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2 22:12:34

实践教学报告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1篇

一、教学管理理念

在,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科任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校的管理,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一个教育实验基地。这所学校鼓励着老师做各种研究,各种改革。每个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宗旨。有了这种思想的自由,自然这里也就充满着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所创造与进步。在我实习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二、教学理念

在实习期间,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理科实验班的课。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尽管,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但似乎也并不遥远,相信,这股改革的浪潮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实际工作经验

在上面,是我在这所学校感受最深刻,也是认为最有意义的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上,由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获取了许多。

在班主任工作上,我认识到了一个老师的表率作用是很大的,学生时刻看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从自己严格要求,并影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是贴心的,也是带有希望的。实习期间,班主任李老师教给了我许多的班级管理经验。我想这些经验是宝贵的,更为宝贵的是老师的主动精神。在他的言谈中,看出一个老师对于班级管理的深度认识。所以我想:一个好的班主任不应只是从学习上给学生帮助,而是从一种“管理”的角度上去让班级受益,让班级体的每个成员成长。

教学工作上,由于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与合作伙伴一同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尝试。尽管,有的时候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但也获取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在上了6节课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的重要性。一个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围绕着“学生能否学得更好,能否真正掌握方法”的主题,而不是从怎么上好我的一堂课出发。可见,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正确的教学理念……这次的实习,让我从实践中去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对于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教组工作,与其说在这里工作,不如说在这里学习。我接触一个学校较完备的电教设备,了解了一个学校信息中心的大致运作。一个月来,参加了多次的录课工作,一次外拍工作,学会了有关摄制,录像,编辑等实际操作。电教工作有很多繁琐的细节工作,但它是一个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或者说推动者与宣传者。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有了这些经验,我会更加容易上手,也能更好地把握工作。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模式;自学报告单;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36-04

我校自2012年9月开始创建的“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州市2013年面向全市推广的五大教学模式之一,并收入《课堂教学新模式》(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一书。“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整体构建单元目标,通过感受、精学、拓展、整理四种课型运作,经由学生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分享、总结提升等教学环节而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是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其操作可以理解为:在家里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巩固、考核与提升。这与我校“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以及操作过程大体相似(见表1)。

所不同的是,模式中“个人先学”的部分由原来学生阅读教材、做纸上的练习变成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等;而在课堂中的学习模式部分,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总结提升也可以成为翻转课堂的一种模式。因此,在该模式的支撑下,加上“微课、前测、后测”等元素,我们探索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基本程序:微课+“自学报告单”——“自学报告单”的批改(前测)——小组交流——小组汇报——难点突破——教师点拨、落实教学目标——分层练习,适度拓展——小结(后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思考了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做微课

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数学是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迁移与类比、猜想与验证、交流与辨析等数学思想来完成,完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做成微课。如三年级上学期《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当学生掌握了笔算有余数除法后,教材第55页例四“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已没有难度,就没有做成微课的必要了。我们将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下。

1. 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例如,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时间》,教师在微课中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二年级上学期《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一个角的图形,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的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课,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效果要好。

2. 针对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以及知识拓展

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课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课,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课),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若针对某一类难题的讲解,如计算图1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在微课中动态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方法,最后将问题转化为求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周长。

3. 针对知识难点的讲解

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课,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4. 方法与过程的演示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如何设计微课

1.制作微课时,教师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包含了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通过几个层次去推进,哪些层次可以在微课中体现,哪些层次要在课堂学习中推进。

在我校侯咏娴教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教学内容包含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针对教学内容,侯教师首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分别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微课1——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3——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为了凸显正确的作图方法,微课中呈现了一些作图的错例。对于“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微课中由一个小故事引入,通过动画演示证明出几条线段中垂直线段就是最短的,并说明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表示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对于这三个知识点的辨析、垂直线段性质的运用则需要在课堂中进行。主要辨析以下两点: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步骤中的细微区别;垂线和垂直线段的区别。只有辨析清楚,学生在运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不会出错。

2.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设计应该与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图2为侯教师《画垂线》一节中的微课、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实施和达成结构图。

图2很好地反映了微课、自学报告单与课堂教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翻转课堂的统一关系。

如何设计微课的自学报告单

在制作微课时,我们希望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能针对非概念性的知识点动脑思考,而不是靠教师完全讲解出来,学生被动接受。结合我校数学“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我们目前在设计微课的同时,也配套设计出与微课内容紧密结合的自学报告单。期望通过这份自学报告单,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学完微课后的学习效果或者遇到的问题,自学报告单有时候可以在课堂上以“前测”的形式呈现。因此,我们在设计自学报告单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微课与自学报告单相一致

