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精神作弊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02:48:03

对学生精神作弊的思考

时下对校园中莘莘学子的考试作弊议论颇多,指陈弊害,痛心不已。殊不知,更令人后怕的精神作弊正在学生中滋生蔓延,浸染着原本纯洁的心灵和清净的校园。

现代汉语词典对作弊如下定义:“用欺骗的方式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其中“欺骗的方式”基于一种不可宣示的心理必然是偷偷摸摸的暗箱操作,但从事件结果来看,作弊这种现象或早或晚多昭然天下,是显性的。所谓精神作弊就是伪装自己,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说自己不愿说的话,表自己不愿表的态,口是心非,骗人骗己,是隐性的。说白了,考试等显性作弊就是使用不好的方式去做不好的事情;精神作弊则是使用表面上好的方式去做表面上好的事情,实际上是一种表面文章,方式反常,后果非常。

一、学生精神作弊的表现

1.内发性精神作弊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心理逐渐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受其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的局限性影响,决定自己行为的时候往往出于无意识或者原始内驱力。比如几位同学自习课上到网吧打游戏,老师问询的时候,某位同学说我身体不好到卫生院去了,其他几人送我去的。得!“坏事”变成了“好事”。表面上看是说谎,其实精神上是作弊,此时的精神作弊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害怕被处理、通知家长的随意编造,也有可能是为了维护集团利益和将来更好地从事类似行为而做出的发自内心的欺骗。这种精神作弊如果确实是出于无意识,因为担心害怕,可视为不诚实。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因为原始内驱力,掩盖是为了一而再再而三,再带上“好事”的光环,长此以往,则积重难返,流弊甚远。

2.浸染性精神作弊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求学于校园里,由于其年龄特征的因素,自制及辨别能力比较差,社会、家庭、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种种不良行为必然会使其受到浸染。主要表现为:(1)不正之风的熏陶和传播。比如闯红灯、抢座位等,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文明交通伴我行”签名活动上,一位女生签完名在背地里说“签名归签名,那么多人都闯红灯,你傻傻地呆在十字路口?”整个社会都这样,我不能与众不同。(2)家庭教育的偏执与缺失。诸如:“孩子,集体活动的时候不要太用力,有个意思就行了。”再如,爸爸办企业,假捐助,假贴牌;妈妈对公婆,说的比做的好。(3)师生行为的作用和仿效。教师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神圣的、民主的、健康的、博学的,但事实上有些教师却不是这样:台上讲纪律,台下自由散漫;口中讲平等公正,行动中给学生贴上身份标签。如此等等,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形象疑惑乃至鄙夷,这类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督导的时候,学生或委蛇应付,或口服心不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趋避性精神作弊

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这种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称为趋避冲突。所以,趋避性精神作弊也可以理解为自我保护状态下的利益博弈。例如,学生想反映班级中的某些不良现象,又怕同学误解;想为集体做好事又怕别人不理解等等。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不讲、不做,老师即使问起,就说不清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久而久之,正义感逐渐泯灭,积极性逐渐减退。

以上几种表现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表里不一。表面上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诚恳接受,转过身去依然我行我素;行文中高歌助人为乐,生活中自私自利。二是逢场作秀。学雷锋本非我所愿,只因我是学生官;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校里参加公益劳动说是表现给老师看。三是明哲保身。明明知道谁违纪谁损坏了公物,一般同学一般回答是:不知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了朋友的友谊。班级干部大多说:没看到!上下不得罪,左右都逢源。这种现象学生们称之日:一致对外。

二、学生精神作弊的诱因

静心反思,学生中出现精神作弊的现象令人痛心,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均难逃其责。

1.片面追求升学率必然减弱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德育为先”、“德智体全面发展”都只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老师和学校最关心的是升学指标、晋级奖励,成绩好一切都好,隐性的不可量化的德育谁人关心?只要不出乱子就行!

2.传统僵化的德育模式诸多弊端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应该批判的是德育工作中的三种倾向:单向灌输而遮蔽主体(单边主义),推崇教条而脱离实际(教条主义),追求形式而疏离人性(形式主义)。在社会变化日速、价值多元日彰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应摈弃说教或精神贵族式的虚妄,走下权威的教坛,走进新生代中间,共同构建人性理性的精神世界。

3.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精神上的滑坡

现实社会虽然物质财富极大增长,精神世界却常常阴靡狭仄。人们在遵纪守法、文明礼仪、公共卫生、职业道德、人格信誉、助人为乐等方面并没有多少令人满意的表现,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损人利己、歪风邪气、“雷锋”成被告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复杂的社会形态面前,八面玲珑者得宠,曲意逢迎者擢升,社会的污泥浊水溅到了学生的身上,深入学生的心灵,教化便显得苍白无力。

三、学生精神作弊的规避

素质教育的方向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绝不是让学生学会待人的虚伪、处世的圆滑、时尚的自我包装。毋庸讳言,校园中知识丰富精神匮乏的学生不在少数。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一代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多方联动,净化社会道德空间

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促进了文化交流、思想活跃的同时,也带来腐朽思想、歪曲的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避免学生的精神作弊,从外部诱因分析,一方面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开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法制和舆论环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领域全方位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校外资源,强化各类阵地,净化社会空气,真正树立起人人都是教育环境的理念。

2.家校配合,提高家庭教育效能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一些家长以工作忙或外出打工为由,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一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家长道德失范造成孩子道德迷失;还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对,使得教育成效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使更多的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同时政府、社区、学校要针对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广大父母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学校老师很难顾及每个学生在思想水平、道德素质、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家长则具有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施加积极影响的优越条件。因此,作为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会、家访、书面交流等方式促进与家长的沟通和指导;作为家长应避免采取偏袒、放纵态度以及消极、虚假等作风,否则就会制约学校教育的作用。

3.转变观念,创新学校德育体制

学生精神作弊,学校难辞其责,因为学校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和保障作用。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对学生精神作弊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加强教育管理,严格师德师风。其次,应以活动为手段,通过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系列教育活动,不断地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向深入。再次,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改变教育教学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核心、弱化德育教育功能的倾向。比如在“分数指挥棒”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片面追求“贴标签、喊口号、放空炮”的简单德育程式,过于单一的说教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现代学生的逆反心理。

社会人,倾心于假冒伪劣、曲意逢迎,眼馋于高风险之后的高回报;学生方,流行于精神作弊、内外两张皮,希冀于好成绩之后的好口碑,于是,大家心照不宣。这种基于利益驱动下的作假行为,这样一种精神上的扭曲现象,随之消逝的何止是一个个孩子的美好心灵?我们拷问。

还天空一片蔚蓝,让孩子能够健康地呼吸;还教育一片净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期冀!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调查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