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析

时间:2022-09-18 09:59:53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性及课程衔接现状,探讨了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不能有效衔接的因素,认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开发脱离实际,专业课程标准界定不清是其不能有效衔接的原因。

关键词:中职—本科;课程衔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

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是国家统筹各阶段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课程体系衔接是关键。

一、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性

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分段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阶段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应用型本科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按照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确保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衔接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第一,对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之间缺乏统一的衔接规划,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没有建立定期沟通的长效机制,造成信息交流不畅。第二,受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中职学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封闭,对实施衔接改革的策略不够丰富,教学实效不高。第三,随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当多的中职学校会同时承担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中高职“3+2”分段培养、中职—本科“5+2”贯通培养等多种衔接模式的人才培养任务,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解不一致,难免会出现这几种模式衔接错位的情况。

三、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不能有效衔接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科学合理地制订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承前启后,既有所联系,又有所递进。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以提高职业技能和水平为主要方向,辅以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用型本科阶段应该以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主要方向,发挥高校培育高端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优势。但一部分的中职学校忽视了设计基础和通识教育,缺乏向上贯通意识,长此以往,不但无法起到课程设置的铺垫作用,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也相背而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在以前的装潢设计和平面设计专业基础上演变而来,属于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伴随着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分类指导,对中职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和毕业后进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的同学进行差异化研究,全面考虑人才培养的问题,改善现在课程设置比较随意、课程安排相对重复的现状。

(二)专业课程开发脱离实际,专业课程标准界定不清

课程开发是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有序衔接的重要一环,但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衔接课程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课程开发耗时长、效率低、沟通不及时,影响了课程开发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另外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少统筹调度,使得不少中职学校课程开发计划执行的不够严谨、全面,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就业导向,开发出来的课程也不能与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当前,我国在中职—本科课程体系衔接方面还没有一套规范的课程标准,艺术类学科的特殊性、不同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也使得这一标准很难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各层级职业教育院校加强沟通与协作,根据各自优势,制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中职—本科“3+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标准。

四、结语

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解决中职—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优化课程设置,健全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材规划和管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键.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16-18.

[2]张甜甜.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47-50.

[3]祝士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37-41.

作者:解佳凡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矿用强力带式输送机智能监控技术研究 下一篇: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