自学报告单主要用于反馈学生是否看了微课,对微课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只有教师在看到“自学报告单”或“前测”的反馈时,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做到“以学定教”。反馈结果可以通过师生共用网络平台或者“电子书包”技术方便快捷地得到。所以,“自学报告单”的精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与微课内容保持一致。

在侯老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针对微课1,自学报告单中设计了4个作图题,4幅图中已知直线摆放的方向不同。针对微课2,自学报告单中也设计了4个作图题,除了已知直线摆放的方向不同外,还有需要延长已知直线才能作图的情况。针对微课3,自学报告中设计了一个运用垂直线段性质解决问题的题目。自学报告单中题目的设计既有能直接运用微课中所讲授的知识的练习,又有让学生动脑思考,变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运用。

赖老师《认识钟表》这节课的自学报告单就是为学生在学习微课后的检测和自学尝试而准备的。所以,如果教师想好了自学报告单的内容,那么微课的大致内容也就清晰了,如果微课的内容已经确定好,自学报告单就自然衍生了。

2. 课堂教学与自学报告单相一致

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要了解学生完成自学报告单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以学定教。自学报告单像课堂教学的地图,是展现全部的路线还是展现一部分因内容而定。侯老师的《画垂线》这一课的课堂实施过程:交流前置学习的收获——小组内互查自学报告单完成情况,修正错误——小组交流两个辨析问题——小组汇报——巩固练习——挑战题——小结。其自学报告单包含了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

赖老师的《认识钟表》这一课上了两次,第一次把知识的复习和钟表中既定的知识借助动态的演示讲解给学生,并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交给孩子在家里尝试完成,回学校进行重点的汇报和难点的辨析。但在自学报告单中发现,学生大都关注难点的题,却忽略了对重点题的分析和交流,导致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领悟透彻认读时间的方法。在第二次的教学中,调整微课中自学报告单上的教学内容,在教学重点上加了引导操作:让学生从整点(9时)开始,顺时针拨动分针,一边拨,一边说是几时几分,而把教学难点(8时55分)留在了课堂上,在学生充分掌握认读的方法之后,出示难点,现场生成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的选择确定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说理由、说方法,深入地掌握了认读时间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堂课的学习从微课开始,落实在自学报告单上,学习重点的展现以及难点的突破则留在课堂。

实现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 技术保障

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平台或“电子书包”的操作,且能得到家长支持。

2.“先学”机制的建立

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其目的除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先学”就应该是一以贯之的行为,翻转课堂模式也应该是一种常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即使没有完整的“微课+自学报告单”,也应该有微课或“自学报告单”(即“先学”的形式可以多样)。

3. 创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

翻转课堂需要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退来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若要有效创建学习共同体,则需制定合理小组活动规则和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

4. 练习的设计

翻转课堂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练习”,其练习时间比一般新授课中练习时间设置得长。因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期望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能够注意到每位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这样能够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能力较好的学生还能够做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的活动自然就延长了练习的时间。练习包括前测、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后测,其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5. 教师的作用

教师设计微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充分研读的过程,但微课需要的是教师的讲解能力。在微课与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重点的再呈现、再突破时,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小组学习状态的调节能力以及教师把握契机的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质疑、动手操作等,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甚至拓展,都将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

总之,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和网络更方便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但正如汪晓东博士所言:如果你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将教学目标实施得很好,还有必要制作微课去翻转课堂吗?我们不是为了翻转而翻转,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制作微课时要把这一点摆在首位。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38—02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方面,有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实习能促进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植物界的积极性,扩大和丰富学生植物学知识视野,并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调查研究任务。在现有实习方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目前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1 目前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习地域范围较小。实习地点只能局限在校园和校园附近的公园,所包含的植物物种数量较少,自然环境类型单一。

2)实习方式相对简单。实习方式只包含简单的植物种类识别、腊叶标本制作,缺少真正的野外实习项目。

3)实习内容包含学科范围狭窄。目前植物学实习只是单纯的植物学课程实习,并没有与其他学科交叉学习,也没有加入相关的科研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为平台,在已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新的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

2 改革野外实习的内容和方式

2.1 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实习地点的选择是成功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前提。以前期建立的海南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固定监测样地为平台,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以下特点:

1)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

2)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3)相关的自然和社会资料充实;

4)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备,已与海南大学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

2.2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

通过野外实习教学,使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应用植物学知识完成调查研究任务。过去对植物野外实习目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实习前缺乏系统的活动计划,加之时间短、任务重,工具书和必要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野外实习内容简单,整个实习过程都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形态结构特征,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但仍是通过教师得到的间接知识。

要改变野外实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实习仪器和工具书的使用。在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实习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采集、制作实习点所有的植物标本,充分利用海拔测高仪、温湿度表、体视显微镜等仪器和检索表、图鉴、植物志等工具书,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植物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利用工具书对植物准确地作出科、属、种的鉴定,列出实习点的植物名录及拉丁文学名,让学生写出当地植物资源特点调研与分析的初步报告。

