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探索农村小学新路

时间:2022-09-18 07:39:21

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探索农村小学新路

一、学会联合――探索农村小学的办学出路

陶行知先生创立生活教育学说已经整整80周年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其核心思想。

我们学校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而对于生活教育学说产生彻悟感则是到了90年代。1991年,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学校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颁发的学陶成果一等奖。但是我们的困惑也与日俱增:为何苦苦干了10年,行知小学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呢?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稳定,农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呢?在深刻反思中,我们领悟到,关起门来孤零零的就小学论小学是没有出路的,乡村教育必须在大自然、大社会里寻求资源,只有走联合、开放的办学之路,才能获得主动发展的力量。于是,“学会联合”成为我们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走向了开放,赢得了活力。

我们学校在联合办学上有三次突破。第一次以1982年五里村农民集资为学校易地新建为标志,开始了“村校联合”;第二次以1994年行知基地挂牌为标志,实现了“城乡联合”;第三次以2005年接待新加坡南洋小学学生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为标志,达成了“国际联合”。

联合办学,使我们学校逐步形成了包含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农民教育、教师教育、城市中小学生乡村生活体验教育的大教育格局,我们是村办小学,我们就称之为“村级大教育”。“村级大教育”不是各种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各个环节的有机整合――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以幼儿教育为基础环节,以农民教育为延伸环节,以城市学生体验教育为开放环节,以教师教育为保障环节。

最基础、最本质的联合是“村校联合”,学校要重视和所在的施教区展开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共享。农田、工厂、茶园、鱼塘、村部、农户,都是生动的活教材。“村校联合”本质上是教师、学生、农民的合作,人人都是办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受教育者。

小学生是新时代的小先生,他们是村级大教育的生力军。他们天天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是一根根“文化电线”,能将整个社区通上“文化电流”,形成一个整体的文化磁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角色力量有力地、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家长的成长,他们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也成为教师教育情感、教育智慧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在行知小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师(家长)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在五里村,还流传着“柿子树的故事”:行知小学校园里栽了8棵柿子树,成熟时节,树枝被压弯了腰,学生们伸手可及,但硬是没有一个人去碰一碰。每到金秋十月,学校就要举办“柿子节”,大家赋予柿子许多文化内涵:是全校师生浇水施肥的“劳动之果”,师生自觉约束的“道德之果”,是可供写观察日记和做数学题的“智慧之果”,是美化校园的“艺术之果”,还是手拉手交朋友的“友谊之果”。学校把柿子分给全体师生,分法也很有讲究:先分给女同学,大的分给小同学。学校还要求学生把柿子带回家请爸爸妈妈一起品尝。关于8棵柿子树的佳话也传遍了全村。学校就是这样,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几百名小先生把新事新风、环保知识、法律常识、实用技术等说不完的话题,源源不断地带到各自家中去谈论,成为传播文明的小天使。村民们说,五里村被评为南京市农业现代化示范村,也有小先生们的一份功劳。

其实,联合办学的路是走不完的,只要不断开拓进取,乡村大教育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十五”期间,我们邀请“荷花大王”丁跃生在学校东面开辟了200亩种植700多种荷花的“艺莲苑”,又邀请到果树专家马飞在学校南面开辟了200亩种植80多种枣树的“浦禾园”,成为村级大教育的两本精彩的活教材。

联合办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1990年代,学校曾经三次开办校办工厂,虽然花了不少心血,最终都倒闭了,经济上雪上加霜。我们还办过实验农场,也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包袱。现在,学校发展势头虽然比较好,但是我们在一片“民办”、“分校”的提议声中始终保持谨慎,对于纷至沓来的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合作”、“联谊”则坚持敬而远之。

