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要素贡献分析

时间:2022-09-17 05:55:46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要素贡献分析

摘 要:通过构建一个衡量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的模型并采取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各要素的弹性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88―2005年间各要素的贡献,据此提出了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要素贡献;农村居民收入;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8;F0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3-0027-05

一、引言

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是我国社会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但从要素层面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如,蒋乃华(2002)采取CobeDouglas生产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人均适用耕地、人均化肥使用量、灌溉率、时间趋势和结构调整系数是北京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变化的主要微观因素,并且后三个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大。高梦滔(2006)基于山西农村的调研数据,认为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物资资本,而土地对收入提高基本无影响。此外,王春超(2004)采用湖北省农村社会调查队获得的数据,从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两方面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要素,分别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

由上述研究可知,学者们对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要素考察都是基于一个区域的相关数据。事实上,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这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增速等方面也会有所表现,因而对一个区域研究的结论就没有代表性,有必要从全国范围来考察各要素的贡献。为考察各要素对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本文拟采取如下思路:首先构建测度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随后在面板数据模型框架内计算出各要素的弹性,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口权重进而得到各要素的贡献,最后为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应对措施。

二、模型构建

农村居民进行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土地和从业人员,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化肥的投入和农业机械的适当推广以及技术和其它要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了适用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和A等指标,旨在为考察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提供一种思路。其中,A包括技术和其他要素,同时假定为“希克斯中性”,即在时间t内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增长。由于难以有效区分技术和其它要素的影响,故在此假定技术与其他要素有相同的函数形式且四种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贡献的余值在两者之间平均分配。

鉴于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效仿经济增长模型,即当期的各要素应该与当期的农村经济增长相匹配,考虑到农村居民收入可视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故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可能存在时滞性。在构建基本模型时,采取简化形式而不加入滞后变量,但在实证分析时则考虑不同滞后期的影响。

假定农村居民收入由上述五要素决定的基本模型为:

式(7)是计算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贡献的基本公式。从全国范围内考察各要素贡献应该采取全国数据,但考虑到全国数据相对较少并且计量方法较为单一,为使计量结果更为准确,在实际研究中采取各省数据,这可能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式(7)不相吻合,因此就有必要寻求其他的计量方法。对于跨年度跨省区数据,在现行的计量经济学中通常采取面板数据模型,包括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同时采取检验来进行模型筛选,且一般认为混合估计模型要差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为计算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采取面板数据模型将式(6)改写为:

其中,式(8)和式(9)分别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i=1...N,表示共有N个省区,t=1...T,表示从第一年直到第T年,εit为随机扰动项。

为考察t年各要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同时与面板数据模型保持一致,还应该将不同省区的人口权重纳入分析。然而,通过面板模型得到的是总体估计系数,而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不同年份各要素的贡献,因而从每一年份来看,方程左右两边不相等,为此将式(7)改写为:

动力、农村从业人员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的时间段为1988―2005年。但由于重庆成为直辖市的时间较短和的相关数据不全而没有纳入分析范畴,由此得到29个省区1987―2005年的数据,进而得到1988―2005年的各要素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的相关数据。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比重之和不等于100%,在研究时将各省区的数据汇总得到总人口数据。由于物价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较大但对其他指标基本上没有影响,故采取农村居民物价消费指数对农村居民收入进行平滑如果某一省区的农村居民物价消费指数的数据缺失,则设定指数为100%。,而不对其他指标进行平滑处理。研究采取的相关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为考察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首先应得知各要素的收入弹性。每种要素对于农村居民收入都应该有所贡献,即收入弹性应该为正数。为充分顾及滞后期的影响,从当前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进行研究,以期获得估算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弹性的最佳方程。

为得出各要素的弹性,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故只报告出固定效应模型的估算结果。从计量结果可知(见表1),在当前期的模型中,农业从业人员的弹性为负,在滞后一期的模型中,实有耕地面积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弹性为负数,而在滞后二期,模型中的各个要素的弹性都为正数且方程总体拟和较好,因此将滞后二期的模型视为计量各要素贡献的适用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其所表示的经济含义诚然,不同要素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别,导致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滞后期未必相同,但为简化处理采取了相同的滞后期。。此外,上述计量结果还表明,收入是要素的滞后若干期的函数,这也与本文前述分析和采取的增长模型保持了一致,即收入应该是经济增长再分配的结果,从一个侧面也表明选择滞后期作为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要素比较合理。

