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魅力课堂之我见

时间:2022-09-17 04:43:51

语文魅力课堂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越来越突现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世界是精彩纷呈、复杂多变的世界,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引人入胜。但是,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却常常遭受冷遇,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少听几节无所谓。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我们的语文课缺乏魅力造成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总是全心全意,不受任何干扰。有关实验表明,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才能只能发挥20%,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对语文感兴趣,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从而使语文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景中沉思,在情景中领悟真谛,从而使学生乐学。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样一幅画面:深邃的天空中明月高挂,画面的主体是中秋赏月,对酒当歌的诗人,并将这幅画面配上歌曲。教师创设的这个情景一出现,学生立刻被感染了,很自然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进入诗人创造的那种意境。

二、 教法灵活多样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灵活地采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勉为”转向“想为”。教法单一,千课一法往往是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教材制宜、因学生制宜、因需要制宜,各种教法灵活运用,交替使用,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想学”的效果。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灵活的处理,让学生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画一画、演一演,化静为动,从而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现代诗,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运用诵读法、范读范背法、启发比较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再如七年级说明文的教学,按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教法,围绕教材要求,指导学生多练、多读,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进行复述,如全班复述,分组相互复述,或个人自行复述等等。学习散文,教师可因课文而异,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 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也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过程,概括学法;举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点拨学法等。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感悟、想像、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学法的传授应因课文、因学生而异。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简单明了、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如:学习同类课文或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法。像《春》一课,学习“春草”一段,师生通过分析可将写景的学习方法归纳成“读课文──抓特点──明写法──赏画面──悟情感”五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自学“春花”、“春风”、“春雨”等段,以后碰到类似文章也可用此法解决。有的课文,如果学生一时难以说出用何种方法学习,教师可结合总结课文,帮助、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还有的课文,则可抓准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读、画、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四、 提倡、鼓励、诱导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使学生更善于学习。新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释疑解惑,并从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维,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氛围,提倡、鼓励、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就本课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问”,善于问。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慎重对待,灵活处理:如是经过学习、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游离于学习任务之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和教学重点有关、启发性强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我教《孔乙己》时,作了如下安排:① 阅读思考,② 质疑,③ 解疑。在学生质疑后,我梳理了学生的问题,并这样解决: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如字词、语句理解等,我就发动学生自行解决;对于关键性的问题,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如针对一位学生提出:“‘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有没有矛盾?”,我让学生讨论:“孔乙己为什么大约死了?孔乙己为什么的确死了?”这样安排,课堂讨论异常热烈,学生的疑问解决了,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 激励评价,创设成功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情感的激励者,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及时地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鼓励评价,以激发“好学”的情感。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其学习主动性就会不断增强;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例如:提问讲究艺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不可过浅,以免流于形式;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较容易的题目,可请中下层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则请优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时遇到困难,教师应适时地、巧妙地给予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教师对每一位回答的学生尽量表扬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他的优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使之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

总之,语文课堂应是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关注学生潜能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构建“乐学”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学习,使语文不再处于尴尬境地,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醉人的魅力。

上一篇:朗读教学琐谈 下一篇:唱响复习三部曲,助生渡过散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