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说“木叶”》

时间:2022-06-09 05:44:10

摘 要:在新课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下,针对《说“木叶”》一文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其教学内容的取向。从材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归纳入手,回归文本的阅读,提炼作者的观点,提高理解能力,促进写作能力。

关键词:认识材料;回归文本;拓展延伸

《说“木叶”》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但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认识材料

《说“木叶”》的引文多达19处,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应怎样处理这些庞杂的材料并让学生学有所获呢?

1.搜集。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文章中的19处材料搜集出来,对诗词有一个整体印象,初步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信手拈来的功底。

2.整理。让学生动笔完成表格,将作者所引用的材料按作者、篇目、诗句的顺序整理到一起。第一,可以为更清晰地分析材料做准备;第二,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3.分类。学生在整理之后,将相似或相同信息划出。如前四句中的“木叶”。以此类推,将庞杂的材料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材料的作用与立意。

4.归纳。化繁冗为简洁后,再让学生思考这19则材料中哪个是重点介绍或精细介绍的。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屈原的《九歌》出现多次,杜甫的《登高》集中出现。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有质疑就会有探究,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九歌》起到了串联结构的作用,而《登高》则起到升华内容的作用。

二、回归文本

在学生有了以上的印象后,再回归到文本。解决“读懂”的问题,进而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也就是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提高阅读者思想水平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上,可结合课后练习题一,以题代纲,顺问摸答。

首先,设问:文章谈“木”“木叶”“落木”,为什么以“木叶”为题?并提示学生材料(《九歌》)的递进作用。学生能够找到文中的语言“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学生了解了作者所说“木叶”到底是什么,那这个结论又是怎样在众多的材料中云开雾散的呢?这“木叶”与“落木”的距离关键在一“木”字上,作者又是怎样一点点梳理的呢?

其次,结合前面材料分类,阅读文本。第一自然段,所举材料四则,相似点“木叶”,经过筛选分析,学生可以抓住关键句“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进而概括出这四则材料的作用是引出话题“木叶”。

接下来,文章自然提出问题“‘木叶’是什么呢”,作者先得出答案“木=树,木叶=树叶”。又追问“为什么很少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于是学生又可以理解5、6、7则材料的作用是说明“树”常见。8、9则材料的作用“叶=树叶”。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叶’≠‘木叶’?”这也就理解了10、11则材料的作用。而“木叶”发展到落木(12、13则材料)关键在“木”字上,这就需要探讨“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分别是14、15和16――19则材料的作用)

思路清了,文章内容也就明了。经常、大量地去认真做梳理思路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有条理,看问题也就会有条理、有见地,思想水平也就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随之就可以带动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也就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

每年的高考古诗赏析题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而这篇文章上好了,对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可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积累,把握意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写一些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即使是短评或读后感,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也会大有裨益。

总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材料,研读课文,先细致分析再高度综合。最后拓展思维,学以致用,是学习此类文章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红梅.顺问摸答.语文教学通讯,2005(04).

[2]说“木叶”.备课笔记.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

上一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下一篇:初中音乐教学案例―《青春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