实践表明,通过研究性基本方法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了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并学会了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012年7月至8月,通过学生的野外实习和教师的补充调研,基本查清了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为保护区更好地对资源进行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2.3 探索科研内容,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重点往往放在学生辨认植物物种方面,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野外实习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采集植物标本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辨识物种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组成科研小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在野外实习中结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带队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组成科研小组,并设计一些简单的科研项目,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分析实习基地的生态环境、物种分布、植被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例如,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里存在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和孑遗植物,激发学生研究其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的科学价值。

2.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护实习地生态环境

在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水热条件好,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区系成分较复杂。实习中将植物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植物界的了解,增加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采集标本时选取有特色的植物进行采集,确保其代表性和完整性,突出该物种的鉴别特征,尽量减少标本制作的数量,注意对采集植物的保护。此外,还应教育学生保护实习地生态环境,将个人产生的垃圾收集整理,不随意丢弃;在确保个人安全的前提下,不要破坏实习地动物的栖息。

2.5 建立多元考核方式,做好实结报告

实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根据情况,写出综合性的实习报告。报告以科研论文形式书写,既是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总结,也是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总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工作态度。

为了全面考核实习效果,避免往年局限在标本制作和物种辨识这两方面的考核,制定了综合性的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学生的实习参与意识、实习纪律情况、团队合作态度、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习报告水平等,以全方位考察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打好基础。

3 总结

通过野外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方法、扩大和丰富学生植物学知识面的目的。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调查研究任务,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国富,胡宝忠,常缨,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0—32.

[2]程焉平,倪福太.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9—31.

[3]程霞英.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探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36—37.

[4]孙伟华,包雪英,邢陆军,等.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19—20.

[5]黎桂芳.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3):52—53.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4篇

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义乌四中高一(1)班、高一(2)建立平板实验班,人手一台平板和耳机,全校覆盖无线网络。平板实验班建立后,经2个星期的磨合,学生就能熟练利用平板智能交互功能进行学习,将课堂练习的过程录制或者拍摄下来,立即提交上传给老师。

面对新的教学工具,也迎来化学教学的变化。如果仍按平常教学模式上课,平板仅能作为课件展示平台,与现在的电子白板功能无异。怎样改进化学教学方式,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包括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测验、作业练习;以及怎样运用平板,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查找搜集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这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利用平板将微课和翻转课堂融入化学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为例,提出基于平板新型化学教学模式。

一、 课前准备

基于平板,依托“翻转课堂”理论,笔者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制作或者在网上选取相对应的微课,制作或收集相关视频,同时设计相应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学生通过平板观看学习知识点,完成自学报告单,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疑问。观看微课时,已经看懂的知识点可以选择快进,如果看了一遍还不是很理解,可以多看几遍,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从而将传统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前完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构建知识,教师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

1.微课制作与收集

微课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课堂前传递知识的效果。微课内容应包括教师对重点、难点、例题的讲解。每个微课在15分钟以内为宜。以《元素周期律》为例,笔者制作了两个微课。第一个微课主要讲授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第二个微课主要讲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以及强弱判断方法。第二个微课中的钠、镁、铝与冷水反应的实验是事先录制剪辑好的。

2.自学报告单设计

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但这些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因此在学习中仍需要教师做一些指导。自学报告单孕育而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微课,同时将还未解决的问题反馈给老师。以《元素周期律》为例,将自学报告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明确要求。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3个问题。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哪些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这些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何变化规律。简单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第二部分自主检测。在@一部分,选择3个典型的例题,通过自主练习,发现疑问。第三部分,上传疑问。第三部分是自学报告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提出一些在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平板上传给教师。教师在平板上收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本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一定比较大吗?稀有气体原子的半径为什么不进行比较呢?盐酸比碳酸强,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比碳强吗?硫酸和硝酸都是强酸,那怎么比较氮元素和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呢?最强的酸和最强的碱是什么呢?等等。

二、 课堂设计

课前,学生已通过平板,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报告单。这不同于普通的自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本堂课主要知识点。课堂不再是教师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更多是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课堂的主要任务,变成帮助学生整理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课前疑惑,总结解题技巧,在线完成练习巩固知识。以《元素周期律》为例,笔者将课堂设置为4个环节。

1.知识整理

学生分组汇报自学报告单上“知识梳理”内容,形成板书主体。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课前学生疑问解答

笔者根据课前收集到的学生问题,如钠离子和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那半径怎么比较呢?最强的酸是什么?最强的碱是什么?盐酸比碳酸强,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比碳强吗?最高价和最低价与最外层电子数是什么关系呢?等等。通过平板推送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完后,在班级内分享小组的成果。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思维发生碰撞,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脉络越来越清晰。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等学生不再提出新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出场了。笔者在本节课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电子层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减小呢?为什么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原子序数增加,半径增加呢?能不能总结微粒比较半径的方法?

