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适用的探析

时间:2022-09-18 01:01:1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适用的探析

[摘 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英美法系重要的证据制度,在保证审判公正和维护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据规则;沉默权

【中图分类号】 D9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51-1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通常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行为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采纳的规则。“非法”是非法取得之意,“排除”包括审前程序中不得以非法取得的证据为根据签发逮捕证和搜查证等司法行为,刑事审判中采纳为不利于被告的证据,被告方可以法院未排除非法证据为由进行上诉和请求最高法院审查案件。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国外的适用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源于英美法系,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大都采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美国司法实践中,采取强制排除主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在强制排除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例外规则,但对例外规则的适用有严格的限制。无论是非法言词证据还是非法搜查、扣押所得的实物证据,只要违反实体法或违背程序公正性所获得的证据,一律不得作为定案根据。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

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刑诉法第91-118条对证据取得的程序也做了较明确、细致的规定,但缺少在对有关财产进行搜查和扣押时对侦查人员的限制的规定。特别是搜查证在中国由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与大多数国家由法官签发大不相同,实际意义不大。

从上述规定看,中国似乎已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没有相应的实施程序,也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适用的缺陷

(一)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只是停留在理论规定层面上,没有相应的实施程序,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体系,没有可操作性。

(二)我国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并不完善,还有很多漏洞。而且在实施中也有很多的问题没有立法规定,立法上还有很多不足。

(三)缺乏专门的司法裁判程序。这是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难在实践中落实的最主要的原因。谁有权利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启动者须在哪个阶段提出?法院是否将此问题纳入司法裁判的范围?谁承担整理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证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解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就是一纸空文。

(四)我国缺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措施和对追诉机关取证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侦查机关和羁押机关合二为一,侦查询问时不允许律师在场,这都是在一种毫无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很容易导致公安机关人员采取非法手段取证,刑讯逼供。

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适用的完善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对于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势在必行。

(一)设立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沉默权制度,明文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删除“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反对自证其罪。

(二)允许律师侦查询问时在场,允许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可以与律师见面交流。

(三)出台单独的《证据法》,明确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与《刑事诉讼法》相结合,确立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体系。

(四)完善对非法取证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制度。对非法取证主体的行为定罪量刑,明确非法取证行为的种类,对非法取证主体应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受到刑事惩罚,给付经济赔偿或承担行政责任等等。

六、结论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证据规则,我国建立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历史和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借鉴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和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立法与司法、理论与实施上都要完善与发展,真正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使之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和体系,对追诉机关形成真正的约束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将是我国对人身权利的保护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一步,意义深远。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任重而道远,我们仍需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张小玲.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J].政治与法律,2005,(1).

[2]左琦.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设想[J].中州大学学报,2005,(4).

作者简介:程(1992-),男,汉族,河南鹤壁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 下一篇:论中国译者素质素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