改变现状。

对策一:正确认识合作内涵,明确合作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不是教学条件,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养。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认识到合作学习价值内涵,并努力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虽然竞争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但合作更是现代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合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思想,从教师独占课堂的固定思维中跳出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教师授课应尽量以精讲为主,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能够弄清楚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小组去完成,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转化思维定势,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其次,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真正实现合作的目的。

对策二:合理安排学习小组。化不利为便利

首先,小组成员应该彼此坐得近一些,靠拢一些,这将有利于他们共享资源并用较轻的声音相互交流而不影响别人。其次,座位的安排应便于教师在教室中来回巡视,且应便于教师到达每一个合作小组的座位边。第三。最理想的座位排序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始终和自己小组的同伴在一起,他们不必为了参加合作小组的活动而不停地跑东跑西。第四,各小组的成员数相同。如果这样,可以给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编上不同的序号,相同序号的同学可以坐在各组的相同位置上。这一做法的好处在于,当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只需说“请每组的2号同学来汇报”即可,且教师能轻松地了解各组执行指令的情况。

对策三:切实培养合作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合作不只是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它同时还兼具了教会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功能。因此,在大班额教学条件下,教师应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的方式,将合作技能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落实。

“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地听,眼睛注视着对方,不东张西望,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先听后说,多听少说,不随意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通过模仿形成合作技能。和事实、概念、原理、规则的学习不同,技能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依赖讲解,教师的示范是技能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英语口语的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