(2)能不能总结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3)为什么电子层相同时,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增强。能不能从结构的角度进行解释。

三个问题是对之前学习知识的深化,同样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各抒己见,质疑,反驳,最终得到统一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真正把舞台让位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以及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在线练习,巩固提高

一项完整的教学活动,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评价环节。传统课堂内,通常利用电子白板展示题目,不能准确获得知识掌握情况。利用平板向学生推送题目,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题目进行提交可以攻破这一难题。选择题使用最为方便,平板具有正确率实时统计功能,教师可以根据错误情况进行分析讲解。对于简单题,学生将自己的答案拍照上传,老师看到典型的错误情况可以马上推送给班级学生,让学生之间互相纠正,突破知识弱点。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无法让人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的互动。基于平板教学方法,这里的平板教学不光是教学工具的变化,也是教学方法的变革,如何使其更好更自然地融入化学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工作者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创作;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研究生学习深造的重要前站。如何加强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能与实际紧密结合地创新设计能力,是艺术设计各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一、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的现状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两门实践性课程可以对学生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训练和基本能力的练习。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实践性课程的完善与否,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证研究水平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另一方面,毕业作品创作质量的高低, 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小, 而且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在高校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实践性课程采取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相分离的模式,即学生除了要完成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之外,与其他的文科专业一样,还要求写一篇与艺术设计各专业相关联的论文,实行毕业论文和作品创作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分别有各自的学分,而且分值相同。

二、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相对特殊强调创造设计实践的学科,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及能力的培养。而且社会一般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上都偏向于设计的实践。目前艺术设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相分离的模式给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带来了双重挑战

对于毕业论文偏文科性的研究方式,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无法达到文科类的理论研究水平。因此,在毕业论文撰写实践中学生就会从一些较大的理论框架出发,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作品创作相结合。这种相分离的模式,需要花费学生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为了毕业论文撰写,往往占用了学生毕业设计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毕业创作的质量。

2.此模式也不能很好的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创作的作用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找不到与创作结合的恰当切入点,加之大部分学生理论水平并不高,最终只能靠拼凑或照搬一些已有的理论充数,写一些与毕业创作不相关的毕业论文。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反而会影响了学生毕业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与艺术设计各专业教师的交流沟通,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一致认为艺术设计各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需要予以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三、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合二为一模式的具体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符合高校实践性课程改革要求及学分不变的情况下,提出关于艺术设计学科以突出实物作品为形式的艺术设计各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改革: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单行分离模式修改完善为合二为一的以突出实物作品为形式的毕业设计模式即毕业设计实行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报告相结合的模式,设计报告要和作品的创作紧密相结合,提供创作的定位等依据。此模式将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1.确定选题

这与原先的模式相类似,此模式更加注重设计作品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充分体现出前沿的设计理念;实现教学课程、专业技能的训练成果与现实产业的紧密结合。对毕业设计报告要求更加突出体现理论学习、应用能力、设计创作与实践能力;体现与现实的结合、成果的效益等应用价值。

2.撰写毕业设计报告及作品的创作与设计

作品的创作应与设计报告紧密相结合,用毕业设计报告替代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报告内容应包含设计调研报告、文献研究报告、设计实践报告与成果自评报告等方面。

3.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

由于选题的灵活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成果进行展示。根据高校本科实践性教学计划结合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的特点,主要通过毕业设计报告与毕业设计作品展来展现。这不仅完成了毕业创作与毕业设计(论文),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合二为一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力,提高专业素质与毕业作品质量,完善本科艺术设计各专业实践性课程,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和层次,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地进步与时代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锋荣,周申立.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问题的重新认识[J].中国教育刊,2008(10):83-84

[2]张兰萍,田丰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现状的分析与改革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5):61-63

[3]杨平,王志萍,李平.论大学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122-124

[4]高玉华,丁涛,李刚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6]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10)

作者简介:

黄航星(1982~),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与实践研究。

丁丰华(1982~),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研究。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论文;论文写作;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明确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框架下形成研究产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中,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关键途径,也是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岗位的重要能力。[1]在高校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较多的感悟与理解,这些感悟可能对医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受限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欠缺,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表达其感悟与理解,制约了学生的医学研究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与实践经验,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要求高校语文教学应对医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开展医学生论文写作教学,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就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对医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他们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其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文献发表数量与质量,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各种医学文书,例如:实验报告、病例讨论、调查报告、医学会议纪要、毕业论文等[2]。而且就业后也难免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完成科研论文。如果不具备论文写作能力,医学生从上学到工作,无时不刻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阻碍个人的发展。正如科学家卢嘉锡说:“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让医学生敢于动笔、乐于动笔,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对医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生的财富。当前,文献发表类型与数量也是评价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职称评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在高校中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提高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供参考的医学知识,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3]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发表文献质量与数量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高校学术氛围的重要体现,优化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能力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医学教学成果向高质量论文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医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启迪他们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是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且能通过论文的形式被不断地探索与交流,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加快医学院校的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医学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高,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因为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这也是判断学校真实实力的一个标准。为适应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了,所以学术论文仍然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实现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反馈

