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2.0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2-09-17 11:05:00

图书馆2.0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 以图书馆2.0带来的挑战为背景,阐述图书馆2.0的概念和新理念,从泛在图书馆服务、无障碍服务、用户参与服务、开放无缝集成服务、不同用户分散服务5个方面论述图书馆2.0的构建内容,最后从图书馆长远发展、web2.0实践、嵌入用户环境图书馆实践、图书馆2.0软件发展4个方面探讨图书馆2.0构建的可行性。

关键词 图书馆2.0 集成管理系统 可行性研究

分类号 G250

在Web2.0使IT业惊叹网络寒潮、冰川来临之际,图书馆研究者已迅速、积极地对如何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之中,应用Web2.0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图书馆2.0的新概念。

图书馆2.0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不再是信息的集散地,图书馆的OPAC不再是查询信息的主要入口,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空间,用户呈总体减少趋势。图书馆2.0的到来又给图书馆提供了走进用户的机会。近些年来,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图书馆开始了图书馆2.0的构建,也有更多图书馆还处于观望状态。那么图书馆如何构建图书馆2.0,构建图书馆2.0是否可行呢?下文即对此展开讨论。

1 图书馆2.0的概念

图书馆2.0由Michael Casey在2005年9月份创建,是从商业2.0和web2.0概念衍生而来。之后,人们对图书馆2.0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2006年末,Walt Crawford对一年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了62种观点和7种定义。

从已有研究来看,图书馆2.0至今仍没有公认的定义。纵观各家观点,图书馆2.0的相关定义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强调将Web2.0相关技术和相关理念应用于图书馆。如范并思等人定义为“图书馆2.0是web2.0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另一类强调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和参与的双向、动态、主动的服务理念。虽然人们对于图书馆2.0概念的分析表述角度不同,但是图书馆2.0概念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持续地、有计划地改善图书馆的服务则是人们都认同的。

2 图书馆2.0的构建内容

图书馆2.0的服务理念落实在图书馆具体实践中就产生了构建图书馆新服务的基本原则。业界针对图书馆2.0构建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很多理论,如Talis的4原则、刘炜的5原则等等。据此,笔者认为图书馆2.0构建的内容包括如下5个方面:

2.1 “无时无处不在”的泛在图书馆服务

泛在图书馆的理念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是可存取的。这里的“任何时刻可存取”要求图书馆服务保证用户“24/7/365”不间断可用,这不但要求图书馆数字资源可以不间断提供检索、借阅、下载等服务,数字参考咨询可以通过智能自动问答系统完成,而且传统文献借还业务也可以通过自动借还书系统等实现。这里的“任何地点可存取”则要求图书馆将服务拓展到用户自己的行为空间中,当用户需要图书馆服务时,服务就应该随手可得,而不是要求用户链回到图书馆网站再使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具体方式包括:利用短信等方式向用户的手机、PDA等移动设备提供服务;利用插件工具将服务推送到用户浏览器;利用桌面工具将服务推送到用户计算机桌面;通过与搜索引擎合作将图书馆的资源纳入到用户搜索范围;通过其他方式融入用户的BBS、facebook等应用环境中。

2.2 无障碍图书馆服务

无障碍图书馆服务的理念是指图书馆应该采用各种措施使用户利用障碍尽可能最小。首先,要求图书馆利用认证技术和其他辅助技术保证服务不受IP地址和物理空间等限制。其次,要求图书馆提供服务时尽可能在用户需要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在用户登录图书馆时提供即时的帮助服务;在进行资源检索时,提供检索词动态输入提示、检索趋势提示、输入错误自动纠正以及检索词推荐等;在检索结果中提供可视化显示、趋势分析等深层服务。最后,无障碍图书馆服务还要求在语种、文件格式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于读者中外籍人士和少数民族应该提供相应语种资源和服务提示,提供方便用户使用的资源格式等。

2.3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服务

用户的参与主要包括:①评价类参与。用户通过评论、打分、“挖”、“踩”、“埋”、推荐等方式对图书馆已有或将要购买的资源和图书馆已经开展或者将要开展的服务进行评价。②咨询类参与。图书馆可以培养那些对某专业领域比较熟悉的用户担当“参考咨询员”或者使用类似于百度“知道”、雅虎“知识堂”之类的方式利用用户知识解决其他用户遇到的问题。③资源贡献类参与。用户通过博客、wiki、虚拟社群等创建资源,为图书馆补充数字资源。④资源揭示类参与。用户通过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增加tag等,提供更符合用户分类习惯的揭示方式。

