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改真正走进课堂

时间:2022-09-19 09:07:56

让新课改真正走进课堂

新课改让我们的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不过,当我们眼花缭乱之后,我们发现许多老师依然徒有形式,没有实质,没有让新课改真正走进课堂。

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生命的承载体,是学生吸收―积累―创造的发源地。所以,研究课堂、专注课堂的变化是我们为师的宗旨,那么新课改之后,课堂到底该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的联动作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以为,教师应该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因为,几十名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选择以及价值取向,均由老师精心设置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乃至引导发现的“训练题”所左右,如果硬要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甚至迂回曲折进行所谓的“思维引导”“情感激励”,也许确实在当节课能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逻辑性方面似乎无懈可击,但长此以往,就会“课不将课”了。当然,我并不否认这种方式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有益性。

我们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其前提因素也是比较复杂的,诸如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教师业务精湛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训练题型的设置,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总之,他一定要是一个高明的主宰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明君”。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激发、引导,借助已有技能对新知识的一种理解感悟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多聪明的学生,没有教师的点拨、激发、营造氛围、设置系统的训练,仅凭借学生的能动性,是不可能持久、系统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我们有时觉得学生上课的思考和发言,超过老师的预想,甚至还有些创造,那正是教师很好地建构着课堂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一位高明的主持人,把持着观众和演员,并非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上述问题,我曾在多个班级进行实验。同一年级同一层次的班级,即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其表现和结果也会迥然不同。因此,学生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合适的手段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淡化教师的课堂主宰作用,不仅学生的思维灵光不能激发出来,而且一些基本知识也会落空,甚至出现课堂纪律难以维持的现象。对此,笔者身边就有许多案例。有些教师为追求课堂活跃效果,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前曾精心设计的学案,未达到教学任务的一半,课堂就被学生所主宰了,“讨论―研究”之热烈,让老师无可适从,教学计划被打乱,尔后,课堂秩序无法组织,终于被迫放弃实验!课堂只剩下热闹!

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时空限制,要保证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有提高,都能系统地学习知识,其条件也应是系统的,学生能动的发挥以及发挥的维度均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那些给予学生的“空间”也应是教师的“暗度陈仓”,绝对不是“失街亭”后痛宰“马谡”。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改变陈旧的教学语言,与时俱进地运用新知识、新方法去吸引学生,去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而这一切均要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进行,一句话,学生的能动作用无论怎样发挥,它都是建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上的。可以说,脱离了教师,学生的能动作用将无法正常发挥,甚至会出现偏离。因此,我们说,改变课堂,是指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在“不平等原则”下的“平等关系”。

三、师生的联动作用

课堂的可变因素林林总总,但其中仍然以师生关系为中心。当然,这里的师生关系仅就“教学”这一联动因素而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师生相悦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功、共同创造的过程。一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最起码是教师有一种成功感的课。如果排除这个因素,用我们现行的“课堂教育评价体系素质指标”对一节课加以所谓标准化的评分,我不否定是伪科学,起码带有片面性和非人性化的东西。试想,那么多的理论标准,在一节课中怎能面面俱到加以表现呢?

诚然,教师的成功感来自课堂,或许是某个同学的一次发言,或许是某几位同学的一次表演,或许是师生眉宇间的交流。总之,这种相悦的情感顿时让师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激动,这种喜悦和激动会影响师生的情趣,更能激发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同时,学生的兴趣、情感、学习的过程及价值观得到了正确地引导。师生的联动作用是学生在课堂上走向知识殿堂的催化剂。当然,我所说的是正面的、师生极力去追求的联动作用。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要极力避免负联动作用,就这一点而言,教师的消极情绪也会影响学生,使课堂效果为零,甚至为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教学艺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既要有“看门前花开花落,听窗外云卷云舒”的闲情雅趣,又要有“观风云变幻,思古今兴衰”的古道热肠。这样,我们才会在课堂上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只剩下热闹,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新课改真正走进课堂。

(作者单位 江西省瑞昌码头中学)

上一篇:八年级英语任务型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案例 下一篇:努力激发学生活力,精心构建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