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

时间:2022-02-15 11:46:50

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理念,学习环节交流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流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本质,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并非一般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包括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

交流的本质属性就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有时候反而成了教育的阻力。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师生关系是焦点。通过交往,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采取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机制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合作探究等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其教学效果肯定远远胜于教师的灌输。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身份,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老师互动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信任,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三、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同时要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处在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中。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更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上一篇:调动参与意识,培养合作技能 下一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