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词入文”让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时间:2022-09-18 02:36:23

“循词入文”让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词语是语言单位中最原始的意义单位,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以词语这一级单位构成。解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从解读词语开始的。因此,对词语的教学不能只关注词语本身,而要善于借助对词语的理解,引领学生逐步向语句、段落甚至篇章过渡,最终使“循词入文”的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提炼关键词语,疏通文本大意

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将厚书读薄,二是要薄书读厚。其中,将厚书读薄就是要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感知其大意的过程中,学会从文本的语言中选择契合的词语,或者根据语段的大意来概括提炼出关键词语,并将这类关乎文本整体脉络的词语进行逻辑意义上的整合与串联,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大意。在此过程中,学生从文本整体入手,通过词语的提炼、组合、串联,真正地走进了文本,实现了“循词入文”。

例如,在教学《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时,教师按照文本的创作顺序指名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相机引导学生进行语段大意的概括;在学生进行语言概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最终将语段大意落实到词语层面上来。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由文到段,由段到词,形成了“送行、准备、发射、遨游、意义”等一组词语;继而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串联成为逻辑相通、语言有序的意义句群,实现对文本大意的基本把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词语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了课文诵读、大意提炼、组织串联等思路历程,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拓展词语范畴,还原语境意义

词语是构建文本的基本单位,任何一篇文本的阅读都必须借助于对文本语词的理解体验。其中,不少文本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抓住了这些语词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就能够起到提领而顿的教学效益。

例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个词语“要挟”,可以说是这个自然段的命脉。扣住了这个词语进行教学,也就抓住了这个自然段的整体意蕴。但教学这类词语,不能只停留于词语本身的意义,而要以这个词语为圆心,进行意蕴体验的圆周扩散,实现对全段核心的深切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要挟’这个词语本身什么意思,现在又指什么?“如果接受要挟,会引发什么结果,拒绝又会如何?”“如果能够有效抵制这种要挟,需要哪些因素才能具有底气?”这一系列问题全部围绕“要挟”展开,但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却能帮助学生彻底洞察整个语段的全部意蕴,感知作者设置这个段落的真正目的。

依托核心词语,品味内在情韵

词语虽然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却是蕴藏作者情愫最为密集的载体。生动形象的词语在文本中具有别开生面的价值意蕴。因此,语文教学与其面面俱到,引导学生在整篇文本中死缠烂打;还不如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焦点放置在文本最为关键的词语体悟上,引导学生从词语的本意走向文本的引申义和情境义;必要时,教师还应该拨开词语表现的藩篱,引领学生探入词语的深处,感受文本价值内涵,让词语成为读者探寻文本整体主题的有效跳板。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师生无不被李白“伫立”江边、深情“凝望”的细节所感染:朋友的船帆已在长江江面上渐行渐远,尽管长江江面上船帆点点,但在李白眼中只有“孤帆”一片,整篇课文中,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此时此刻使李白的“伫立”“凝望”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对前文“饮酒饯行”以及教师补充材料的回忆,真切感受到李白蕴藏在内心的奔涌情感。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依托核心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对照补充材料,实现了词语与整篇文本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深入品味核心语词的内在情愫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紧扣文眼意蕴,统领文本内涵

结构精妙、设计精巧的课文,往往都存有一两个典型的词语作为文眼。文眼,即文本的价值意蕴最终的蕴藉点。文本中的文眼,不仅是作者构思文本、谋篇布局的抓手,同时也是教师解读文本、设计课堂教学的依托。文眼或许是一个看似平淡的词语,但却可能是故事情节高潮的节点,也可能是描摹对象的典型特征,或是人物气质的核心品性,抑或是文本所要揭示哲理的本质体现。只要教学能够紧扣住文眼,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就紧扣诗眼――“和”:先引导学生体悟“湖光”“秋月”之间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继而引导学生体悟“白”色笼罩之下,君山更加之“青”更加鲜明;最后引出雍陶的名句“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让学生感受到两位诗人将洞庭湖与君山分别比作“白银盘”“青螺”与“镜子”“青黛”,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对应之美,从而对文眼“和”产生全新的体验。如此一来,教师紧扣文眼这一关键语词,将学生关注的视角引向整首诗篇,促发了学生对诗歌整体意蕴和情境的感知,教学效率可谓低耗高效。

笔者认为,词语虽小,但其内蕴深厚。内蕴丰厚的核心语词,往往是敲开文本整体意蕴的试金石。阅读教学扣住了这些词语,也就抓住了文本构思的逻辑联系点,也就扣住了言语表达的内在命脉。如此一来,阅读教学“循词入文”,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成效必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 下一篇:加强课堂审美设计,焕发语文课堂美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