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导向的服装专业教学探讨与实践

时间:2022-09-18 11:13:21

基于职业导向的服装专业教学探讨与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院校作为中、高级产业工人培养的摇篮,应紧跟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积极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基于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和对服装企业的调研,就“职业导向”培养思想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服装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职业导向 职业能力 服装专业 教学方法

一、“职业导向”对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的要求

“职业导向”思想要求学校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开设的依据和标准,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实际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和训练,并在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对学生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进行塑造和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顺利完成从“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通过对企业的多次调研,可以明确当今企业对服装设计和制作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有以下基本要求:对整个服装行业和流行时尚有较深入的了解、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有较强的创作与想象能力、熟悉服装面辅料市场、掌握较全面的工艺知识、具有一定的营销能力、能独立完成服装从创意设计到成品展示的整个过程;在职业素养方面要求员工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和规则意识,具有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学习、创新及独立工作等能力。

根据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向,职业院校可将服装专业的核心放在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制版和服装缝制工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贯穿了服装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较全面的反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的内容方面学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服装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拆解和重新组合,使教学尽量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设置一些教学环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和创新意识;教学的手段和形式也应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改革,解决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问题。

二、服装职业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因素是指学生本身对专业的兴趣、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内在因素虽然具有既定性,但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其向期望的方向转变。

外在因素,也叫环境因素,是指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培训环境。作为学校,应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努力提升和完善学校师资和设备水平,并在教育和管理方式上不断创新,以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其职业能力的逐步形成。

三、传统服装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教学环节相互割裂,之间缺少联系和渗透

服装的设计和生产涉及多个环节和步骤,各环节间密切相关。但传统学科式的培养模式一般由不同老师担任不同环节的教学工作,彼此间缺乏沟通和联系,教学过程中学生少有机会负责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因此缺少相互渗透的学科训练效果是不够显著的,往往出现设计后无从下手制作、或制作时发现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使得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缓慢,训练过程缺乏成就感。

2、训练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很多院校习惯于依赖传统教材来实施教学及练习项目,教学内容和形式多年不变,没有自己的总结和升华,也没有随时代的进步而推陈出新,课堂缺乏对环境、人物和场景等方面的设计,训练课题也缺乏对流行趋势的考虑,导致学生时尚嗅觉不敏感,思维桎梏落后,缺少创新意识,设计制作的作品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

3、师资专业知识和技能落后,欠缺及时更新

很多职业院校的老师由于环境所限,与市场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知识体系得不到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水平仍然停留传统的款式和落后的工艺上,直接影响到对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技能的市场适应性。

4、技能训练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老师示范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被动无趣。单一的教学形式和落后的教学手段阻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桎梏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的过程缺乏主动思考,知识和技能掌握不扎实,学习效率也相对较低,学习的过程缺乏关联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欠佳。

四、“职业导向”引领下的服装专业教学实践

1、以项目引导教学,打破学科限制

由于服装的设计和生产涉及多个环节和步骤,各环节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亲历其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将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或模拟项目引入教学,打破学科限制,将设计、结构和工艺等原本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融入项目教学相应环节,使学生有机会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设计的每个项目都包含从初始设计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将不同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项目实践有机联系起来,教学的每个环节更具目的性,提升了训练效果和效率。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完成某企业“芭比娃娃裙装设计”这个实训项目时,将学生分成若干设计组,分别负责不同的主题板,各组独立完成芭比裙装的设计、打板、制作到样裙的展示、评价,笔者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信息收集、策划、设计、选材实施、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设计、结构、工艺等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甚至还需要手绘、计算机操作、材料鉴别等能力。学生参与全过程后,深刻体会到服装设计与结构、工艺等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提升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2、训练内容贴近市场需求,提高行业嗅觉的敏感度

服装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基于职业导向的服装专业教学必须充分了解当今服装行业和市场的需求。教师决定了教学的导向,教师选择教学项目的内容决定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执行过程,项目是否具有时代气息和市场价值也将影响学生对市场的认识和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布置的的项目和任务时,应紧密结合市场并兼备一定的时代背景。笔者在项目和内容设计时会尽量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社会热点、时尚资讯甚至时事政治,用社会关注度高的事物或事件作为设计项目开展教学。例如联系一些热播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如“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作为项目背景引入课堂,引出对服装商机的思考,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舞台角色设计和制作出对应的作品,迎合时代潮流,贴近市场需求,提升学习兴趣,拓宽设计思路,提高职业敏感度。

3、紧密依托校企合作,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意义重大,学校应重视并建立稳固的校企沟通渠道,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有效开展,改变教师固步自封的局面,提升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和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基本建立和完善了校企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能够和企业紧密联系,达到互利共赢,对学校专业的规划、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实训的开展、教师的进修、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等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校企委员会平台后,我校在与相关服装企业合作中,能够让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和开发服装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并有机会通过项目实践磨练师资,从而积累大量项目经验,并在过程中拓宽视野,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得到及时完善和更新。

4、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服装专业能力的养成离不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重复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传统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中心转换?这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当代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新一代年轻学生从小就是在各类游戏中长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游戏的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授衬衫领子的制作时,笔者一边讲解各个步骤一边让学生观察领子实物分步展示图,然后让各组开展“寻宝”游戏,从各种领子的工序平面图中找寻出属于男衬衫领的分步图并排出制作工序;又如在西服制板课堂中,笔者设计出“制图接力赛”游戏,每位同学上台画一个制图步骤,画对的能为小组加分,画错的小组将被减分,竞争元素的参与使学生都能全神贯注的参与其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增强了组内的沟通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还应创造条件给学生锻炼和表现自身的机会。如在每个项目收尾阶段,笔者都会设计一个展示环节,让每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甚至亲自模特,并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风格特征、表现元素和设计亮点等,然后在一定范围内选出该项目的“设计之星”。这样的经历,既满足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更贴近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基于职业导向开展专业教学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能贴近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育人效果的提升。引入项目教学模式,营造贴近工作场景的教学环境,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合作精神、责任感、以及良好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仁泉.广州模式: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探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职校中班主任面对犯错误学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