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博弈分析

时间:2022-09-18 05:07:53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作为一种特有的负面经济现象,在会计界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自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卡尼曼和史密斯以来,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内部利润操纵行为进行诠释,并且借助博弈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外部监管方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利用行为经济学原理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动因分析

财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将会计信息有效、及时、可靠地传递给外部使用者。管理者利用他们的商业知识来提高财务报告的效力并以此作为与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沟通的手段。然而,当管理者有动机去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外部和内部)时,他就会运用财务报告中不同的会计选择等手段来进行利润操纵,这就是所谓的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所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造假的决策者、实施者,同时他们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其动机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经济利益机制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为约束机制的相对软化。

(一)利用前景理论分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内因。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所比较的是期望预期(E(p)),即可能收益值(vi)与该收益发生的心理概率(wi)的内积之和。它规定了两个函数的存在,即v(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决策者选择a行动,不选择b行动:∑∏(pi)v(wi)∑∏(qi)v(wi)

根据前景理论,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不是只由效用函数决定,而是由价值函数和权数函数决定的。其主要结论有:

1、人们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看重财富的变化量。与投资总量相比,投资者更加关注的是投资的盈利和亏损数量。

2、人们面对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倾向于风险偏好,而面对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3、一定量的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大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4、前期决策的实际结果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还可以平衡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加剧了以后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当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显示亏损时,管理当局更倾向于冒险赌博,而且此时的损失加剧了以后亏损的压力,其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所以,他们宁愿承担被监管方处罚的风险而进行盈余管理,使得公司的财务数据达到他们的预期。

(二)监督成本高、违规成本低是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外因。对于股东来讲,监督管理层的行为是他们的责任。然而在我国,中小股东多且分散,他们将追求定期稳定的收益――股利或利息放在第一位,如果中小股东关心企业的经营决策、监督的运作,那么他们按其股份份额从公司增加的收益中得到的那部分与其对公司实施监督所负担的成本严重不对称。卡尼曼教授通过心理学研究断言,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价值的两倍。因此,分散的中小股东更愿意外界来关心企业的经营管理,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自己就可以从中获利,却不用承担任何成本,从而使会计造假者更加肆无忌惮。另外,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会计造假者的惩罚力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造假的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行为经济学家指出,人们做决策、做判断时是有限理性的。从会计造假者方面分析,会计造假者之所以“以身试法”,在于他们觉得造假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成本。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会计人员在做决策时,不是完全理性的。当会计造假者们发现提供虚假信息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造假行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时,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会计造假者自然会为了收益而放弃诚信操守。

二、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

(一)上市公司信息提供者与监管方的博弈

1、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①上市公司违规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为R(R>0),如果不违规,则不会得到这些收益,产生机会成本-R。②上市公司违规遭到监管者查处导致的损失为-F(F>0),此时监管者收益为F。③监管者进行稽查的成本为-C(C>0)。如果不进行稽查,则节约成本C。④监管者不进行稽查,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不会被发现或者查处。这时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人举报或者案发牵连,监管者对其处罚造成的上市公司损失为-F(F>0)。如果有人错误举报,则监管者发生监督成本-C(C>0);二是没有人举报,监管者不进行查处,则监管者发生成本-D(D>0)。⑤监管者进行稽查,也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都会被发现。由于监管环境、职业道德、监管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监管者的稽查可能没有发现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则上市公司得到违规带来额外收益R(R>0),监管者发生监督成本-C(C>0)。⑥假设上市公司违规概率为P(0≤P≤1),不违规概率为1-P,监管者进行稽查概率为Q(0≤Q≤1),不进行稽查概率为1-Q;监管者稽查发现违规概率为M(0≤M≤1),没有发现违规概率为1-M,监管者不稽查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有人举报的概率为N(0≤N≤1),没有人举报的概率为1-N。

率,可以求解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的收益E1:

E1=P×{Q×[M×(-F)+(1-M)×R]+(1-Q)×[N×(-F)+(1-N)×R]}+(1-P)×{Q×[M×(-R)+(1-M)×(-R)]+(1-Q)×[N×(-R)+(1-N)×(-R)]}

=P×{Q×[M×(-F)+(1-M)×R]+(1-Q)×[N×(-F)+(1-N)×R]}+(1-P)×(-R)

其中P*、Q*分别是上市公司、监管者在既定制度安排下违规、稽查的最佳概率选择。

3、结论

第一,上市公司违规的概率主要取决于:C、D、M、N、F。对上市公司加大对违规的惩罚F,其违规的概率P将会降低,因此监管者的惩罚对违规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威胁;监管者不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如果违规被举报的概率N增大,则违规的概率P会降低,这说明除监管者的监管以外,上市公司其他利益主体也会对其进行监督;加大监管者没有有效实施监管的成本D,会迫使其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使违规的概率P降低;监管者稽查发现违规的概率M增大,也就是提高监督质量与水平时,会使违规的概率P降低;监管者监督成本C增大时,会使违规的概率P上升。

第二,监管者实施监管的概率主要取决于:R、M、N、F。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违规得到的收益R越大,监管者进行稽查的概率Q越大,因为此时违规的动机和机会都很大,相应的监管者监管责任也更重大;监管者不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上市公司违规被举报的概率N越大,则实施稽查的概率Q越低;上市公司违规操作遭到监管者查处所导致的损失F越大,实施稽查的概率Q越低。

(二)上市公司信息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的博弈

1、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①B表示信息需求方的收益,如果提供的是真实信息,则B为正,反之B为负。B′为需求方不了解信息的损失。②C为需求方了解真实信息的成本。③R为提供方正常收入,R′为提供方披露虚假信息所带来的额外收入,F为提供虚假信息的损失。④以a表示需求方了解真实信息的概率,b表示上市公司选择披露真实信息的概率,以(1-a)表示需求方不明真相的概率,以(1-b)表示上市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信息的概率。

2、博弈模型与分析(表2)

Vg和Vf分别表示需求方和上市公司的期望效用函数,则有:

对上述效用函数分别求微分得到最优值:

Vg′a=a(F+R+R′)-R′=0b*=R′/(F+R+R′)

Vf′b=B′-C-bB′=0 a*=(B′-C)/B′

3、结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需求方认为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信息的概率大于b*时,需求方就不会花费成本C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反之,就要花费成本C去了解真相。当上市公司认为需求方有小于a*的可能性去了解真实情况时,他就会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R′;反之,他就会提供真实信息以获得正常的回报。当然,从短期来说,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动机来虚假信息,但是从长期来说,上市公司披露的虚假信息最终是要被公布于众的,所以当一个公司希望长期持续经营时,他的选择应该是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而公众也会有较小的可能去花费成本了解真实情况,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分析 下一篇:外商投资对山东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