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22-09-18 07:39:21

幸福是一种生活方式

摘要:一个人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探寻幸福的过程,就是探索和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研究和事实表明,在基本生活需要解决之后,幸福与金钱财富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而更多的取决于是否营造了一个丰盈、强健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幸福;生活方式;追求;物质财富;精神家园

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活法”,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的通俗说法。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人过日子的方式,是一个人看问题、做事情、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如果说得再概括和完整一点,生活方式应当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方面。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从事和处理诸如生产劳动、吃穿住行、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等问题的方式方法;而精神生活方式主要指从事和处理像情趣爱好、学习思考、修身养性、文化习俗、思想信念等方面问题的方式方法。

人活一辈子,辛辛苦苦,忙忙碌碌,酸甜苦辣都有,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同小异。但是,有一个问题应该弄明白,就是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为的是啥,生活的目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总不能生活就是辛苦和忙碌本身,没啥目的。真正说来,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人活着,就是为了探索和寻求幸福。对于幸福的思索和追寻,自古以来就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永恒话题。我们今天正在努力实现的,无论是“世界梦”还是“民族梦”、“中国梦”,也无论是大家的梦还是每个人的梦,无非就是希望生活得更幸福。

实现幸福梦想的途径和努力,无疑地是包含在全社会以及每个人的所有生活内容当中。但是,一个人的生活,是不是只要努力了,付出艰辛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幸福。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一个人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取决于他的生活的一个综合状态,而且是一个动态的生活过程,不是取决于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更不是取决于他所取得的某一个成就。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当人们感到还没有达到那个人类世世代代约定俗成的、所公认的那个幸福的时候,或者还没有达到可以用当今的一系列指标来衡量的那个幸福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设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增进幸福感,让自己觉得生活是幸福的。应当说,答案是肯定的。人首先必须通过踏踏实实的努力去营造自己的幸福,同时,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水平还没有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时候,无论作为实现幸福目标的手段,还是作为增加日常生活幸福感的办法,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选择一种让自己愉快和幸福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是否过得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活法”。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探寻幸福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和寻找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自觉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应当是有助于实现他的幸福追求,能够让他感到快乐和幸福。这也就意味着,生活中,并不是随便什么生活方式都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数,必然是只有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生活方式,更能帮助他得到幸福。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从要件上说,显然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规律,还要符合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如他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性格爱好等。如果选择的生活方式,顺应了自然,顺应了社会,顺应了人性,也顺应了他自身的实际,那他就容易获得幸福;反之,如果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与自然、与人性、与社会、与他自己,就是说与天道、与人道相违背,那他可能就离幸福比较遥远。所以,探寻幸福的问题,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他自身(包括自然躯体和精神)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个人对家庭的经营状况等。

在追求幸福的旅途上,从人类来到世间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现在,恐怕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幸福寄托在物质财富之上,他们梦想着,什么时候财富丰裕了,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幸福的日子就算到来了。经历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的饥寒交迫以及与大自然界的生死抗争,人们对于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贫困有着切肤之痛,因而把幸福寄托在物质富有之上,当属必然,也无可厚非。再想到,时至今日,还有无数没有摆脱贫穷的人仍然奔波在由物质铺成的幸福之路上,就更不难理解这一点。这种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理想和观念中的幸福,在此不妨称它为“物质型的幸福”。

但是,同样是在现今,有许多人通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已经生活富足,有房有车有钱有工作或有公司,甚至有权有名有地位,过上了小康甚至比小康还要好的生活。按照传统的“物质型的幸福”的标准,他们该是生活得很幸福了。但是,根据大量的调查和事实反映,许多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甚至家财万贯的人,并没有觉得幸福,反而是由于工作和创业的艰辛、职场竞争的激烈、根植于基因中的无止境的欲望、对社会太多的诱惑已欲求而自觉得之不多、与优越于自己者攀比后的不满足、与社会比较生出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世态的炎凉、人生除财富之外难免存在的短板、为得利不择手段而缺德或违法,等等,因而倍感压力、焦虑、烦躁、恐惧、不平,总之,没有满足感和快乐,这样的生活又何谈幸福。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说明,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解决之后,也就是温饱得到满足之后,幸福感的增加就与物质的富有程度没有必然的关系了。现在甚至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物质越富有的人,幸福感越少。做出这样的判断,不是信口乱说,这是国内外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这说明,人类有史以来所认同的、原以为是真理的“物质型的幸福”,并不是毫无疑义的,在现实中也是找不到的。

探寻幸福之路该怎么走?应该说,人类一直以来从事经济活动以求富足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只不过,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一个人,延续从前的以获取物质财富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以追求“物质型的幸福”的幸福之路是走不通了。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须把目光转移到物质以外的东西上去,还原幸福的真谛,探寻幸福的源泉,选择和践行一种真正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

