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理论依据和模式选择

时间:2022-09-16 06:22:4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理论依据和模式选择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改变收入增长模式,提高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推进业务转型。本文从一些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入手,希望找到可以支持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依据;从我国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比较几种主要的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模式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30-05

一、几种支持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理论

(一)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概念是Wiliamsonl979年提出的,他给资产专用性的定义是“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资产专用性是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一个定性概念,较难进行完全的量化。因此,它的有用之处是提出了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者把资产专用性分为五类,即地理专用性、物理专用性、劳动力专用性、用户专用性和商誉专用性。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资产的专用性越强。业务资源在不同行业或业务之间进行转移的成本就越高,生产要素就会被锁定在相应行业。但是如果两种行业或者业务的生产要素资产专用性程度低,那么就可以通过合作以及其他的资源转移方式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同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业务品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专用性程度都很低,因此构成了两种金融业务交叉。

从对资产专用性五个分类讲,都可以很好地解释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同地域的办公网点、办公设施等都可以用来办理投行业务,这些资产的地理专用性和物理专用性很低,完全可以通用;商业银行的广大员工属于劳动力资产,有着很好的金融知识基础。他们本身或者经过培训就可以开展投行业务:用户资产方面,专用性更低,大多数客户更愿意在一家银行办理完所有业务;商誉资产方面,作为同一家银行,开办投行业务应该不存在专用性的问题。

(二)范围经济理论

范围经济通常用来描述“经济单位利用单一经营主体内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增加企业商品的种类时,由于企业设备具有通用性,几种商品同时生产可使资源达到有效利用,进而减低成本,增加利润。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商业银行是决定维持其原有业务品种、还是增加业务品种。取决于银行专业化经营的交易费用与综合化经营的交易费用的比较。如果专业化的交易费用大于综合化的交易费用,银行就会采取措施,开展其他业务,进行由专业化向综合化经营的转化,即商业银行就会决定涉足投资银行业务。

该理论还对银行在追求范围经济时进行了风险提示。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管理能力会受到诸如信息等条件的制约,范围的非理性扩大有可能超越银行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导致管理混乱而失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既要充分利用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又要考虑自身条件的限制,加强风险管理,理性谨慎地发展业务。

(三)金融功能观点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金融学家罗伯特-默顿和兹维・博迪(1993)提出了“金融功能观点”。他们认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都是实现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因而在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各种金融产品之间就存在着替代性和竞争性,而决定此消彼长的因素就是它们之间的比较成本。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金融创新管理模式和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成本也开始大大降低,并逐渐低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成本。这种转变,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了资金“脱媒”的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不断缩小,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迫使商业银行为了生存而向投资银行领域拓展业务。

(四)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不断进行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会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改良或变革,而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劲,会推动经济发展。“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式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企业组织的形式”。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依据市场环境,对银行经营管理机制、金融商品与技术、业务操作程序与作业标准、组织形式等实施的调整、变革、发展等一系列经济行为和金融活动过程的总称。

从理论上看,正如金融创新的定义所界定,它是对金融要素、金融功能的重新配置和组合。因此,客观上要求排除行业限制,实现金融要素按照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合理配置,这必然使得掌握在不同机构手中的金融资源互相渗透融合,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与分业经营体制对金融资源的人为分割形成尖锐冲突,由此形成金融创新与分业经营制度监管之间的博弈,并推动着经营体制朝着有利于资源按照有效率的配置方向发展,使得商业银行涉足投行业务成为必然。

二、从资本市场、企业、银行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从供需理论的角度,按照资本市场提品一企业需求产品一银行为满足企业需求进行转型一成立投行部门为企业提品一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逻辑,探讨开展投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必要性。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搭建了平台――激发了企业对融资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来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现代市场金融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出台,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特别是2008年4月13日,人民银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的出台,正式推出中期票据,打开了企业中期直接债务融资的大门。中期票据一经开闸,立即吸引了一批大企业积极参与。五矿集团、中核集团、中华集团、中国电信、中化集团、中交公司、铁道部成为首批发行中期票据的非金融机构。这7家机构获准发行的中期票据总注册金额达1190亿元,首次发行总规模为392亿元。

