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探究

时间:2022-09-16 04:39:54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了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适应了时展的需要,是新课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通过调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情况,深入分析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讨提高评价有效性的可行措施,力争为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供参考,更好的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因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2-03

一、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概念解释

从技术角度来讲,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活动对评价对象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只有引发评价对象的良性发展时才具有有效性。

考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结果反馈,帮助学生实现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是对本阶段素质教育成果的一种检测,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在学期末,学校要以书面形式将综合素质评价表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同时也以此作为学生评先争优的依据之一。在高中毕业时,把学生的六个学期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总表,连同各方面表现突出的证明材料,一起装入成长记录袋,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这种评价结果的应用,可以看作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二、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时间还不长。在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客观性上还有很多不足,尤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高校录取选拔,很多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忧。江苏省近年来在此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政策,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其实际运行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一,重视不足,这是影响其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

1.从学生层面来看,由于现阶段发动综合素质评价借助的是学生对高考的需要,学生普遍只把综合素质评价当作进入高校的跳板,因此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并不是自发形成,而是重压之下被迫产生的。根据这个结论,学生及利益联合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不配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效益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某些学校领导、教师受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技能的培养才至关重要,而所谓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一些模糊的、不可捉摸的概念,所以除了考试评价以外,他们仍然习惯用道德评价代替综合素质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也并不把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里,而只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象征性的终结性评价,如此一来综合素质评价最终沦为了一种形式主义。

3.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来看,虽然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育行政部门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重视不足。因此为了让评价工作得到各方认可和配合,在导向上,教育行政部门着意强调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此次新高考又提出把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相结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让评价结果得到高校招生制度的认可,把综合素质评价尽量简化、量化来便于操作。这些都在无形中把学校、学生、家长引入了一个认识误区。

(二)客观因素

1.综合素质评价运行的环境。所有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综合素质评价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完全释放评价的功能。目前看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支持性环境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妨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制和深层次社会根源并没有消除。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并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素质教育评价所需的社会大环境还没有完全的形成。由于教育系统至今仍然是一个半闭合组织,很多教育工作在其内部的操作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尽管江苏省的评价方案规定各地区要制定相关的诚信保障制度,例如校长诚信承诺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年度非诚信学校公示制度等,人们还是担心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结果可信度不高。

2.综合素质评价的运行条件。首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人员缺乏。班主任及各科教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直接评价者,因此他们应掌握相当的评价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评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但据笔者了解到,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已实行了几年,但多数教师仍然对这一评价制度很陌生,教师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缺乏专业引领和系统培训,加上有些教师还同时兼任几个班级的工作,学生人数众多,评价很难细化,因此只能根据平时印象对学生做出模糊的评价,评价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支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源匮乏。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要求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经费。据笔者走访的普通高中了解到,有关部门并没有因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而加大对各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往往使得学校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上显得有心无力。

3.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以江苏省的方案为例,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过程的可操作性不强;结果的可区分度不高。其中对“学习能力”评价标准的描述采用了很多模糊笼统的词语,如“基本符合标准”,“视情况”,“有突出问题”等,这就加大了在实际评价操作中的难度。而对“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项的评价等第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除了极其优秀或落后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就会趋同,致使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合格”。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缺乏一定的区分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高校招生录工作中的参考价值也大为降低。

三、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的因素分析,在此,笔者就提高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发表几点浅显的看法。

1.转变观念,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的关注了国家、社会、高校的价值诉求,而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内在要求关注不够。因此要用满足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发动评价,这是改变现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前,要让学生进行意义、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具体内涵等方面的学习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只为了跨越高考这一短期利益服务,而是为了其长远发展提供过程性支撑的一项工作。此外,为了使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生生互评能真正落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自身和他人。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高考录取的需要,而是为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校不能仅仅鉴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学习,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认真组织好评价工作,并通过各种制度、措施,监督、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时,应着重强调其导向功能,把评价体系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工具,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支持和监督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促使学校更好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督促和支持学校主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同时,加强对下属学校及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其更好的熟悉综合素质评价理论,更灵活的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2.创造良好环境,保证评价的运行条件。创造综合素质评价的支持性环境,首先需要社会大众对评价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在全社会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评价观,使学生评价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其次,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是综合素质评价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营造和培育诚信环境。在社会大环境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各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评价工作的专业培训和系统引领,使教师能够及时正确的掌握科学评价方法。但评价方式的转变、多样化评价信息的收集和保管,对学校引进设备与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加评价的成本。为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学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经费投入。

3.完善评价方案,增强可操作性,提高区分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首先要遵循六大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导向性、发展性、多元化、客观性和操作性原则。这就要求评价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状况,且易于操作。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还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关系到实践操作能否到位、评价结果能否准确。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从概念层面到操作层面都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正确的价值导向。笔者在分析《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发现,部分评价指标太过笼统,评价等第要求不够具体等是方案难以操作的原因。因此,要在完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二级或三级指标,明确主要观测点,尽量避免抽象化,要科学筛选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行为表现,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防止违规操作。据笔者了解,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目前还存在各个学校工作标准、操作规范不同等问题。为了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制度。根据方案指示,各市、县可以建立校长诚信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年度非诚信学校公示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以此加强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家长、教师一起讨论、制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并且学校还可向社会开放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全过程,引导社会人士的参与,欢迎媒体监督宣传。

此外,还要加强评价反馈制度的建设。例如建立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追踪反馈制度。在高三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学期后,组织高校对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状况进行追踪,实施“真实评估”,检验普通高中学校综合素质等级评价的“可信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评估反馈的情况,适时修改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正确导向。各高中根据高校对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反馈结果,找出评价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调整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涛.提高素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J].重庆师范大学报,1998,(4).

[2]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Z].

[3]张远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对策[J].考试研究,2008,4(4).

[4]王伟宜,马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远景思考[J].教育考试,2008,(4).

[5]李彰有.走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之浅见[J].教育与考试,2009,(2).

[6]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学校管理与发展,2009,(6).

[7]李勇,步德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改革与应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

[8]马伟彬,苗培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作者简介:高霞(1987-),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下一篇:善用手势口诀 灵动生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