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

时间:2022-09-19 07:00:36

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

摘 要:在老城厢城市功能滞后被迫面临更新改造之际,对老城厢现状进行分析,并将其文化经济价值融入而不是附加规划保护过程中是一项关键问题。此文首先介绍了老城厢的形成、兴起、衰落等历过程以及当前状况,然后对国内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进行总结,从时空性和传统文化社区这两个角度对老城厢进行定位分析,最终通过借鉴国外历史街区与社区保护利用的经验对老城厢的文化资源的挖掘提出设想与策略。

关键词:老城厢;历史街区;社区;文化资源

作为天津城市的发源地,历史上曾经是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老城厢存有文物古迹,体现当代城市生活中津味传统文化,是见证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证据之一。在城市功能滞后迫使老城厢面临更新改造之际,若只追求经济价值、商业价值放弃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建筑形式忽略文化内涵,是对老城厢区域在当前环境下的定位失误,不利于固有传统的发扬以及地方特色的呈现。于是,城市规划以及建设者肩负起分析、管理、利用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的重任。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最早是在国外开始的,发展至今,在许多欧美国家内已经形成了以"将文化资源的价值融入而不是附加在住宅、交通、土地利用等重要规划问题之上"的规划特点。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历史街区保护经验,挖掘老城厢文化资源,并为其经济发展提出策略与设想。

一、历史回顾

在金、元以来沽河的航运发达,以及直沽"河海冲要"的条件作用之下,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天津在海河三岔口附近以土泥设卫筑城;1493至1494年(明弘治六、七年)卫城建中心鼓楼,城墙被改为砖石并设四个角楼,形成了最初的老城厢。老城厢东西1.5公里长,南北1公里长,形状像矩形,当时被称作"算盘城"[1],即由现在的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所围成。

明代在天津设有左、中、右三个卫,因为卫在明代是一种军事建置,并不涉足地方行政事务,所以建设卫城的时候,避开了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右岸和三岔河口以西、南运河南岸一带早已形成的商业区,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规划原则,使这些沿河地带仍旧可以保持着与海河、运河的密切联系[2]。

清代不再实行卫所制,先是将三卫并为一卫,后来统一为行政建置。随后,卫城在御敌防守的性质之下逐渐发展起了商业民居。老城厢是天津早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址正南北方向,中心主干道十字交叉通达城外。东西大街以北地势较高,多是官衙、庙宇、豪门府邸,其中以东北角的建筑条件最好,成为卫城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部地势较低,多为当时百姓居住区和会馆建筑;西南角原为水沟、沼泽,人烟稀少,后来填平沟壑,居住者增多,建筑风格多为小型"四合院"、"三合院"或简易里弄平房,现在有些建筑仍然保持这一特点[1]。到清中后期,老城厢到达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

1860年(清朝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成为通商口岸。1900年(即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城后,拆城平池,城墙从此消失。庚子之难,成为老城厢由兴盛至失败的转折点。此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租借见地建设和袁世凯推行的"中国地"--"河北新区"的建设。在此历史背景之下,沉淀了老城厢内主要的文物古迹,主要以建筑文物与历史旧址为主。建筑文物包括:文庙、广东会馆、城隍庙、居士林、舱门口教堂以及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居民和名人住宅等[3];历史旧址主要有天津学生联合会"觉悟社"旧址、义和团坛口遗址、天津电报总局旧址等。天津文物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老城厢各处的历史文物进行调查时,共提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文物32项。1995年,老城厢地区开始拆迁改造时,一些建筑文物被拆除,包括益德王家大院及海张五大院等很有价值的民居建筑,其中一些永久消失的珍贵建筑文物连图纸或图片资料都没留下[4]。

2003年6月"老城厢"的大规模拆迁工程全面启动,经历半年时间,累计拆除各类房屋69万平方米,共计包括居民2.88万户、涉及7.88万人口。除一些新建、在建项目和极少数零星分布的文物保护建筑外,整个老城厢地区被夷为一片待建的平地。整体地产开发建设于2004年全面展开,新的规划彻底打破了原有街道格局,仅仅对鼓楼十字街予以部分保留,旧时大量阡陌街巷、大小院落被新的城市路网和现代建筑取代[5]。

二、国内挖掘文化资源案例概要

文化是多元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类型也是多元性的,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业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四种主要类型,见表一。

三、对老城厢的定位分析

老城厢属于既融合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又面临更新改造的社区,可以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从一方面来看,老城厢内包含一些"历史街区"。"历史街区"从词源的构成上拆分为"历史"和"街区"来解读。"历史"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这里是对"街区"的限定,强调了"街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从时间观念上分析,历史街区的时间性强调其某一历史时期的或与国家、民族某一段历史相关联的产物的特征,它的存在表明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体现出延续性的特征。从空间形态上看,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具有某种共同的结构和设计手法,以整体的视觉风貌展示着时代的建筑艺术,成街成区界定出历史的空间尺度[7]。