国家一系列鼓励直接融资的政策,促进了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直接融资方式。企业融资可以通过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企业寻求资金保值增值渠道搭建了平台――激发了企业对资产管理产品的需求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更加重视资金的保值增值,更加重视资金效率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的统一。因此,对以闲置资金运作为主要内容的资产管理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的规范与繁荣、投资渠道的不断扩展及金融产品创新的日新月异,为企业资金提供了运作场所和平台。依托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可以创新出一大批具有保值增值、对冲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金融工具,并由此而引发了大量的新兴业务,如证券投资、资产证券化、企业并购、投资理财顾问、金融衍生业务、各种业务,等等。这些产品,为企业经营过程中闲置的资金提供了多种使用渠道。以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为例,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为企业的短期性、周期性的闲置资金提供多种债券投资组合,通过银行间市场结算业务的开展,企业可以买卖各种期限不一、收益不同、风险各异的债券产品,从而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稳定、运作成本较低的投资理财模式,使企业的闲置资金有了最佳出口,既保持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又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三)银行来自企业对直接融资和资产管理双重需求的压力――激发了银行对企业需求产品的供给

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客户需求层次的提高,银行仅仅依靠传统业务已很难满足其需求,传统业务对客户,尤其是大客户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一方面,对于扮演筹资者身份的大公司客户而言,更喜欢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募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大客户还扮演着投资者的身份,更加重视自身资金管理,希望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高度统一,实现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更好地结合。

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扮演双重角色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急需调整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的变化。转型应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从原来以存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为主,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和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转变。在转型中,银行需要利用投资银行技术开发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期限不一、功能多样的新型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通过更多的产品供给,来与客户的产品需求进行匹配,从而实现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模式。

(四)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成为联接资本市场与企业的纽带――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的回归努力使需求与供给匹配

投资银行的各种便捷工具成为投资者和筹资者直接融资的媒介和桥梁,它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把投资者手中的闲置资金转移到筹资者手中,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也使银行真正完善金融中介职能,并能在相对高的技术层面上发展业务、参与竞争。

一方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传统信贷业务的“红海市场”,保持和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银行可以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切入点,通过满足客户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增值型服务需求的同时,带动客户对传统业务的需求,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可以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促进优势客户对弱势客户的兼并收购,促进不良资产的处置保全。还可以通过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全面地了解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针对性地制定贷款进入和退出策略,控制贷款风险。

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开拓与资本市场相连接业务的“蓝海市场”,解决产品供给与客户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银行在单一主业的范围内已无纵深拓展的余地,“成为红海市场”。企业竞争的“蓝海战略”认为,要赢得明天,不能只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开发创造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客观上给商业银行开拓蓝海市场创造了条件。通过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在债券承销、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投资银行领域拓展生存空间,为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获得新的盈利渠道以及实行新的增长方式,开拓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蓝海市场”。

三、投行模式比较分析与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模式选择

从世界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机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商业银行投行模式和独立投行模式。如果进一步细分,又可以把商业银行投行模式分为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关系型发展模式。下文分别对独立发展模式、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关系型发展模式进行介绍,并分析对比其优势和劣势。

(一)三种模式简介

1、独立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是市场中一个独立的主体,不受商业银行支配,开展的业务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有明确的界限。这种发展模式下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投资银行主要集中在美国,如美国的高盛公司、摩根士坦利公司等。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公司被迫转型。

2、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最为紧密。全能银行设立业务分部,分别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是全能银行的附属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是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业务部门而存在,不是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其最终决策权属于商业银行。这种通过全能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在欧洲大陆比较盛行,包括德国、瑞士等国。德意志银行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通过母子公司这种组织结构来开展经营活动,而子公司之间属于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同属于某一金融控股公司,相互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虽保持一定距离,但业务上相互支持。花旗集团是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三种模式中的每一种模式相对其他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独立发展模式。

优势:一是业务专业性强,在一个或多个业务领域有比其它模式的投行更有竞争优势。二是组织结构扁平化,对市场反应敏锐,容易拓宽管理跨度、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对于重点业务或是重点项目,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等各种稀缺资源,最大化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用。四是可以更少地接受监管,业务开展更自由。在美国。独立投行只受证券业的监管,不受美联储的监管,对其资本的要求很低,可以利用高杠杆自由开展业务。

当然现在看来,这一优势却变成了毁灭它们的劣势。

劣势:由于是独立发展,投资银行无法获得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股权建立利益关系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有形或无形资源,如不易争取资金支持,无法取得信息共享,难以实现规模收益等,这也是独立发展投资银行在资本高度集中、产业规模化发展成大势所趋的现代金融市场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由此也造成了其巨大的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中。华尔街投行的倒闭正是这种劣势的典型体现。美国政府批准高盛、摩根士坦利向商业银行转型,也是为了避免独立投行模式上的劣势,增加它们的融资渠道,以度过难关。

