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免煎颗粒组方灌肠治疗80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9-17 06:03:53

中药免煎颗粒组方灌肠治疗80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分析

[关键词] 中药免煎颗粒;灌肠;慢性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075-0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由急性盆腔炎期未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1]。具有缠绵难、容易复发等特点。我院2004年6月~2006年1月期间,采用中药免煎颗粒组方“灌肠Ⅰ号”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取得了较理想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1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年龄21~49岁,平均33.5岁;病史3个月~10年,平均0.8年。均有不同程度下腹部坠胀,慢性、钝性下腹或腰骶部酸痛,在劳累、后及经期加重,伴白带多或月经不调、痛经。病程较长,久治不愈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非特性表现。妇科检查:子宫压痛多后位,活动受限,附件及宫旁组织增厚,可触及包块,有压痛。合并有霉菌性阴道炎8例,合并支原体或衣原体阴道炎12例。均符合《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将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2]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湿热阻滞、瘀血内停。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免煎颗粒组方灌肠Ⅰ号保留灌肠(红藤、赤芍、败酱草、桃仁、蒲公英等),每日一剂,用36~38℃温开水把灌肠Ⅰ号颗粒调匀稀释至150 ml后,每晚用一次性灌肠器插入15~30 cm,将药缓慢注入,保留时间30 min以上。对照组:服用妇科千金片,每日2~3次,每日3次。

有霉菌感染者采用苏打水外洗,阴道内使用制霉菌素软膏,每日1次,连用7 d。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治愈:症状及体症均消失;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消失,炎症部分吸收,包块明显缩小;有效: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以治愈、显效、有效计。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表1)

表1显示,治疗组治愈率32.5%,对照组治愈率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χ2=9.78,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42.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χ2=10.88,P<0.01,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用免煎颗粒灌肠I号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优于中成药妇科千金片。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女的内生殖器炎症,多由妇女孕产过频、过多,耗伤气血,损伤胞宫脉络,伤及肾元;或术后体虚,正气不足,湿热寒邪乘虚侵袭;肝失疏泄,气血阻塞,运行失畅,冲仁失调,导致瘀血存留,湿热停积。本病缠绵难、劳累后易复发,其主要病变为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粘连,多伴有带下、腹部刺痛、腰膝酸软、舌紫暗、苔黄腻等症。中医辨证常归属“湿热阻滞、瘀血内停”证候。我院临床采用灌肠方法治疗盆腔炎取得较理想效果,与口服给药方法相比,前者药物靠近患处更易显效。灌肠方中的红藤-败酱草药对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散结止痛的功能,主治属湿热瘀阻者,其中红藤性味苦平,偏入下焦,功善清热解毒,功能消痈散结,并有活血止痛之效。常用于瘀阻滞之腹痛、闭经及热毒痈肿。《本草图经》:“红藤行血,治气块。”现代药理试验证实,红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及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败酱草不仅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还能抗病毒。败酱草味辛以散瘀,苦能降泄,微寒清热,入气分清热解毒、排脓,入血分则活血散结消痈。常用于热毒疮痈及血热瘀滞之胸腹疼痛。《本草纲目》:“败酱草乃手足厥阴药也,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两药配合,相须为用,并入下焦,清热解毒,活血消痈之力大增。赤芍入血分,长于行血中瘀滞而活血散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利湿、行气止痛之功。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副反应发生,其中治疗组中个别病人用药时因药液温度低,出现腹痛或腹泻现象,此后再用药时控制好温度,则避免了以上情况出现。中药免煎颗粒是新兴的一种简单、方便、易携带的中药,克服了汤剂煎煮费时、费事和煎药液量不易掌握的缺点,加上现代社会紧张快节奏的生活,许多患者在出差或工作繁忙中,也能做到坚持用药,从而避免了因不能坚持用药而导致的治疗失败。

[参考文献]

[1]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09.

[2]郑怀美.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2.

(收稿日期:2007-08-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自拟通淋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86例 下一篇:加味柴平颗粒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7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