高校既是知识传承的阵地,也是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探索者,通过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成果转化为可传播的知识,能够实现医学研究的积累与传播,进而促进医疗技术的突破,以高质量论文的形式实现对社会的反馈。医学生是将来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都是十分宝贵的,将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才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和医疗水平,造福于人民。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写作能力高,社会也是根本的受益者。因为医学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医学论文质量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打基础。所以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的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觑的。

二、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一)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在医学论文写作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医学论文的类型、结构、类型等认识不足,可能存在将研究论文与综述论文混淆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论文写作教学理论与教学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论文格式、要素,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论文写作的理解。[4]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商学课程,通过选取真实的案例来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价值,在解说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技能。例如,在医学论文写作中,普遍要求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三线表格式设置技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应用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科学性、代表性,围绕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要求而选择教学案例,尽量避免选择界限不清、容易混淆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对比教学方法,明确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区别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文献资料来源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原著论文和编著论文;按写作目的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按学科和课题性质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基础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论文和康复医学论文。不同目的、类型的论文,其写作要求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原著论文是作者开展的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调查报告、病例报告、病例讨论等,是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即直接资料)。而编著论文则是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合、阐述,从而实现医学某一领域、专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即以间接资料为主,属于第三次文献。为了明确其中的差别,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写作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论文写作要点,促进高校医学论文规范化。

(三)强化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实践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医学论文要素和格式要求,还应当组织开展论文仿写训练,巩固学生对论文写作知识的掌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医学生专业方向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参考文献,并进行仿写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尽快完成,教师应与学生约定写作时限,学生完成仿写后以Word文档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应研究、归类学生写作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集中讲解,实现论文写作教学的良性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加强作文讲评和指导。讲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以一项内容或一个题目为准进行现场片段仿写训练,之后对优秀和最差的文章进行交流,并自评和互评,明确学习什么,改正什么,使之共同提高。

(四)结合岗位需求,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新时代,医学生只有不断适应岗位要求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其中包括病例分析、调查报告、临床观察等资料写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精心设计写作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病例报告、分析等资料包括哪些要素和阐述方式,并以此作为课堂作业,由学生讨论完成论文框架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评,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满足医生岗位要求。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论文写作是医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自身、学校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探索与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满足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要求和就业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华,鞠善宏,王海艳.高校学生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高校学报退稿率看高校学生论文质量[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27(1):26-28,117.

[2]陈帅.高校学报助推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改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6):123-128.

[3]林加西.高校学报在科技论文写作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33(5):98-100.

[4]潘亚莉,徐红星.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提高途径分析——基于学报编辑的教育职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160-162.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英语课堂;口语教学;值日报告;口头呈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52-01

全球化经济使得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愈来愈受到重视,同时英语口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很少参与课堂活动,更别提有足够的口语训练。现代教学法专家认为,教师的作用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一.值日报告(Duty Report)

为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基础英语教学如今越来越重视交际教学思想的应用,而Duty Report作为一个很好的交际口语实践平台,为基础英语的口语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其形式丰富多样,知识涉及面广,学生覆盖面广,因此,Duty Report被教师们广为采用。Duty Report不仅是提高学生听说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促进基础英语课堂口语教学。

采用Duty Report可让每位同学参与其中,可在学期初排定学生轮流的顺序,或者按学号轮流,或者按学生自定的顺序轮流,之后每次Duty Report活动结束之前可提醒下一位将轮到的学生提前准备,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和保证报告质量和口语训练效果。

Duty Report的题材和内容可由学生自主选择,选他们各自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能激发学生准备和完成报告的兴趣和热情。但也须对题材和内容作一定的规范,以免因材料过难过偏而影响报告效果和报告后的互动,比如报告用词应避免过难或过专业,一个班级的报告题材不可太单一,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或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选材,选材尽量多样化,做报告的方式也尽量丰富多彩,以保证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Duty Report的占用时间须统一规定,以免影响后面的教学,一般安排在每次课开头,作为课堂预热(warm-up),以三至五分钟为宜,可外加2分钟的提问时间供在座学生和老师与报告者互动,以保证听者始终积极参与报告活动,并同时锻炼口语和听力。

Duty Report在实施过程中,师生都要高度重视每一个环节,切勿让其流于形式,成为被动的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将每次报告的情况做好记录和评价以纳入平时成绩和激励学生以此锻炼口语。

