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的立法根据

时间:2022-09-16 02:13:46

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的立法根据

中图分类号:D9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58-02

摘要: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问题是《刑法修正案(八)》的一大热点。该修正案确立了对犯罪的老年人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这一新规定是为了适应我国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现实需要和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表现,在新中国刑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拟从刑法的立法背景方面谈一下本人对该原则的看法。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宽严相济;从宽处罚;刑法原则;刑罚目的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过失犯罪的,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一立法规定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彰显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符合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更符合现代刑罚的目的。这代表着我国的刑事立法已经重新吸收了我国古已有之的矜老制度。对保障人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贯彻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宽”与“严”两种手段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运用。这一基本的刑事政策,不仅要贯穿于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而且要贯穿于刑事立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刑法中从宽处理的规定,以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然而在《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之前我国正式的法律对于老年人犯罪与一般成年人犯罪的规定无异,其犯罪后的刑事责任一样,对于老年人犯罪没有相应的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相关的只是两院出台的对实务操作中的一些意见。如2010 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第 21 款:“对于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情节、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并结合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从宽处罚。”2006年 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逮捕和不的规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从宽精神。《刑法修正案(八)》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制度的规定弥补了我国法律这一空白。

二、彰显人道主义精神

刑法的人道性是现代刑法的又一价值目标。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通常有别于一般的犯罪,对老年人犯罪设立从宽处罚的规定,符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有利于彰显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我国著名刑法学教授赵秉志也认为,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的主要根据是人道主义,即考虑到老年人独特的身心特点,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应当对其从宽处理。

三、符合刑法的基本原则

1.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1)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对于犯罪的任何人,不论其身份、社会地位和职权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都要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法规定为准绳,追究其刑事责任,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2)在适用法律上不能有歧视,一视同仁地保护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定罪平等、量刑平等和行刑平等。平等即意味着相同情况同样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根据老年人犯罪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害性相对较小的情况,对其进行宽刑化处理,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又一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犯重罪,并且在应承担较重的刑事责任时,就应处以重刑;犯轻罪,并且在应承担较轻的刑事责任时,就应处以轻刑。也就是说,刑罚的轻重,首先,要与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其次,要与犯罪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修正案(八)》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制度的规定完全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精神。“夫耄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汉书?宣帝记》)。也就是说人进入老龄化阶段后,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体力和精力衰减,判断能力下降,活动能力迟钝,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减弱;心理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易产生惶恐遗弃感、孤独寂寞感、焦虑抑郁感、多疑、啰嗦等不良情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不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成年人进入老年年龄阶段,其刑事责任能力还有一个逐渐减弱、直至衰竭的过程。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减弱, 其主观恶性就相对较小, 因而老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就相对较小,其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就应该小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对其处以的刑罚就应该轻刑化。

四、符合刑罚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追求的,乃是以刑罚为手段同犯罪作斗争,从而最终预防犯罪。因此,刑罚的目的应当是预防犯罪。我国刑罚的目的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种。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和执行刑罚,对其进行惩罚和改造,以防止其重新犯罪。根据老年人身心特点,其再犯的可能性非常小,对其施以重刑的特殊预防意义不是很大。一般预防,是指国家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教育广大社会成员,遵守法律。对老年人处以刑罚以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起到警戒作用,本人认为,其价值不会很大。对老年人刑事责任的宽免不会影响刑罚的威慑力,反而会增加几分人道主义色彩,符合人权保障理念。

五、符合我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亲敬老的传统,矜老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至今。我国历史上关于矜老制度的规定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西周时期,《礼记.曲礼》上说“七年曰悼,八十、九十曰耄,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 ”郑玄给幼弱、老耄作注时说“若今律令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汉代唐代及至中国近现代刑法中都有对老年人“恤刑”的规定。因此,《刑法修正案(八)》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是对我国法律传统传承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2]李文燕、杨忠民.刑法学(修订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 268 页。

[4]李文燕、杨忠民.刑法学(修订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冯卓慧、胡留元:《西周刑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篇:美国清洁能源立法经验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下一篇:我国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