2.4 开放无缝集成的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2.0理念下的图书馆将不再采用单一厂商提供的整合型图书馆系统,而是根据不同系统的优势,强调优势互补和优势集成。图书馆系统可以采用某个软件商的采编流模块,而采用其他软件商的参考咨询系统和OPAC系统等,系统需要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而图书馆服务的无缝集成还包括图书馆不同商家数字资源的无缝集成检索利用,各类数字资源与其认证系统、参考咨询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之问的无缝集成。总之,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要在图书馆整个业务流程中实现开放的无缝集成。

2.5 不同用户的图书馆分散服务

图书馆2.0的“以用户为中心”要求根据用户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分散服务策略。单从使用频率上讲,用户就可以分为“经常使用者”、“偶然使用者”、“潜在使用者”三类。对于经常使用者,在提供正常服务的同时,应该思考如何吸引用户参与到图书馆服务中来,让服务更具有互动性,让使用者与馆员共筑社群;对于偶然使用者,应加强无障碍服务和开放无缝服务,增强图书馆服务的吸引力;对于潜在使用者,需要将服务推送到用户经常光顾的地方,让用户有机会接触图书馆,创造机会产生更多的经常使用者。

3 构建图书馆2.0的可行性分析

3.1 构建图书馆2.0符合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长远发展

应该说,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和图书馆自身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的。藏书楼时代,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保存,其核心价值在于保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图书馆时代,图书馆是藏用并重,其核心价值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用户服务”。未来图书馆除少数具有保存责任的图书馆需要承担包括数字资源在内的文化遗产保存任务外,绝大多数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户服务,这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核心价值。

从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来看,数字图书馆正在从基于资源的第一代数字图书馆和基于集成服务的第二代数字图书馆向基于用户的第三代数字图书馆迈进。数字图书馆

范式的转变要求数字图书馆必须将服务模式转向为个人和用户社区提供主动的、按需求调整提供信息的服务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提供用户积极参与的无障碍服务也是图书馆2.0的基本理念。因此,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长远发展来看,图书馆2.0的构建符合图书馆本身和长远发展的需要。3.2 Web2.0网络的发展为图书馆2.0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Web2.0理念和技术催生了大量符合web2.0特征的用户积极参与的服务网站,也为图书馆2.0的建设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3.2.1 网上书店 网上书店和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对于文献的揭示却远远走在图书馆前面。如,亚马逊网上书店提供的图书信息,不仅包含了图书的题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还提供了图书封面、目次、浏览用户数量、购买此图书的用户还购买过其他哪些图书、媒体推荐、编辑推荐、作者的博客、用户为该图书提供的标签、用户对图书的评论、用户在哪些类目中还可以找到该图书等信息。这些为图书馆2.0中构建新版OPAC提供了借鉴。

3.2.2 社会性编目网站 这类网站将社会化网站应用于图书阅读和管理过程中,类似于功能更加强大的网上读书会,典型代表有Librarything、豆瓣等。Librarything打破传统的以作者和出版者为中心的编目方式,由用户对自己看过的书进行评论、标签分类、推荐与否、评级,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的虚拟书架,网站会推荐与用户收藏相似图书的书友以及该书友还有哪些图书可以阅读,用户还可以对图书的作者进行讨论。社会性编目网站在如何利用用户进行社会性阅读方面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实践,值得图书馆2.0构建中借鉴。

3.2.3 垂直搜索引擎和商业数据库系统网站 很多搜索引擎和商业数据库都已经在无障碍化使用方式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尝试。如Google图书搜索,就已经实现了检索词推荐、即时帮助、动态输入提示、自动改正输入错误等功能。国内CNKI的知识搜索网站已经将文献资源知识化处理,可以直接查找其中学术定义(允许用户修改和评论)、中英文翻译、统计数字、学术趋势、图表、大众热点等,也值得图书馆2.0构建参考。

3.2.4 社会性参考咨询 这类网站利用积分回赠、相关头衔等调动广大用户积极性来回答其他用户咨询的各类问题。这类网站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如百度知道由提出问题的用户悬赏回答问题的积分,其他用户进行回答或补充,用户进行满意度评价,对于几个答案无法确定的还可以通过投票机制决定。研究这类网站有助于图书馆2.0中构建用户参与的参考咨询。