二.口头呈现(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通常指课堂上学生个人或小组向全班呈现某一话题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目前英语课堂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Presentation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口语教学的积极性,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也能够避免传统课堂中教师是唯一的信息来源的境况,使得课堂信息变得丰富和多元化,同时更能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不敢当众开口讲话的现状,让学生自信和大胆地面对全班发表见解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结合基础英语课堂实际,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设计Presentation的任务。以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为例,可设计不少的呈现任务。如第三册中的Speaking A,B部分的口语任务可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课前准备好,先在小组里演练,时间控制在每一项三分钟左右,课堂中再请一些学生到讲台处呈现;又如Speaking C部分可提前请学生仔细看图,并根据图中的信息每人为图编好一则短小有趣的故事,时间也是每则三分钟,然后在课堂中选学生逐个呈现。在呈现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异常简单的一幅黑白图配上无数种版本的精彩故事,不仅口语呈现变成倾听有趣的故事了,而且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呈现自己所编的故事,听者也听得很认真。这类任务因提前准备好了,学生很少担心自己说不出来,而且因自己的故事是独创和新颖的,学生很渴望呈现给大家。如此,学生积极锻炼口语表达,同时认真倾听同伴呈现,实现了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实践。再如,Presentation的任务也可源自基础英语课文,每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可利用课文主题来设计呈现任务,如讲“守时”的单元就可请学生提前思考和讨论守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文导入时可先请学生呈现各自的见解,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导入了课文,共享了相关“守时”的各种观点,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语。

Presentation的任务设计的时候务必要求明确、指令清晰。学生呈现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和点评,对优点作出肯定和赞赏,对不足委婉地提出建议或希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有不同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呈现难度和减短呈现时间,鼓励其从简短的开始,并给予适当的帮助,逐渐增加其对口语呈现的信心和兴趣。Presentation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同样要给予鼓励和指导,并将学生在呈现中的表现及时做记录和评价、纳入平时成绩,激励学生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结束语:以上两种口语教学活动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实施基础英语课堂中的口语教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学会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积极思考和参与,激发学生对基础英语课堂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从而加强英语交际能力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琼.Presentation在高校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7):102.

[2]刘彦峰,张晖,王晓雯.“Duty Report”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探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8-170.

[3]邢冬梅.浅谈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值日报告[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2).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探究性;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问题;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31-02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体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实践教学开展研究和探索,对于逐步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2个途径开展[3]。第1个途径是课堂实验,通过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2个途径是野外实习,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掌握野外工作流程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国内学者围绕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邹君[4]对地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肖海燕和陈志彪[5]认为,应该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时间,以确保学生掌握基础实验技能和野外观察动手的实践。艾尼瓦尔・斯地克和瓦哈甫・哈力克[6]将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课程实验,气象与气候、水文实习,地质与地貌、植物与土壤实习,综合实习,实践实习和毕业实习等6种类型。也有学者对自然地理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申洪源[7]提出,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普通水文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中零散的野外实习内容集中,开设《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

1 当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是一种认知验证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听课并记录。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而对于导致某些自然地理现象的内在原因,则没有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主导的教学,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1.2 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

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可能无法包括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全部实习内容,有时可能需要2~3个实习基地才能完成全部自然地理实习任务,这会使得指导教师在一个实习基地只能讲授有限的几个实习内容,不仅会导致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单一,还造成学生对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认识不足。

1.3 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实验和野外实习。课堂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教师依据实验报告给出成绩,但对于实验过程却往往缺少评价。野外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习任务,提交实习报告,教师依据实习报告给出实习成绩。与课堂实验相比,野外实习的周期较长,实习环节相对复杂,通常包括实习准备、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等环节,因此只依据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就给出实习成绩,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野外实习情况。

2 开展探究性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探索研究为主线,通过开展探究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按照模式分析的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策略体系[8]。

2.1 探究性教学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然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师院校的地理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无疑将会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同样也要面临地理新课程改革,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造成师范生面对地理新课程改革,一时显得手足无措,使他们难以成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2.2 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的首要必备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提出或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的独立的学习能力。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个人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因为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2.3 探究性教学是加快高师院校地理教师队伍成长的需要

中学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既是对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提出的要求。高师院校的地理教师,课堂上讲授理论课程,课下开展科学研究,但二者有时并无密切联系。开展探究性教学,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师生共同探究科学问题的积极性,在完成教师科研项目的同时,促进了教师成长,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

3 探究性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3.1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特点,将其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型、野外实习型和创新实践型3种类型。其中,基础实验型以验证课堂理论教学、认知自然地理科学原理为主要目标,如土壤学实验、植物学实验等。野外实习型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探究自然地理科学规律为主要目标,如地质地貌学实习、水文学实习、土壤学实习、植物学实习等;同时,在自然地理实习基地的安排上应通盘考虑,尽可能地开展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将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实习集中安排在一个实习基地。创新实践型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如挑战杯、假期社会实践、教师研究课题、毕业论文/设计、不同级别的课外竞赛等。

