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用治疗儿童慢性胃炎

时间:2022-09-18 08:16:22

中西药联用治疗儿童慢性胃炎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药联用治疗儿童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对门诊慢性胃炎患儿用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新疆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5020388和胃肠化胀胶囊(吉林省四平中心人民医院制剂室,吉卫药制字(96)第00161号)进行治疗,疗程为1~3月。结果:显效:210例,占82 % ;有效20例,占8%;好转: 6例,占2%;总有效率 92% ;无效:20例,占8%。最早见效(腹痛症状改善)时间1天,经1~3个月的治疗,病情基本控制,未发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小儿胃炎;慢性胃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14-01

据有关资料表明 ,儿童慢性胃炎的最小患病年龄仅 4岁 ,但以较大儿童患病率为高,学龄期后可有一个小的发病高峰[1]。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小儿胃炎的检出率逐渐增加,胃炎已成为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不积极治疗可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2]。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有害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胃黏膜引起损伤的结果。儿童慢性胃炎中以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约占90%~95%,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其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儿童胃肠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另外,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如粗糙、过冷、过热、辛辣的食品,或者经常暴饮、暴食,饮浓茶、咖啡及阿司匹林等,以及一些精神神经因素,如持续用神紧张、压力过大,或者受慢性病影响,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肝胆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都是可能的病因。中医理论认为,胃炎的病因有⑴寒邪患胃:小儿腠理疏松,脾胃薄弱,肚腹易凉,或饮食生冷,寒邪犯胃,积于中脘,阳气被伤,寒凝胃络,气机不利则胃寒疼痛。⑵热积伤胃: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停留中焦,阻滞不通,则脘腹胀痛,嗳腐吞酸。⑶肝气犯胃:小儿所欲不遂,遭受委屈,则气郁伤肝,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肝火上炎,则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导致胃脘痛疼。⑷肝胃虚寒:小儿脾胃稚弱,后天失养,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损伤导致脾胃虚弱,则外邪易于犯胃,而胃痛。

慢性胃炎为肝胃不和型,寒热夹杂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前二者归为实证组,后二型归为虚证组。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其中医辨证多属肝胃不和型及湿热内蕴型。饮食嗜好对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影响最大。

我们利用中西药联用治疗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登记并随访的256例患者介绍如下:

2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西医采用减少胃酸的西咪替丁或洛赛克,及消灭幽门螺旋杆菌的阿莫西林、甲硝唑或克拉霉素治疗胃窦炎,取得一定疗效。另外还常用强化黏膜防御能力的硫糖铝或胶体次枸橼酸铋,为减少恶心、呕吐症状,一般还加用吗丁啉。但仍有部分患儿疗效欠隹,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病本病的中西成药不少, 如胃炎冲剂、三九胃泰、冒苏冲剂、胃复安、胃炎灵、吗叮林、德诺、泰胃美、雷尼替丁、洛赛克、阿莫西林等, 它们分别以其止痛、制酸、消炎等功能均可获取一定疗效, 但耐药性、毒副作用、高复发率等成为彻底康复的障碍。

中医对该病常按痞满、胃痛等病辨治。临床中医证候虽各有不同,究其基本病机,是以脾胃不和胃气失顺湿邪郁滞为主。证候以虚实夹杂为多。故在治疗上应以调和脾胃、燥湿健脾、理气止痛攻补兼施为宜。胃肠化胀胶囊的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茯苓、佛手、陈皮、木香、砂仁、薄荷脑等。其中党参、茯苓、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砂仁化湿开胃、温健止泻,佛手、陈皮理气和胃,木香、薄荷脑醒脾止痛。本方是和与降的统一,润与燥的结合,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胃、益气和中之功效。且能促进胃肠蠕动。主治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上腹胀饱,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具有抗胃溃疡作用[4]。木香有保护胃黏膜及抗炎作用,且能通过对迷走神经的作用,使大肠蠕动加快、缓解胃肠胀气的腹痛[3]。

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是复方制剂,每粒含羔羊胃提取物(凝乳酶、胃蛋白酶、粘蛋白、双歧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B12。本品具有保护胃粘膜、分解蛋白质、促进胃肠道腺体分泌、改善消化道血液循环、提高消化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及对炎症的抵抗、调节菌群失调等作用,可用于慢性胃炎所致的上腹不适、胀满、食欲不振等。

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缓解期的根本内因, 饮食不节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程习功.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健康必读,2010,(6).066.

[2] 闫慧敏.小儿胃炎的诊断治疗进展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195.

[3] 王菊臣,樊贺明,王 焱,等.胃肠化胀胶囊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2007,10(2):195~196.

[4]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513~1514.

上一篇:浅谈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现状 下一篇:人血白蛋白与胃肠外科疾病张丽华张雅琪侯娟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