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兴趣之源

时间:2022-09-17 12:01:27

语文学习的兴趣之源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对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认为课堂上学生因教师一个有意思的笑话,一时振奋起来,就是在培养学生兴趣。这种情况多半是学生听笑话时很兴奋,听完了情绪又陷入麻木与冷漠中。所以,如果我们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我们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真正的热爱。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我劳动的成就感。

一、学习本身就是兴趣的源泉

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坚持学习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这一观点。这一点说起来好像毫无意义,其实却抓住了学习的本质。我们以往常常为了调动学生所谓的兴趣,不惜牺牲宝贵的学习时间,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为了兴趣而兴趣,并没有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反而让学生的头脑越来越麻木,使学生离所学知识越来越远。因此,离开了脑力劳动,既谈不上兴趣,也不会有保持兴趣的注意力。可见,从知识本身挖掘学生持续学习的兴奋点是培养兴趣的关键。真理的知识从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契合点,来源于把各种事实和现象连接起来的那些线索。因此,在备课时,我努力去寻找各种事实与现象的思想交接点,这样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到持续的快乐,从而保持持久的兴趣。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其实,学生在没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对形象有了先入为主的认识。比如,林黛玉,学生都知道她是美丽、柔弱、敏感、多疑的,怎样在文本中挖掘出新颖、出人意料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认识本身就是最令人赞叹、惊奇的过程。虽然学生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比较熟悉,但是,其性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忧郁善感的性格特质呢?课堂上,我把这一点指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知识之窗,激发起他们深入思考的热情。这种热情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兴趣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

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成就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看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抓住这一心理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品尝到运用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习诗歌单元时,当学生充分学习了现代诗歌结构与意象叠加的技巧之后,我建议一些喜爱诗歌的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之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以此来克服学生食而不化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习,学生创作出了相当出色的作品,不但使所学的知识谙熟于心,而且还收获了自信与成功的喜悦。这些都是学生持续不竭的动力源泉。

时刻让学生体会创作的喜悦,他们的思想就会变得异常活跃,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自豪感。我们千万不要把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教师要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研究和发现某种事物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这样他们就会通过驾驭知识的过程体会到更加强烈的成就感。

兴趣的培养来源于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源于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兴趣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内潜的功夫。通过对知识本身的挖掘和运用,来获取持久的兴趣是教师为学生开辟的一条正确的求知之路。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巧开思维激兴趣 下一篇:试析转化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