3.2 教学方式改革

3.2.1 教师指导型。首先,教师根据问题或者任务,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引导探究,学生进行材料举证、推理证明,而后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认知获取知识。该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以问题为核心,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质疑、判断、推理,最后达到认知,最终获取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3.2.2 学生自主型。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论证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先开展自主调查,收集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开展论证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该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试验、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进而使其技能、情感获得发展的探究过程。

3.2.3 师生互动型。该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学生对有科学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最终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的探究过程。

3.3 成绩考核方式改革

鉴于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对于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与理论课程重在考察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教材理论知识的考试目的不同,自然地理实践课程的考试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野外调查方法、动手实践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的掌握程度。

对于基础实验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教师宜将考察重心放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上,从取样是否科学、预处理是否合理、实验过程是否规范、实验报告是否完整等角度进行综合评定。对于野外实习型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将野外实习划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5个部分,每个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野外实习成绩。对于创新实践型实践教学,则依据创新实践活动的档次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量化不同的积分进行综合考核。

3.4 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和实习基地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野外实习指导用书,对于指导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应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学校实际,开设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自然地理实践教材编写质量,保证实用性、完整性、适用性强的自然地理实践教材进入课堂,进而提高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质量。

4 参考文献

[1] 衣华鹏,张鹏宴.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35-138.

[2] 胡晓东,袁天凤.高师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与优化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0):92-95.

[3] 刘长庚.浅谈新时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J].新课程,2012(11):51.

[4] 邹君.高师地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8(3):171-173.

[5] 肖海燕,陈志彪.基于地理专业特色的实验与实习课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27(3):72-75.

[6] 艾尼瓦尔・斯地克,瓦哈甫・哈力克.地理科学专业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15-219.

[7] 申洪源.高师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临沂师专学报,1997,19(6):83-84.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中职化学;教学

为了更好地在中职化学中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首先必须理清二者的关系,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对具体的实施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才能更好地在中职化学中促进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以下笔者就此展开探讨。

1.理清二者关系,夯实应用基础

为了更好地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首先必须对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关系进行明确。就笔者自身的浅见来看,微课主要是基于视频这一载体,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并结合学科的知识点以及教学的环节进行精细设计和开发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情景化以及可视化、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而翻转课堂则是基于以往的先教后学转移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上来,学生通过教师的微课资源,在课前就能预先自主的进行学习,并在课堂内加强各方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内化。由此可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微课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实施,而翻转课堂则要以微课视频为基础,采取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2.应用策略探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强化对其的应用,以下笔者结合中职化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对其的应用做出以下探讨。

一是紧密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切实加强教学设计和微课的制作。在微课制作之前,教师应理清所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并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并在微课中需要体现的知识点进行明确,同时还要明确在课堂学习中需要推进的知识点,从而确保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均的得到科学合理的设计,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明确哪些教训内容应做成微课资源。例如在学习有关铝的知识时,其物理性质,一般只要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就能掌握,所以其不用采取微课的方式就能达到效果。而在铝热反应过程中,由于其属于化学性质,又是学习的重点所在,所以采取微课的方式,就能将其化学实验的过程、现象等在微课视频中反应出来,这样学生在微课视频的研究环节就能理清其基本知识要点,从而在课前掌握有关知识点,这样在教学中只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就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操作,同时通过实践感受实验发生的过程,进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受从而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

二是精心制作基于微课和课堂教学相符的自学报告单。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其掌握学生是否观看微课视频,以及观看的情况等。这就需要教学在自学报告单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提问,并且学生能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而完成对其的学习。从而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利用微课资源与自学报告单的有机结合,就能使得学生更加自主高效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而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自学报告单,掌握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设施做好铺垫。

三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及时的将微课视频上传到学习交流平台之中,这样学生就能随时随地的加强对其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利用其具有的DV功能,实现对其的暂停、快进、快退和重播等,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师制作的自学报告单。在这一平台中,学生之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均能在这平台中提出,同时还能加强多方的交流,而这样就能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四是结合自学报告单所分析的内容,对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通过回顾所掌握知识,进一步过度到重难点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学生的指导和交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该方式,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爱好化学。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具有优势,因为现代很多中职生几乎是人手一台智能机、一台电脑,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加上其属于较为新鲜的事物,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感兴趣,但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短板就是学生在课后往往更多的是用于社交,而真正参与到翻转课堂的学生则十分有限,尤其是课前学生往往是一个人看了即可,其余的则只要抄袭,就能完成自学报告单的内容,而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又是只注重重难点的讲解和疑问的回答,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在这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探讨,但是这将是未来所要攻克和努力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其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相宜,李远蓉,吴晗清.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变革性视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2:64-67

