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诗情明月中 同吟龙标家国梦

时间:2022-09-18 06:53:01

共享诗情明月中 同吟龙标家国梦

一、设计理念

《出塞》教学旨在通过吟诵诗歌─意会情境─以诗解诗等,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和饱满情怀,感受并体会诗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文字(书法)的热爱。

三、重点和难点

通过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诗导入,共享诗情明月中

1.出示课件《月夜》《咏月诗廊》,提问:你能想起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小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轮明月,照耀了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他们借月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优秀诗篇,真是“千古诗情明月中”(板书)。

3.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王昌龄的《出塞》,他在诗中向我们描绘了一轮怎样的明月?表达了怎样的诗情呢?

4.自读诗歌,读通,读透,运用已学知识如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歌。

[赏析]赏读激趣,重意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自然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张老师课始就利用课件营造“月夜”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辽远沧桑的意境,让学生步入“咏月诗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情感积累,让学生体会“月”这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千古诗情明月中”, “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怎样一轮明月,表达的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教师如此巧妙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深入理解诗意,意会情境作好了铺垫。

(二)感悟苍凉,一弯月色照九州

1.我们沿着时光隧道一路飞驰,穿过漫漫历史长河,来到大唐,来到边塞,此时,一弯月色照九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身临其境,你看到了什么?

(明月的苍凉,雄关的冷峻,边塞的萧条,战场的血腥……)

引读:是啊,还是这明月,还是这边关,它们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让我们读出时空的辽远和沧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一弯月色照九州,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胡笳的悲凉,战马的长嘶,戍卒的梦呓……)

引读: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凝望明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胡笳的悲凉,更添戍边将士的乡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一弯月色照九州,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厮杀的惨烈;离别的缠绵;家人的守望……)

引读:是啊,“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最真切、最朴素的美好愿望!试着把这些感情读出来,一吐为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讨论:抽身事外,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引导、鼓励学生搜索记忆,师补充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5.小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乱的苦难,最终由人民来承受。诗人通过边疆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描写,流露了对征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深切同情。其实,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请看看历代诗人对于战乱的描写。

[赏析]情景交融,重想象。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需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张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歌中那些文字的东西转换成画面,让学生进入“一弯月色照九州”这么一个场景中去想象、体验、感受。情景交融,身临其境。

(三)体察寸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1.播放音乐《胡笳十八拍》,小组读课件《战之殇》。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2.师(小结):连年征战,多少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君不见闺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君不见“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君不见“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多少个思念的夜晚,月照中天,可是亲人却不在身边,这是多大的伤痛啊!真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伤心五处同”!

3.诗人王昌龄面对这一切,他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景和冀望?

(四)呼出冀望,同吟龙标家国梦

1.怎样解释“龙城飞将”“胡马”“阴山”?

师1:借代手法的运用及举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师2:简介抗匈名将卫青、飞将军李广等英雄事迹。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读出了什么?

(对良将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对朝廷用兵的质疑,对祖国的赤诚。)

3.让我们一起同吟龙标家国梦!

[赏析]品悟入情,重诵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之法”。《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学生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张老师把画面的想象和语言的品味以及情感的朗读,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品味语言来想象,通过想象来品味语言,通过诵读入情,然后通过想象入境,可谓独具匠心。

(五)言诗边塞,一样豪情古今同

1.这样的梦,我们一直在憧憬!这样的梦,我们一直在努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

2.先说说边塞诗派。(你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及名句?)

3.再说说古今仁人志士。(你知道哪些爱国名句?)

4.最后说说王昌龄,再吟龙标家国梦。(你还知道王昌龄哪些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5.小结:不管是边塞诗人,还是古今仁人志士,他们的骨子里流着同样的血,一样的梦!这是强国的梦,这是和平的梦!

[赏析]以诗解诗,重积累。

小学古诗词教学主要是积累。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那么他们对古诗词的感受就深了。张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并没有过分地把诗歌分析嚼得过细、过碎。因为有的诗歌,学生在这个年龄层次里,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很深,过了一段时间或者过了若干年之后,他们回过头来就能理解了。张老师以诗解诗,引了一些诗,有关明月的、边塞的、爱国的名句,这样一些比较的方法、拓展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学生入手,不要跳到文本外面去,不要重外轻内。

6.课文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诗人遥对边关山月,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将一腔诗情留与千古明月!寄托了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可以说,是明月成就了王昌龄,是王昌龄丰富了明月!不知不觉,我们也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吟吟看。

咏王昌龄《出塞》(板书)

千古诗情明月中,七绝圣手家国梦。

言诗边塞与英雄,一样豪情古今同。

[赏析]吟咏创新,重文本。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些优秀的诗歌遗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液与生活。听张传根老师执教这首诗,意外地看到他的吟咏创新,深深地感知他的深度解读,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深远意义。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中国古典优秀诗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更应该是对语文、对诗文的一种传承与热爱!

(六)书法课堂,笔走惊蛇墨添香

欣赏书法作品《出塞》。沸腾我中华男儿仗剑豪气,挥洒我中华书法诗意魅力![?]

上一篇:浅议小学生如何快乐学习汉字 下一篇:引导自主学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