从另一方面来看,老城厢是一个正在更新改造的社区。第一,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个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具有共同文化和社区意识及认同感。对社区界定的角度主要分为三大类:人文区位说、地理和社会实体、同质说。人文区位说强调区位和聚集;地理和社会实体强调社区是一个人群地域单位;同质说则强调社会成员的互动行为,认为社会生活同质性较强的地区。其次,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即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具有的价值除自身价值之外,还包括经济价值、商业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等。文化资源体现在民族的历史、习俗与昔日的知识之中,并通过将构想化为实际可行的方案来发挥价值,文化资源既包括实物,也包括符号、活动、以及呈现在手工艺、制造、服务等方面的种种地方性产物[8] ,还包括公共生活、节庆、仪式、故事、嗜好与热情等。最后,在面临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之下,重视老城厢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呈现出一定敏感性,如城市功能滞后以及人们对于居住氛围的要求迫使老城厢面临更新改造很难体现其人文区位优越性;再如"杂以闽越吴楚梁之民, 风俗不甚统一"是明代人对天津一地的评价。这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口聚集,不仅使人口素质优化,而且更注重邻里关系和互助精神[4]。但老城厢地区拆除改造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历史文化价值的忽视破坏了地区社会生活的同质性,丢失某些珍贵民俗,降低了人们的地方归属感。

总之,老城厢是天津身份的侧面之一,始终会在各种舞台下展现自我,这种舞台的范围可以是街区、社区的也可以是天津的、全国乃世界的。目前,人们对老城厢拆迁改造工程普遍持关注态度, 但对其结果成功与否的判断则很难达成一致。作为一个正在更新改造的历史街道社区,老城厢要对"自身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其现状是什么,如何将其视为作为一项社会事务并挖掘其文化资源价值"进行剖析。

四、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经验借鉴

第一,鼓励民众参与,并创建网络。在面对传统文化沦丧的时候,国外民众通过城市居民团体采取一定行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挽救传统建筑,而且可以加强民众认同感。文化具有传递性,促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带来凝聚效应,民众可以获得信心,城市可以得到活力。如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全国性团体--"城市优质生活人民联盟"是通过在火车站、市政厅、市里公园入口处举办文化遗产活动,目的在于加强颂扬地方认同感。

第二,挖掘潜藏文化价值。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物是景观,这包括建筑、民俗。通过业余文化活动来全盘重新思考,从而新生服务以及产品,比较典型的有饮食、休闲活动、服饰等。以赫尔辛基的"光之力"项目为例,该项目汇集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在赫尔辛基,"五一"劳动节过后黑夜长冬消失,11月开始白昼缩短,活力被严冬黑夜代替。"光之力"最初的创意构想是从中央车站广场散发光线,加上利用从郊区到市区的灯笼项目与游行,通过光的象征性,来了连接市内不同地区。项目登场后推动了文化规划构想。观光胜地,以及全盘性照明策划的范例。从商店、画廊、街道、公园、博物馆,甚至是工厂、建筑工地几乎任何设施都能充当节庆场地。此项目最初的赞助商是飞利浦公司,如今是公司双方合作,这对于当地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而且,这个节庆衍生出了一系列地方性项目以及来自国际的合作。

第三,"转变"传统,提高持续竞争力。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从物质和经济上振兴,还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敏感性。英格兰城镇斯托克的陶艺设计中心,将中心设立在一所学校中。以此为基础,促进了斯托克的文化产业、博物馆与传统陶艺之间的联系。

五、设想与策略

1、设想

第一,对重点历史建筑予以保护更新。国际上对于"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原则分为三个层次,即维护、改建、新建。文物与遗址在当代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历史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在历史地段内注重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建立博物馆、民俗园和民俗商业街等。提升城市自身的文化设施、公共领域和娱乐的竞争以及提高商业服务价值可以为市场经济带来效益,可以成为激发本区域的活力的经济要素之一。

第二,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营造创意氛围。传统文化需要有创意性、多元化的组织团队。团队是由各种人组成的,充满开放、探索、合作的的精神,目的是激发团队潜能并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氛围是指必要的基础设施,范围从某个建筑、某个街区、到一个社区甚至是城市。

第三,注重与非政府机构合作,建立街区商会。在使传统文化精神持续发展之时,仅依靠部门的合作以及地方当局的集体合作,还要依靠非政府组织。规划部门、经济机构、社会组织、教育以及文化部门等不同领域通过相互学习合作,来影响相互间的基本构思、经营方式。

2、策略

首先是政府出台保护条款并形成问题解决机制。"老城厢"的大规模拆迁工程改造工程在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开发保护规划之下,还需要对城厢后续事业起到组织和开放式管理的作用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护条款和监督机构。最后注重氛围营造和理念宣传。津味传统文化分散在老城厢内。从建筑到街道、从活动到节日、从个人到组织入手并注重对软件设施、硬件设施的营造与宣传,并不仅会使全球化与地方化产生契合,而且增强老城厢的蜕变与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当地人们的精神寄托感。

参考文献:

[1]宋昆.老城厢的更新与保护[J].城市,1997,(2).

[2]罗澍伟.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3,(6).

[3]夏青.天津老城区及其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1).

[4]林耕,刘辉,天津老城传统民居[C].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IFHP)第46届世界大会中方论文集,2012:89-90.

[5]杨颖.天津近代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D].天津师范大学,2010.

[6]苏静,陆林.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0,(2)..

[7]张欣明.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同济大学,2010.

[8]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50-254.

作者简介:陈会珠(1989.10-),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2级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自由经济区理论与实践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上一篇:关于新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