回归自然,让自然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获得宁静与乐趣;简朴节约,低碳生活,保护自然,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科学,顺应自然,保健身心,让身体与精神协调相长;修身立德,颐养性情,洁身自好,与人为善,实现与社会、与他人的和睦相处;回归内心,有所信仰,勤于思想,沐浴文化的滋养,营造丰盈、强健的精神家园,给身处华丽浮世中的自己一份定力和安静。想象一下,这又未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更趋近于幸福的一种“活法”。相比人类世代寻找“物质型的幸福”的生活方式,这似乎更像是一种追求“精神型的幸福”的生活方式。既然前者在寻求幸福中已被证明是无效的,那么,寻找“精神型的幸福”的生活方式,应该说是一种值得考量的选择。

墨西哥《改革报》上有篇文章,说人生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愁云惨雾,另一条是阳光灿烂。如果你事事不顺,那么很可能是选择了第一条道路;如果你的命运时逆时顺,但总能拨开迷雾看到光明,那么你走上的应该是第二条道路。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最终命运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种选择。选择了积极的人生,拥有的快乐和幸福就多,烦恼和痛苦就少;反之,选择了消极的人生,拥有的烦恼和痛苦就多,而快乐和幸福就少。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人生态度。

要想生活得幸福,不能老是想着怎么到外面去寻找,而应该着重于从自己的内心去争取,也就是说,要想法为自己打造一个丰盈的、强健的精神世界。有篇文章叫“私奔的爱情为何不能持久”,里边讲,私奔的爱情之所以不能持久,是因为它是一种从外边寻找来的爱情。因为不是发生自内心的爱情,是从外边找来的,因而今天找到了,就以为自己拥有了爱情;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心目中的爱情不是这样,于是只能继续向外寻找,于是就会产生下一个私奔的爱情。所以,只要爱情不是出自于内心,那么,这样的爱情就永远只是昙花一现,永远处在不断地寻找当中,从而终生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而只有通过用心呵护与培养的爱情、婚姻、家庭,才是幸福和更加稳固的。人生有好多事情,不是可以通过向外追求、诉之于外物就可以得到的。比如幸福,它不是仅凭物质的丰裕、物质享乐水平的提高就能够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地位的提升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精神层面,在心里头,真正懂得幸福的真谛是什么,然后精心地去从内心里边找到自己对人生、对生活那种快乐的、幸福的感觉。在基本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幸福之道自在心中。

恩格斯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在宇宙万物中,精神世界只有人类所独有,而在精神当中,又当属思想为最高境界。人有思想,犹如暗夜中的火把,它照亮人生的道路,让行动多了些自觉,而少了许多盲目。在导向幸福生活的路途上,理想信念、思想方法尤为可贵。就思想方法来说,韩庆祥先生把辩证法看作是快乐的源头活水,把生活的辩证法看作是幸福的方法论。他说,健康的辩证法,不仅包括体质强健这个“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做人也要讲辩证法,做人不但要有品位,还要文明,还要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在学习上,就包含了学和习的辩证法,还有学与思、专与博等。因为生活的辩证法,让人聪明,使人智慧,叫人做人做事少犯错误,于是就给了人幸福和快乐。

做人欲望太盛,对金钱物质名利欲求不加控制,不知满足,肯定不会幸福。要想生活幸福,一定要节制欲望,看淡金钱与财富,少些功利之心。何中华在解读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时感叹,“超越功利才能发现大美”,人一旦有了功利之心,诗意也就荡然无存,美感自然也将消失殆尽。只有超越功利之心,用一种广阔的心胸和超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大美”才会同人相遇。理解和欣赏幸福又何尝不是如此。好多时候,只有超越功利才能找到和享受到幸福,幸福感就取决于人的心灵超越物质和功利的程度。思想家们的见解是何等的相似。幸福本身就内含着对物质和功利的超越,以及对欲望的适度控制。通俗地说,要想幸福,先要知足。王国荣认为,要想获得幸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不要盲目攀比,追逐虚荣,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指出,经济发展越快,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大,中国人要想追求幸福,就一定要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从情感、健康、心态等方面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民风淳厚,政通人和,安居乐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就有了幸福。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国家并不富裕,但国民的幸福感为世人称道。在不丹看来,国家以不贪为贵,发展以平衡为上;幸福需要信仰和安宁,需要灵魂的导师、信仰的指引、心灵的升华和价值的创造;发展要做到生态、人口、经济、社会、人文相平衡和协调。

幸福主要取决于人的精神生活,而非物质享受。两千多年前,孔夫子曾这样赞扬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生活的物质条件很差,日子过得很苦,这在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根本无幸福可言。但是,颜回没有觉得苦,而是不改其志,潜心向学,乐在其中,令他的老师孔夫子大加赞赏,连口称赞他品德高尚。这说明,一个人,在物质生活还不宽裕的情况下,只要精神充实,道德高尚,志存高远,有所追求,照样可以活出幸福和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徽商诚信教育初探 下一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