学会联合,我们努力凸显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不要,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压力有多大,也要做办学的主人,追寻教育的理想。我们深切地感到,只有营造出把办学权还给校长,把教学权还给教师,把学习权还给孩子的良好氛围,才有可能真正办好农村教育。学会联合,我们始终突出教育意识。学校要算帐,要争取经费,但决不能把教育当生意来做。我们感到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育可以创造卓越的价值,如果只为挣钱,还不如做鞋子,卖服装呢。学会联合,我们还不断强化团队意识、资源意识、机遇意识、产业意识、成本意识、选择意识。

开办行知基地,接待国外学生,也许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孩子的成长必然要求教师、家长带头成长。学校和家庭、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校,大教育,是农村教育的本质特征、必由之路。

二、学会自信――探索农村教师成长之路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农村小学,教好农村孩子正需要这样一群自信豪迈、师德过硬的乡村教师。在多年的队伍建设实践中,我们感到,对农村教师来说,最苦恼、最可怕的不是待遇低、条件差,而是封闭和学习展示的机会少,要做出与城市教师同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一晃几十年,一不小心,生命就有可能在这种封闭和难以发展、难以获得成功中消耗掉了。乡村教师,更有可能也似乎更有理由自卑。在城市化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农村教师要坚守下去,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学会自信,做自信快乐的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队伍成长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理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努力用行知精神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认为,生命价值=奉献量/获取量,乡村教师获取量不多,分母小,分数值就高,乡村教师完全可以创造崇高的生命价值。我们认识到,生命价值的高低,关键不是看职位高低、财富多少、名气大小,甚至也不完全是学问厚薄,重在做人。做人是根本,其他的都是副产品。大家认识到,在农村学校工作,确实要付出很多东西,待遇低、环境封闭,条件艰苦。但辩证地看待这些,换一种思维方式看,艰苦的环境也是一种资源,它能锻炼人的承受力和意志力。如果我们有享受失败、孤独、封闭的心态和气度,就能坦然面对这一切而不迷失,就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做成一些事情,尝到乡村教育的乐趣。

我们有一个信念:对于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个体来说,成长是硬道理。乡村教师要超越成长,关注成功;关注成长,走向大成功。我们喜欢用三个词来概括自己做农村教师的状态:一是“坚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二是“感激”,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把握住人生的平衡点;三是“成长”,处理好行与知的关系,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怎样成长呢?我们的行动是“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近几年来,行知小学和南京晓庄学院合作开办了教师发展学校,学校里教书的、育人的,扫地的、看门的,烧饭的、开车的,还有退休的,都是教师发展学校的学员。教师发展学校通过推进“教师自主成长计划”、搭建网络平台、强化教师城乡交流与中外合作、实行“研训一体”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学校重视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对教师提出“五句话”的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信任;每一个学生都要关爱;每一位家长都要善待;每一项工作都要尽力;每一天时光都要珍惜。在师德养成上,学校也制定了具体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八不要”,“善待学生七不许”,包括不许撕学生的本子,不许罚学生回家喊家长,不许统一要求家长陪读签字,不许在校园里抽烟等具体内容,用以规范教师的言行。

学校运用学会赏识理念,以人为本,形成了“赏识管理”特色,给予教师的是更多的自主、更多的创造、更多的选择。尽管这些年,不断有教师调进城里,但成长的速度已远远大于调出的速度,一大批青年教师纷纷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一支热爱农村、热爱孩子、热爱事业的师德先进群体,一支教书、育人、管理、学习、科研“五位一体”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对于调出的老师,学校理解、善待他们,以他们为荣,将他们变成学校的资源,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

我们以陶行知先生的“立大志,做大事”为座右铭,同时也要求自己“立大志,做小事”,“立大志,做实事”,“立大志,做新事”。小学校,大事业!用10年、20年办小学,做小事,将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也能成就大事。小里可以见大,平中可以出奇。

21世纪来临之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为行知小学题词:

弘扬陶行知伟大精神,

拥抱新世纪教育曙光!

我们深信,在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农村教育大有希望,农村教师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上一篇:学生自己不慎发生的伤害学校应该负责任吗 下一篇:我心目中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