方程(3)显示,适用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弹性之和为1.6008,处于规模效应的区域,即如果上述四种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增长,那么农村居民收入将以快于要素增长的速度增长。考虑到适用耕地面积相对稳定,不太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剔除这一要素得出的三者弹性之和为1.5131,即使只考虑农业机械总动力,其弹性都达到了1.2034,因此可以认为要素投入会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规模效应。此外,从化肥使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来看,两者的弹性相差不大,分别为0.1631和0.1466。

将各要素的弹性系数和增长速度以及各省区的农村人口权重代入相应的计算模型,可以得到历年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情况。由表1和前提假设条件得知,各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都为正,故如果某一种要素在某一年的增长速度为负,那么得出的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也就应该为负,在表2中就显示为负数。如果扣除要素贡献为负数的年份,通过表2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其他因素比较复杂,在此不单独就该项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进行分析。: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最大,而技术、化肥使用量、农业从业人员和适用耕地面积的贡献依次减小。但是,如果将贡献余值全部视为技术的影响,那么技术就成为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比表1和表2发现,化肥使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差别不大,但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差异却比较大,这与两者的增长速度差别较大有关。事实上,农业从业人员历年变动相对较小,但化肥使用量受农产品价格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波动明显。对于适用耕地面积而言,由于不太可能在历年有着显著的变动,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由此使得该要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也就相对较小。

在1988―2005年间,适用耕地面积的贡献总体偏小且1992年后就一直小于1%(1996年除外),绝大多数年份的贡献为正数,表明了我国中央政府乃至地方政府为保护适用耕地做出了较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绩效;化肥使用量的贡献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97年以前较大但之后相对较小,如1997年前在5%左右或以上(1991年除外),随后基本维持在1%~2%(2004年除外),这可能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土地抛荒比较严重进而对化肥使用量的需求相对下降有关,而近年国家对农业采取了相对扶持政策,刺激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除1990年和1992年外,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都在30%以上,这可能与我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目前还是以人力畜耕种的小农经济为主有关,虽说总体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但历年增长较快,这在统计中就直接表现为贡献较大;农业从业人员总体上相对稳定,并且在总量上还有一定增加,由此得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也就相对较小,一般都在2%以内(1993年除外);技术的贡献比较稳定,历年都在25%以上。有关各要素在1988―2005年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情况,详见表2。

四、政策建议

由上述各要素的贡献可知,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既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应该主要在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和鼓励农村居民生产等方面实施政策支持:(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尤其是要实现农业技术产业化,在不造成现有资源的低效使用的同时又要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因而国家应该将更多的财政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中来。(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将促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既能改变我国农村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又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的市场,还可为农村和城镇的互动发展以便实现工业反哺农村提供可能。(3)为农业发展制订出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农村居民回到土地上去。要使农村居民切实体会到,耕种土地能够获得比较大的收益。在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化肥的使用量也会得到相应增长,如果生产资料的价格能够保持不变或者上升较慢,那么农村居民的收入就能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高梦滔.2006. 农户收入差距微观原因分析:山西的经验证据[J]. 南方经济(11).

蒋乃华.2002. 京郊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变动:微观基础与政策含义[J]. 北京社会科学(1).

王春超.2004.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关键要素及主要对策[J]. 经济科学(1).

An Explanation on Factor Contribution on

China′s Rural Residential Income Growth

LI Bingqi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Abstract:By constructs a model measuring factors contribution on rural residential income growth and panel data model, this article achieves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each factor. Then calculates contribution of each factor from 1988 to 2005, and brings out corresponding policies on accelerating rural residential income growth based on above research.

Keywords: factor contribution;rural residential income;panel data model

上一篇:无地农民产生原因、收入来源与生存现状研究 下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