2、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

优势:一是客户可以在同一家金融机构享受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不用因为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再挑选其它服务机构。这对客户来说,节约了时间、费用,还可以在全能银行提供的广泛金融产品和服务中挑选最合适的一种或几种商业银行产品或是投资银行产品,实现收益最大化。二是可以发挥全能银行客户、网络优势,实现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协同发展。三是可以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下但可以吸收公众存款,还可以向本国央行再贷款,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四是全能银行的多种业务统一的内在联系使得全能银行经营更加稳健,相比独立投行模式。全能银行收入来源广、渠道多。银行一部分的亏损可以由其他部门的盈利来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机制可以分散收入过于单一的风险,有利于投资银行的长期发展。

劣势:一是由于全能银行部门间联系紧密、相关性强,一个部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力,容易使风险在内部跨部门传递、造成风险扩大,形成整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二是由于投资银行为附属业务部门。缺乏独立法人资格,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不容易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使投资银行效率漏损。

3、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

实际上,此种模式与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不同点就在于其有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是独立的法人。

优势:一是可以发挥集团各子公司间的协同效应。由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等金融产业的经营对象都是货币资产。客户之间很大程度上的交叉性,决定了它们的业务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使这些金融产业的综合化经营更容易产生范围经济,发挥出协同效应。二是相对于全能银行模式,此种模式通过对不同金融业务设立独立法人,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各公司业务独立运作,降低了金融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的传递,最大限度地遏制可能的风险扩散。三是与全能银行模式不同,此种模式下,作为子公司的投资银行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可以迅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在经营上就有了独立投行的优势。四是该模式使金融行业的网络共享、客户、信息方面优势互补得以实现。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五是从客户角度来讲,该模式可以使银行能够及时地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经营活动。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订造出多种金融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求,建立起密切的银企关系。六是可以使金融控股公司的领导层更容易集中精力制定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与管理策略,统筹规划各项业务发展。

劣势:一是该模式容易导致各子公司盲目进行规模扩张,忽视发展的质量。二是由于公司规模庞大,组织机构复杂,公司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可能造成委托一问题,甚至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三是各个子公司在互相利用资源时,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统筹和利益分配机制,容易产生内耗,该模式的优势就不会得到体现。

综合以上对比分析,三种投行的发展模式各有优缺点,不过从理论上讲,金融控股关系型模式具有的优势更突出。相对独立模式而言,它既有独立投行的灵活性、专业性,又弥补了独立投行不能与商业银行发挥协同效益、风险大的缺点。相对全能银行附属机构而言,由于都属于银行型投资银行机构,它基本上具有与全能银行附属机构模式的所有优点,重要的是还弥补了全能模式不是独立市场主体的缺陷。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控股关系型模式实际上是介于独立发展模式和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之间的模式,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模式的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选择全能模式还是控股模式,笔者认为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众多,每一家银行行情不同、改革进程不同、历史发展沿革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一家银行不一定选择同一模式开展投行业务。目前来看,选择哪种模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前面的分析中提到,商业银行的全能模式和控股模式,相对独立投行模式都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能不能在实际运作中体现出来,才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关键。二是各家银行要与各自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各家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同,这就决定了选择全能模式还是控股模式,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能选择超出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模式,否则在风险的防控上容易出问题。三是要符合我国监管机构的要求。目前,我国监管机构根据各家银行综合管理水平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一般而言,实行全能模式,不需要监管层审批。但如果实行控股模式,则需要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审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何种模式开展投行业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机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和我国目前银行业发展的状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模式应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选择的模式是全能银行模式、控股公司模式和全能银行+控股公司模式。在全能发展模式下。要注重发挥商业银行广泛的营销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利用良好信誉吸引机构客户的优势,关注管理效率及从业人员业务专业问题。在金融控股模式下,要充分发挥控股带来的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风险分散优势,警惕由于控股集团整体规模过于庞大而产生管理效率低下和持续增长困难问题、由于业务运作的复杂性而带来风险问题等。在全能+控股模式下,应该同时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模式的选择,要根据我国现实条件和各种模式的优劣,以及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以符合每一时期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基于企业制度变迁视角的投资者保护研究 下一篇:金融监管中的激励冲突\金融企业家行为与金融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