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9 11:01:3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基本职能和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对阅读过程的纵向考察,本文主要介绍了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两个方面: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认读能力要对文字材料进行感知。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要通过感知、分析、判断、综合等手段进行思维分析,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一、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的能力。它在阅读活动中是初步的,也是最基础的能力。认读的内容包括字词的形、音、义三个方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解决字词的形、音、义。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查工具书,达到对每篇课文的字词都能知其音、会其形、懂其义。认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字、识词数量的多少及质量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所以,在平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字词数量大掌握(至少掌握常用的3500字),只有通过对字词的大量掌握,才能有对阅读材料的初步感知。同时,我们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按有无声音分,有朗读和默读;以速度分,有速读和慢读;以程度分,有精读和略读。朗读的一般要求是:1.读准字音。不漏读、增读、倒读、错读,声音清晰、响亮,读出重音和停顿;2.把握语调。语调是声音高低抑扬的变化。凡是设问、反问、惊异、欢呼等应该高升调,凡是感叹句、祈使句和表肯定、沉痛、哀悼等语意的句子,要读低降调。一般的陈述句、判断句读平直调。表示喜怒哀乐复杂感情的语句应读弯曲调。3.研究速度。默读的一般要求是:第一,培养直映能力;第二,培养速读能力;第三,要重视检查默读的效果。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朗读,能够充分感受文章创造的境界。

二、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读者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和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领悟并把握其本质含义的能力。这种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现代解读学认为,理解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阅读主体参与的建构过程,是一种融注了主体感知、想象、情感、体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先设定理解性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4. 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5.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课堂上交流。)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前四个问题的答案,然后从生活中找出第5个问题的答案。又如《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将课文编成课本剧,教师按文中的角色(皇帝、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和情节进行编排。然后在课堂上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不但使学生熟悉了课文,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情感、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情感积极地投身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的过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任何一个书面语言形式都存在“未定点”,是一种多层面而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具有许多“空白点”。当读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置之于书面语言形式,对其进行“具体化”,那么书面语言形式就不是独立的,而是相对的。它含有阅读主体情感,体验和意识的投入、补充和建构。

当前阅读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环节上.阅读教学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的模式回归到发展

阅读能力上来,如何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必须从“语感训练”这个方面下功夫。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语文语感的培养就是这样一个缓慢漫长的过程,这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难点环节.阅读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在阅读这个表面上看去稳当而冷静的过程中,充满着激烈的智力活动。”而这一巨大的智力空间的核心部分便是理解。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多进行教学活动,一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二为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开展诸如朗诵比赛,读书笔记评选等活动。这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活动多样灵活,需教师自己有机的去选择。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于实际,形成阅读能力。“以读为本”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艺术的探求上必须遵循的教学准则。要想改变学生的阅读现状,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阅读的规律.这样,不但能形成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和赏析水平,而且会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带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在化学教学中实现环境教育 下一篇: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