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形式拓展之新途经

时间:2022-09-17 04:55:39

当代文学形式拓展之新途经

[摘要]《不能说的秘密》首映获得成功,成功原因大家各执一词。巨额的门票收入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观众团体(这个观众团体类似于姚斯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读者)。运用接受美学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影片做一些浅显的探讨,并且从读者期待视野、期待重构和召唤结构三个方面解读剧本的成功之处,进一步初探当代文学形式拓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接受美学。不能说的秘密;当代文学;形式拓展

《不能说的秘密》(以下简称《不》)是周杰伦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电影,作为音乐人的周杰伦首次担任导演可谓难度不小。影片播出以后,票房收入突破2600万元,周董的表现也受到了张艺谋、刘伟强、朱延平三大著名导演的盛赞。很多评论者针对影片做出了鉴赏,而本文则是在分析影片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片的成功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形式拓展问题。

一、“期待视野”使影片扑朔迷离

《不》满足了观众(读者)的审美心理期待。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首先,身为音乐人的周杰伦第一次当导演并出演男一号,本身就造成了观众的期待视野,观众或者影迷会产生一个疑问:作为歌星的周董当导演行么?其次,电影选择了“必杀技”钢琴作为最重要的道具,观众就会无意识地期待周董的钢琴曲与音乐;再次,本片的名字已经暗示了影片的中心意思,观众同样会产生一个疑问,到底什么秘密不能说?一个大大的问号始终悬挂在观众的心间,观众因此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观赏影片。

接受美学在谈到接受视野的同时,还“希望作品的视界能与读者的视界相一致,即‘视界融合’”。视界融合的关键就在于考虑到作品能否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周董的爱情故事虽然跨越时空,略显离奇,但是整体上却能被观众所接受和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足资借鉴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代作家在视界融合方面是有欠缺的,如余华的《兄弟》,写的是亲人之间的互相残害,这种超出读者审美定势的叙事,让普通读者很难理解和接受,失去部分读者也就在所难免。而作为导演的周杰伦,在唤起观众期待视野及视界融合方面显得游刃有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二、“期待重构”令影片趣味丛生

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产生一个现象:期待重构。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不断召唤读者的期待,同时重构读者的期待。接受美学指出:“读者一般从自己的‘期待视界’出发去阅作品,如果阅读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界完全一致,读者认为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而感无味。相反……读者将会感到信息新奇而振奋,阅读将产生独特的美学效果。”《不》在做到唤起观众期待重构这一点亦表现不俗。著名导演朱延平在采访中说:“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青春爱情喜剧或者是浪漫的小品的话,那你就会在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全身就起鸡皮疙瘩,重点就在于不能说的秘密。”路小雨在片中有一句自白:“没想到我们是同一间教室,却相差20年。”这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大大超出了观众的期待视野,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传错的纸条、离奇的舞会、神秘的钢琴曲等等一系列疑问等着观众去解答,促使观众紧张、兴奋、审美等复杂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不断地发挥想像力,在不断的期待与重构中找到了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并享受影片的美感。当代文坛中,也有所谓具有期待重构的作品,如马原的《岗底斯的诱惑》(当代小说叙事革命的一次有益尝试),描写的是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文章是由几个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所构成,这就逾越了普通读者接受能力范围,让普通读者产生强烈的疏离感。而《不》在期待重构方面的成功运用无疑又为当代文坛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召唤结构”成为影片的制胜法宝

影片中观众期待重构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是因为影片中大量运用了接受美学中所讲的“召唤结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都具有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称之为“空白”或“框架结构”)。这里所谓的空白或框架结构是一种“寻求连接缺失的无言邀请”。按照伊塞尔的论述,召唤结构自身的空缺因素和暗示作用会对读者的惯性思维进行否定,从而引起读者思想上的空白以及探究答案的期待,由此激发观赏欲望,促使观众一次又一次地去审视作品。《不》延用了以往的“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会让观众产生暂时的思维空白。尤其是当叶湘伦听到那句“那天就你自己一个人在跳舞啊”时,全场的观众都应该有那种“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的感觉,观众第一反应就是:路小雨是不是一个女鬼?紧张、恐怖的感觉油然而生,没有利用血腥却制造出如此恐怖的情景,正如张艺谋所言:“让人刮目相看”。笔者认为这个情境设置,从某种角度来讲应该是让三大导演及观众震撼的必要条件。影片这种不确定性激发观众去接收、理解、体验、加工、补充和创造新的故事情节,使影片更具阅读吸引力、召唤性。

剧中有一个情节不容忽视,就是20年前路小雨留给叶湘伦的话:“叶湘伦,不管我们会不会见面,我只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爱你。”这似乎是《不》其中的一个秘密被解开,但是观众心里就又一次产生了疑问:叶湘伦与路小雨到底在20年后或者说20年前相遇了没有,相遇之后又怎么样……也正是在疑问重重的心理状况下,观众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实现或改变期待视野,从而形成新的审美视野。影片结局也是一个出彩的地方,叶湘伦跨越时空回到20年前,两人终于相聚,影片到此戛然而止。两个主人公生活在一起了么?仍然留给观众一个空白,观众可以继续利用自己的期待视野来对影片大做文章,可谓余音袅袅,美不胜收。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当代文坛,如果能够将作品制造出强烈的“召唤结构”,那么作品是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当代文学形式拓展问题

影片的成功,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理论”,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在首位虽失之偏颇,但却有一定启示意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读者已成为了文学市场中自由的消费者,读者的文学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无疑地,“读者理论”为我们当下缺失读者的文坛敲响了警钟。那么,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说,当代文学形式拓展的途径又在哪里呢?

第一,根据时代特征,寻找读者群体。文学创作中的语言,可以选择那些更贴近受众喜欢的风格,韩寒用中学生的口吻叙事,让中学生成为其读者群体;贾平凹(《废都》)用富有玄幻色彩的民风、传说来增强趣味性来吸引广大的人民,都是成功的例子。在当代,中国的儿童是一个庞大且被忽视的读者群体,中国的儿童文学也一直处在“创作少,评论少”的状态。据报道,澳美传来的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现已出版第6部(前5部发行量都是140万册以上),这无疑也对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一个巨大的启示与震撼。

第二,根据时展要求,转换文本载体。纸面文学(冗长的小说和晦涩的诗歌)在信息发达、讲求效率的今天,大都不受读者的欢迎。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求一种适应时展的文学载体。首先,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便利的载体(网上调查显示,现在最畅销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借助网络来吸引观众)。网上流行的“扯淡体”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评说作家作品;“文学狗仔队”对作家作品的追踪报道,从吸引读者角度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其次,电视、电影等媒介借助灯光、画面、音乐等技术,把文学经典拍成电影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反过来考虑,影视的成功能不能为经典文学的诞生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呢?

此外,国家的文化部门对传统文学刊物的扶持,对文学市场、受众的正确指导也必不可少。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吸引读者去制造那些粗俗、的作品,也要避免一味地迎合国外的市场需求而失去本民族的特色,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的文艺事业健康正常的发展。

五、结 语

我们借助接受美学原理分析影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当代文学形式的拓展打开了思路。真正不朽的文艺应该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文艺,真正的文艺经典也要让人民去评判。

[作者简介]杨攀攀(1982-),男,河南博爱人,广西师范学院200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麻武成(1973-)壮族,男,广西南宁人,现为广西师范学院200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上一篇:解读《士兵突击》现象 下一篇:在世界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