[2]刘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39-140

实践教学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Seminar;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85-03

一、引言

课堂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互动式教学法等。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新型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原创性思想和真理形成与发现的“科研苗圃”,在欧美的中学及大学教学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Seminar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还处于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阶段。本文对Seminar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介绍了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分类、意义、基本结构以及应用Seminar进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二、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分类及意义

1.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Seminar课堂教学法是学生和教师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学生就某一问题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堂参与成员(学生和教师)的学理潜能。Seminar教学法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讨论是Seminar教学的基本方式。在讨论中,教师只起促进、引导的作用,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2.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Seminar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互动性。传统教学法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学生近似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事实性的、有限的科学知识;Seminar采用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式教学交流方式。针对某一问题,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民主性。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具有权威性;Seminar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拘泥于教师的权威,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以尊重、平和的态度进行学术讨论。(3)激励性。传统教学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理论和知识,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Seminar教学法对学生特别有激励作用。(4)学术性。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机械的教学方式,学生直接接受理论和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Seminar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将教师的研究型教学和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相融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富有学术性、倡导研究性的实践平台。它能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探究,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思想交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研”有效契合,引导学生对实践、对学术的认识和热爱,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潜能。表1给出了Seminar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3.Seminar教学法分类。根据课堂教学要求的不同,Seminar教学法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初级Seminar主要用在本科基础课阶段,用于Seminar的题目范围比较小,可以是教材中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可以是某一章节。可以提前给出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通过学生在课下的学习和理解,写出报告的提纲。然后让学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初级Seminar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深入、广泛地理解和掌握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中级Seminar主要用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课阶段,选取的专业题目范围较广,学生需要在阅读和理解大量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数量文字的报告,还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报告,积极参加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对某一特定的专业课程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高级Seminar主要应用于博士研究生学位学习阶段的学术交流或专题研讨会。

4.高校实施Seminar的意义。(1)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Seminar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讨论,不仅要求学生听他人的报告,而且要求研究他人的报告并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2)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Seminar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若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认真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课中的参与,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3)有助于课堂的教学互动。Seminar教学法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与交流,可以避免教师单一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将教与学有机地、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Seminar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及程序

Seminar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包括主持人介绍主题、主题报告宣讲、点评人评论、参与成员提问与辩论和主持人总结五个部分。具体的操作程序分为五个步骤:

1.主持人介绍主题。由主持人(任课教师或导师)宣布本次课的讨论主题,并简要介绍所涉及主题的基本内容。为避免报告人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主持人对主题不做任何学理界定与主观性评价。

2.主题报告宣讲。由报告人做专题的报告发言。报告人是事先选定的人员,可以是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是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实践经验,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知识。

3.点评人评论。由点评人(任课教师或被邀请的专业人员)针对主题报告人的发言进行评论。点评人对报告人的发言要点进行补充、归纳、批评、商榷等多种形式的评论,通过客观的阐述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报告的内容。

4.参与成员的提问与辩论。由课堂参与成员针对报告人和点评人的发言进行辩论与交流。所有成员均可以向报告人提出问题,对报告内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批评意见或对相对立观点进行辩论。报告人和点评人可以就学生的意见或观点进行解释、补充甚至反批评。

5.主持人总结。由主持人(任课教师或导师)进行全面内容总结,根据报告人、点评人、提问人的发言及讨论结果作概要评述,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强调讨论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四、课堂教学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注意的问题

Seminar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应用Seminar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Seminar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讨论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这需要教师全面、系统地了解需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并将相关主题及具体明确的要求提前告知学生,应给学生特别是作报告的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

2.Seminar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讨论题目的确定、学生准备过程中各环节的指导和帮助、讨论过程及气氛的掌控等。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对相关专业及学科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与协调能力,才能有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节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Seminar教学法以学生的讨论学习为主,更适合于小班课的教学。小班授课时使用Seminar教学法,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在师生之间构建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若班级人数过多,在课堂时间的限制下,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交流,达不到Seminar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安军.Seminar源流及对当前法学教育的意义[J].福建论坛,学科新视野,2007,(2):18-21.

[2]沈文捷.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7/8):43-47.

[3]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程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4):57-59.

[4]林培锦.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33-36.

[5]朱郁闻.论Seminar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46-47.

[6]张颂.探索Seminar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7,24(6):83-86.

[7]杨立强,邓军.Seminar: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5,(2):5-7.

[8]赵嘉平,冉隆贤.研究探讨型Seminar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9,(4):13-15.

[9]雷化雨.本科教学中构建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7):102-106.

上一篇:市场实践报告范文 下一篇:课内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