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服务模式的本土化策略

时间:2022-07-20 08:01:06

IC服务模式的本土化策略

摘要 国内外高校教学模式的差异,使得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引入国外ic服务模式时面临巨大的困境。在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很难改变高校现行教学模式的前提下,IC服务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应围绕图书馆如何改变自身的运行方式和服务策略,冲击或影响现行的教学模式,主动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达到既发挥IC服务模式的优势,又能适应我国高校教学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共享空间 服务模式 本土化 困境 对策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 G250

1 引言

近年来,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兴起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服务模式引起了我国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介绍这种服务模式的文章频频出现。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建造IC,有的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行。

IC服务模式对于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模式通过全方位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与读者互动并密切融入学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场地、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方面的优势,使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继续保持应有的社会地位。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IC服务模式之所以在美国高校兴起,是因为符合了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需求,而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本科教学模式与国外大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国高校图书馆又缺乏有效组织读者和融入读者学习过程的经验,缺乏高水平的参考咨询人员。因此,作为外来事物的IC服务模式在我国高校图书馆运行过程中将遇到困境,需要进行本土化运作。

本土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外来事物为了适应本地环境而做的变化。我国高校图书馆很难改变我国高校现行的本科教学模式,因而只能改变图书馆自身的运行方式,主动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冲击或影响现行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既能尽量发挥IC服务模式的优势,又能适应我国高校教学环境的目的。

2 IC服务模式的现实意义

2,1 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整合

IC使信息资源整合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首先是文献资源的整合。纸质资源、视听资源和数字资源整合在一个平面空间中,极大方便了读者的利用。以往图书馆界曾提出过“书刊合一、语种合一”这样的文献资源整合概念,由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并没有得到推广。IC由于数字资源的加盟,使得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整合力度远远超过了以往。这些数字资源目前已经包括人类使用的所有符号系统,如文字、图像、声音等,也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文献类型,如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年鉴、百科全书、电影、影像资料等。更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一些教学用的计算机软件也被整合进来。

其次,IC提供的讨论室、小教室、参考咨询区等空间都为激发人们的主观知识提供了平台。大量的事例可以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所进行的思想碰撞,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IC正是整合了活跃在教师、学生、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大脑中的主观知识和思想,这是整合在IC中,区别于传统图书馆阅览场所的、最具特色的、极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2.2 高效的信息服务理念

IC是图书馆内高效、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场所。

IC是一个综合的学习、交流和研究信息服务环境。它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资源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相对无缝的信息共享环境,具有一站式信息服务、强力提高信息素养和全方位推动研究与学习的特点。

一站式集成服务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任何资源、工具和服务,可以组织讨论,接受培训,参与制作软件,查询、获取和分析信息。这种多功能和全方位的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的模式。IC中能开展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IT专家、学生、专业教师共同支持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教学环境。它以丰富的知识库的形式将校园内各类人员集结在一起,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心脏。

2.3 “融入读者”思想的真正实现

长期以来,图书馆往往用心(甚至醉心于、津津乐道)于文献工作,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文献的采购、整理和保管以及文献开发等工作。虽然,图书馆也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作为工作的目标,然而,这种口号式的叫法本身就存在着问题,导致这种口号式的、空洞的目标往往停留在服务态度的层面上,这是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不被重视的真正原因。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具体来说,企业机构的成果是通过顾客产生的……,医院的成果肯定产生在病人身上”。而图书馆的成果必然产生于读者。图书馆必须走近读者,融入读者。把加强与读者互动,培养忠诚读者和精品读者、再造读者群作为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而IC服务模式的本质就要求必须融入读者的教学过程,IC的各种资源和服务都应该配合学校的教学过程展开,从而使“融入读者”的服务理念得以真正的体现。

由此可见,IC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人员、场地、资源、设备的优势,使得图书馆能在数字时代继续保持其应有的重要的社会地位,是图书馆在数字时展的机遇。

3 IC服务模式本土化的困境

3.1 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对开展Ic服务的限制

IC服务模式之所以在美国大学兴起,是因为美国的大学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文献。IC服务模式正是迎合了美国大学教学的需要,因而受到师生的欢迎。比较而言,我国大学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本科教学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基本上是“满堂灌”,一般不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也不大热衷于参与各种讨论,教师也不强求学生一定要阅读有关参考文献,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尤其本科学生对图书馆的依赖性不高的状况。因此,整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学对IC这种服务模式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IC服务模式的开展受到了限制。

3.2 图书馆缺乏组织读者、密切融入读者学习过程的经验

IC服务模式的本质就是对以往图书馆被动服务模式的抛弃。这样,就需要图书馆了解读者的课程安排,融入读者的学习过程,需要图书馆对读者的活动进行组织。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般只限于组织读书协会这样较为松散的学生组织,对开展更深入的、有章法的、能切实促进读者学习和研究的读者活动缺乏经验。

