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索

时间:2022-09-18 10:05:34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索

【摘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应抓好三个环节――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学习的竞赛情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环节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主张教育要同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把教、学、做三者结合起来,强调“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做”,在于实践。从2001年秋季开始,普遍使用的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实践活动”。我以为,“语文实践活动”就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

那么,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应抓好哪几个环节呢?

(一)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过去,课堂教学“以纲为本,以本为本”,实行“灌输式”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烈,与其他课堂相比,更乐于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但初中学生的参与度有个由浅人深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上进意识,精心设计,多方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期初,可通过民主方式征集学生意见,拟订全期“语文实践活动”计划,然后由学生推选出每次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认真筹备,确定“节目”,安排程序,拟定奖励办法等;语文教师则当好“业务指导”,发挥协调引导作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也落到了实处。

(二)优化学习的竞赛情景。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而适于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有实现和保障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语文实践活动参与是首位,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张扬个性,表现其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而创设竞赛情景,更能使学生充分展示性格特征和自身价值。现行初中语文教材1--6册共编有25次“语文实践活动”,大多数都有竞赛、有评比、有奖励等活动程序,特别是“奖励”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已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继续参与今后活动的激励,其影响甚远,教师不能小觑。

(三)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说过:“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依归,这是语文课的本业。”《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也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等。语文实践活动种类甚多,涉及面广,教师应有目的地规范活动,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地说,语文实践活动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大“语文实践活动”教育空间和功能的开发。所谓拓展“语文实践活动”教育空间,指的是每次活动不拘一格,广泛联系实际,紧贴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避免用单一的枯燥的形式消磨学生时光。如作文教学,以前总是教师拟好题目,提出要求,学生冥思苦想,老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这能写出好文章吗?有位教师在一次说明小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就创造性的引入“小制作竞赛”:课前布置要求,课堂上进行制作,有的造“枪”,有的剪纸,有的做航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向师生汇报制作过程,老师逐一点评、鼓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再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用文字表述出来,不一会儿,四五百字的作文就完成了。语文实践活动还必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开展听、说、读、写的同时,进行认知教育和人格教育,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

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犹如雾中看花,难以驾驭。因此形势迫使广大教师要尽快充实自己,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一、勤学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在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丝尽”之时,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选学有关语文教育的名著、新著,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文化素养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就为缜密思维和得心应手地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和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

第二、勇实践。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承担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重任的中学语文老师,要在业务水平上不断修炼,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才能应用于教学实践,接受检验。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就能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不断加强自身创造意识的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就能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走向语文教育的光辉明天。

【参考文献】

[1]苏联 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

[2]《陶行知全集》第5卷539-544页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上一篇:浅谈日语教学中名词声调的问题 下一篇:浅析文献资料收集与某一研究选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