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吸引力

时间:2022-09-17 10:46:28

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吸引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更深、更准确地体会了这句话的意义。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深知想要搞好教学工作,一定要考虑如何挖掘教材的趣味素材,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枯燥的数学教学为有趣的数学学习,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教学的艺术,才是教师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

1 钻透教材,教学设计新颖,采用做游戏教学激趣,教师教学用语要幽默风趣、符合学生口味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准、要透,教学准备要充分,设计要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讲解做到深入浅出,表述清楚。教学中尽量使用“儿童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容易听,喜欢听,觉得听你上课不费力,是一种享受,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这样学生就会对学好数学产生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现象时,我首先提问:“同学们照过镜子吗?照镜子好玩吗?会不会像神话故事中一样:照出一个妖怪?同学们听了我的提问,都笑了,兴趣也起来了,都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镜子,迫不及待地照起来,我马上提出让学生结对子做游戏:一人拿着镜子,另一人照镜子,让学生自己观察镜中的“我”与镜子外的“我”的区别,让学生去发现“前后、上下方向不变,左右刚刚相反”这一现象;然后让学生继续做游戏,一人当镜中的“我”,一人照镜子,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理解镜面对称现象,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很轻松地就理解了镜面对称现象并且映象深刻。因为这样的游戏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当然乐于接受。

2 以疑激趣,适时点拨

设疑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这样就能引发他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巧妙的点拨,有如四两拨千斤,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到渠成,学生自然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教学例4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也掌握了分物品的各种方法,教师先让学生帮大熊猫分好竹笋后提问:“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呢?”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会联系以前学过的用“加、减、乘”的方法列式解决问题,师接着问:“能用以前的运算解决这道题吗?”由于学生已经给大熊猫平均分了竹笋,知道了答案,发现用“加、减、乘”都无法得到答案,所以自然明白不能用学过的运算来解决,教师此时点拨归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像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一种方法来计算,这就是除法。”这样学生便顺理成章地认识了除法,记忆也会非常深刻。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美”,用美激趣

知识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只是学生没有留意而已。教师利用课本中的教学情景图合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么无形中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容易得多了。如,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求商。出题:1元钱平分给5个人,每人得几角?(2角)平均分给2个人呢?(5角)12元钱可以到街上吃几碗羊肉粉?(学生都知道我们这里是6元钱一碗)(2碗)18元钱能让几个人每人一碗羊肉粉?(3人)等等,这样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用到,所以解决起来得心应手,兴趣浓厚,从而达到了变难为易。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喜欢感受事物的美,都有一种对美的追求。数学里充满着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形式美、解法美,等等。当学生对数学所提示的客观规律浮想联翩时,对数学本身的简洁与和谐回味无穷时,对奇异、复杂深奥的数学问题豁然开朗时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奇感、愉、成功感,从而陶醉、领悟到了数学的魅力。在数学美的世界里享受数学学习的种种,将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首先我从欣赏的角度出示了几幅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剪纸艺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紧接着我亲手剪(或撕)出树叶、蝴蝶等图为观察对象,引入“对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对称现象的心理。在新课进行中,又向学生展示各方面具有轴对称特点的东西,让学生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丰富感性认识,此时,在学生的心中,轴对称已被抹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撩拨着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4 鼓励学生以异悟趣

小学生都有种求异心理,即希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仅仅是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是符合学生的意愿和心理特征的。不管是概念教学、规则教学、计算教学,还是应用题教学都应该诱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住学习的内容,领悟到数学的种种魅力,产生强大的自觉动力。教学中常用的一试多叙,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如,我曾经设计这样题目:=1,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多种答案:①1+0=1(用加法运算);②10-9=1(用减法运算);③1×1=1(用乘法运算);④6÷6=1(用除法运算)……又如,解决问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第一组收集了34个,第二组收集了29个,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有的学生用:94-34-29=31(个);有的学生用:94-(34+29)=31(个),等等,这样就拓展了学生思维,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与知识,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才是我们教学的希望。

上一篇: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下一篇:智慧故事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