例如,某高校图书馆的IC运行以来,讨论室的利用频次较高,讨论室的预订者一般也根据图书馆的要求在申请表上填写讨论主题和内容以及导师姓名,但图书馆无法得知讨论效果以及讨论题目的价值。图书馆没有专门部门和人员去开展组织读者的工作,当然也就非常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3.3 图书馆缺乏高水平的参考咨询人员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一直在尝试培养学科馆员,

但似乎很少有十分成功的案例。这主要也与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我国图书馆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不强求双学位)有关。IC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具有为学科专业服务经验的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不仅要了解学科的概况,如学科体系、学科研究的前沿、学科发展的背景、学科带头人等,还需要熟练掌握有关该学科的馆藏文献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馆外有关该学科的文献资源情况。同时还需要掌握IC中一些常用软件以及专业软件的操作技术。难度更大的是工作人员要有与教师和学生沟通的能力,需要IC工作人员具有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盘活IC各种资源(包括文献资源和活跃于人脑中的信息资源)的能力,这样就对IC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此高水平的参考咨询馆员目前在国内绝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中是屈指可数的。

4 IC服务模式的本土化策略

4.1 整体推广、分类组织,将IC服务深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去

高校图书馆IC服务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对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才能发挥IC的优越性。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向学校领导、学校教务部门、各教学机构大力推广IC服务模式的优势。IC服务推广过程中可采取“整体推广、分类组织”的工作原则。整体推广有利于扩大IC服务的范围,但在实际读者组织中,由于存在着教学模式和教师教学习惯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对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管理人员等实行分类组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进行IC信息服务。同时,应加强与教学部门教师的沟通,让教师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服务内容。图书馆应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等作为重点服务的内容,组织学生利用IC进行学习和研究。

4.2 加强学科馆员队伍的培养,提高IC参考咨询专业服务水平

读者的信息需求是全方位和个性化的。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面对日益增长的信息资源,学科专业用户有时很难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在IC的推广过程中,应以积极开展与学校重点学科、重点课题项目的合作为突破口。加快培养一支既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又通晓学科信息资源分布利用,能针对性地为学科教学科研提供专业信息服务的学科馆员队伍,这是提升IC参考咨询水平的关键所在。通过让图书馆学科馆员参与到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去锻炼和学习,使图书馆馆员能担当学科助教、项目成员、科研伙伴、学习顾问等多重角色,才能充分发挥IC服务的功能,融入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4.3 提升读者的信息利用素养和对IC的认知度

读者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能的高低与实现信息内在价值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也影响Ic运行服务的效果。我国高校图书馆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读者培训的深度和力度。高校图书馆在开设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能的公共必修课时,其培训内容可从“图书馆利用”向“信息资源利用”和“IC服务模式整合资源利用”发展,以提高读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具体内容可包括:①信息意识的培养;②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③信息分辨能力与使用能力的培养;④信息内容组织与传播方式的介绍;⑤IC服务模式与整合信息资源的利用。通过培训,使读者从以前被动地接受服务习惯,向“自我服务”的主动服务意识转变,提升读者自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合理充分地利用IC。

4.4 与教师共建学科博客,激活IC信息服务功能

学科博客作为网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正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教学理念。高校图书馆IC在运行过程应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将学科资源内容与博客功能结合起来,建立学科博客交流平台,使其成为学科信息聚集、学科信息交流和学科知识传播的场所。它是解决目前高校图书馆IC运行服务与教学模式之间矛盾的以点带面、可以逐步推广的一个有效方法。这样将充分发挥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优势,使参考咨询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拓展图书馆IC服务的功能。

4.5 引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充分利用IC虚实资源共存的网络学习环境

高校图书馆IC在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纸质文献资源、数字教学资源(如教学音像、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数据库等)、场地资源(如会议室、小教室、讨论室、咨询台等),引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如毕业论文讨论课、课程设计课、学科热点专题讨论课等),进行现场教学与讨论,形成授课、检索、观摩、讨论一体化的格局;另一方面,还可以开设一些有特色的网络课程,供学生在IC内自主学习与讨论。总之,让学生充分享受网络学习和互动体验的效果,充分利用和发挥IC虚实资源共存的网络学习环境。

5 结语

综上所述,要使IC服务模式在我国成功运行,需要进行本土化运作。在运作过程中,图书馆必须改变自身传统服务观念,提高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开创性工作能力,冲击或影响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使IC服务模式在我国成功地运行。

上一篇:文献服务的形态融合与模式创新 下一篇:图书馆2.0建设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