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讨论式教学”正本清源

时间:2022-09-19 07:58:17

为“讨论式教学”正本清源

“讨论式教学”的异化,导致语文课堂的虚浮和低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它原有的意义。那么,“讨论式教学”如何“突出重围”,实现理性的回归呢?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弄清其真正的内涵,由此出发,去反思和构建讨论式教学下语文课的教学方式。

A. 概念澄清:讨论应真正体现平等、民主、交流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保罗·弗莱雷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以解放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实施“讨论式教学”。弗莱雷提出教育具有讨论性,教学即讨论的思想。他认为,实施讨论式教学反映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在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这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给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储蓄”法完全不同。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便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交流。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小威廉姆·E·多尔)。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讨论关系。

所以,讨论式教学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体现着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但这种平等与民主具有法定性和规则性,教师更多地扮演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在真理面前的平等。民主,既体现在教学决策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问题结论上。

讨论式教学因其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和现实条件,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能把讨论话题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拓展得更广更新,把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暴露得更具体细微,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体现面向全体之宗旨。反映在提问回答上,则力求一堂课不重复叫某一学生,而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假使上一堂课漏掉一些人,则必须在下一堂课给找回来,从而在整体过程中保持学生发言的均衡性。

B. 展开形式:提出问题是启发的良好开端

要使讨论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为此,提问也应满足以下一些要求:①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②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③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提问不等同于讨论。讨论式教学的提问以启发思考为灵魂。提问只是启发的形式,并不是启发的本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问法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怎么样”等并不带多少启发性,而有些意蕴丰富的事例、典型行为的示范和言简意赅的讲述等也可能具有启发性,所以提问关键在于实质的体现。提问的启发性在于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的价值或水平在于由启发所带来的思维空间包括其向度、宽度、深度等状态如何。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智力的价值便会越可观。当然,提问必然受到问题定向和时间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一味地扩展时空,但至少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以放飞他们的思想。

讨论式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最高目的。以往的问答式教学是以接受现成的既定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问题的设计多从如何使学生准确理解、正确回答去考虑,追求唯一的定型的答法和答案,实际上是用问答形式复制课本知识。它当然有合理有效的一面,但不利的一面也是明显的,即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把学生局囿于唯书为是、唯师为尊、唯权威为上的学习氛围里,使他们习惯于适应和继承,不想去超越和创新。讨论式教学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质疑,在求同的基础上去求异,在继承的同时去创新。因此教师要设计出开放性多维性问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提出创见。

讨论式教学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先学后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和潜力,使教学安排如赞科夫所说“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先思后问,就是让学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行作出思考,思之不得再向别人发问。先问后讲,就是要求教师先通过问题摸底或问题启发,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可能,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非要教师讲才行的时候再去讲解。

C. 实践范式:能“深入浅出”,也要能“举一反三”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以“讨论”为学习策略的语文教学范式主要呈现两种形式。

其一是以“讨论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讨论分主题”为线索,以“讨论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从操作层面上讲,该模式以“预习与交流——确定讨论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讨论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首先,确定“点”。通过预习和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讨论核心主题”。第二,由点拉线。在“讨论核心主题”之下,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示“讨论分主题”。第三,由线画面。学生和教师围绕“讨论分主题”,寻找各依托点,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相关问题,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同时,各依托点也可以互相批评、借鉴和补充,使单个的依托点成为整合的依托点群。第四,由面及点。学生和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整合各分主题和依托点进行总结和提升,使“讨论核心主题”有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研究内涵。

第二种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多元讨论,交流共享——自我讨论,创造生成,即所谓“倾听、言说、质疑、创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首先是由教师或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其次,学生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倾听文本,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或合作研讨,或独立感悟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这两种语文讨论式教学模式,一改教师问、学生答单向输出模式而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存在明显的优势,具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意义。

然而,讨论式教学模式是把双刃剑,可能促进讨论的进行,也可能束缚讨论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能“深入浅出”,也要能“举一反三”。

在讨论中,我们要注意把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同多样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统一起来,尤其在后者上多下功夫。这要求教师:第一,要精心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活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去作发散、逆向、求异、创新的思维;第二,要破除预设性、固定化答案的框框束缚,增强对学生回答反应的敏感性,善于捕捉带有创新因素的回答信息,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要特别注意容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或思路,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

讨论式教学是师生间、同学间多边互动的合作式教学。这种合作,除了体现为平等对话的精神和相互问答的形式外,还有其他种种方式可利用。比如讨论中的教师讲授、示范和指导等,只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问题导向创造性解决,就都可以使用。这样既可避免问问答答的单调和乏味,又能从本质上体现教学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实现整体优化和综合效应。

总之,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充分尊重人性、发展人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愉快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的探索没有终点,这条道路我们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在实践中肯定会有疑虑、困惑乃至偏差,但只要我们正本清源,回到讨论式教学的本质,就可以解除困惑,走出误区,实现语文讨论式教学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不断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上一篇:《春酒》教学实录 下一篇:语文“活动体验”式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