3.3 图书馆已有实践为图书馆2.0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在图书馆2.0概念产生之前,以用户服务为主要核心价值的图书馆一直都在努力改善用户服务,如:一站式检索;数字参考咨询等;将博客用于图书馆OPAC资源和评价;将RSS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新闻和资源的推送等。图书馆2.0概念出现以后,有更多图书馆进行了相关实践,这些为以后图书馆2.0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囿于文章篇幅,这里只介绍嵌入用户应用环境的图书馆实践。

3.3.1 嵌入用户计算机桌面的实践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融合了图书馆服务的插件放置在用户浏览器,用户不登录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检索、定制、个人借阅信息查询等。如:可作为ie7.0和Firefox多个版本浏览器插件的LibX,允许图书馆调用现有业务系统的接口,将多种应用嵌入到浏览器中,已经可以支持OpenURL、Google-Scholar、EZProxy、xISBN、自动链接等功能。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LibX定制的THU,已经实现了馆藏目录、电子期刊的快速查找和馆藏文献电子版全文的获取、邮箱提醒等服务。另一种是桌面信息工具,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推出的E划通为代表。工具运行在用户计算机上,用户在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只要使用鼠标划定要查找的词,就可以激活工具,不需要登录图书馆的网站就直接查询相关馆藏书目、数据库资源、辞典、翻译、科学数据等信息。

3.3.2 嵌入用户网络环境的实践 面对图书馆用户减少的情况和泛在图书馆构建的需要,很多图书馆已经努力将服务融入到用户熟悉的使用环境中。这里用户熟悉的环境包括搜索引擎、BBS、博客、Wiki、FaceBook等。①融入重要搜索引擎。OCLC为了提高图书馆资源在网上的可见度,与Index Data合作实现所有资源的统一检索,与搜索引擎Google互换元数据。清华大学图书馆借助SFX生成包含所有电子馆藏信息的XML文件,供Google Scholar定期抓取数据,使校园内的师生从Google Scholar查询到有权获取的全文信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则将馆藏书目的查询融入到百度搜索引擎中。②融入BBS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科苑星空”BBS设立“E图淘宝”板块,将图书馆服务动态、使用图书馆需要注意的问题、重要资源推荐等融入到学生用户经常使用的BBS中。③融入facebook。Ryerson大学图书馆等则通过OPAC搜索工具栏嵌入到了用户最经常使用的社交网站facebook中。

3.3.3 嵌入用户移动通讯设备的实践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和无线网络成熟,将图书馆服务融入到用户的手机等移动设备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国内外图书馆也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实践。比如,北京理工大学通过手机短信实现图书馆用户相关借阅信息、到期信息、预约信息等的推送;上海图书馆构建手机图书馆短信支付的数字资源查询和下载服务平台;墨西哥Tecnologico de Monterrey大学则实现了无线通信环境下个人数字图书馆访问和资源获取,并推出相关的开源软件。这些都为图书馆嵌入用户移动通讯设备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4 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针对图书馆2.0的改善提供了技术保障

图书馆2.0具体的构建需要借助于web2.0的相关技术,尽可能地利用已有软件来实现,其中包括相关的开源软件和正在使用的商业软件。幸运的是,目前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开源软件,相关商业软件也根据需求进行了改善,这些都为图书馆2.0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

3.4.1 开源软件的发展 近些年,业界产生了大量的可用于图书馆2,0构建的开源软件。钱国富介绍了DSpace、Me-diawiki、Lilina、SXNA、GreenStone等可用的开源软件。具有图书馆2.0特征的OPAC相关开源软件则更多也更成熟。比如:Fac-Back-OPAC、Blackight、VuFind等都已经实现了分面导航等功能,SOPAC已经实现了用户标注卡片目录、检索结果RSS订阅、馆藏评级、标签、评论等社会.。集成图书馆系统Koha等以及Google、亚马逊、豆瓣等提供的API,也可用于图书馆2.0构建中。

3.4.2 商业软件的改善 图书馆相关商业软件,尤其是集成图书馆系统受图书馆2.0理念影响,也做了较大的改善。如:Ex Libris推出的Prim02.0已经具有一站式检索、分面导航、常见拼写错误提示、个性化虚拟书架、用户参与的标签、评论、分级,查询模块可以融入到课程管理系统等第三方软件系统中等功能。Innovative Interfaces推出的Encore已经提供分面导航、联合检索、标签云、检索结果排序、Mylibrary等功能。国内的汇文系统也已经提供检索提示、热门检索、热门借阅、分类聚合、虚拟书架、超期图书和预约图书RSS订阅等功能。

上一篇:IC服务模式的本土化策略 下一篇:开放存取环境下国内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