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治研究

时间:2022-09-16 09:27:25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治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治的临床方法,总结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对比。88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4例。2组同时给予降温、降颅压、镇静、止惊,吸氧、改善脑微循环、维持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除此必要的常规治疗外,观察组加用丙种球蛋白(IV IG)注射制剂400mg/kg/d,对照组加用干扰素注射制剂(IF N)5~10万U/kg/d,2组疗程也均是7天。结果:治疗7天后,观察组44例患儿有效27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44例患儿有效17例,好转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两组相比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丙种球蛋白;干扰素;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虫媒病毒以及常见传染病病毒等多种病毒感染的脑枢神经急性炎症,病情有轻有重,轻者治疗及时可病愈,重者病情急进,多为急性发作,延误病情易导致后遗症甚至死亡。肠道病毒感染小儿脑炎居多,占80%左右,婴幼儿的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惊厥,抽搐等,病情严重时出现运动障碍和意识障碍。目前,小儿病毒性脑炎没有特效治疗的药,急性临床只能对症治疗。婴幼儿时期,所有器官都未完全成熟,大脑处于发育生长时期,感染病毒,必须及时治疗,避免损害大脑中枢神经而留下终生遗憾的后遗症。我院通过临床观察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疗过程,探究有效方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88名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9岁,平均(3.8士1.1),病程2d-10d.临床表现均有呕吐、惊厥和发烧的症状,伴有意识障碍的30例,伴有抽搐的36例。这些患儿均符合关于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8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基本均衡可比P>0.05。

1.2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患儿中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20×10×9/L以上的29例;在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和涂片检查中,检查出异常的68例;蛋白检测为微量-++的20例。氯化物和糖的检验88例患儿均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涂片培养后均没有细菌。(2)脑电图检查:患儿中检查出轻度异常的19例,中度异常的24例,重度异常的10例,共53例脑电异常患儿。脑电图主要表现局灶性和弥漫性,以及高波幅或者慢波活动加重[2]。

1.3治疗方法

所有8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均进行降温、降颅压、镇静、止惊,吸氧、改善脑微循环、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除此必要的常规治疗外,观察组加用丙种球蛋白(IV IG)注射制剂400mg/kg/d,主要作用的预防免疫损害引起的神经细胞脱髓鞘改变[3],疗程7天。对照组除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干扰素(IF N)注射制剂5~10万U/kg/d,疗程也是7天。

1.4疗效评定

有效:经治疗后精神异常、高热、惊厥、呕吐等症状及体征消失,化验白细胞数正常;(2)好转:经治疗后精神异常、高热、惊厥、呕吐等临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明显好转,化验白细胞数有所降低或正常。(3)无效:经治疗后精神异常、高热、惊厥、呕吐等临症状及体征没有任何改善,个别加重,化验白细胞数于治疗前没有改变。总有效率=有效+好转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数据统计应用V 1.61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P

2.结果

两组治疗7天后,观察组4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有效27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44例儿病毒性脑炎患儿有效17例,好转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两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相对比,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4 27 14 3 93%

对照组 44 17 19 8 82%

3.讨论

婴幼儿时期,身体的各个器官均未发育成熟,比较娇嫩,所以要注意来自各方面病菌的侵害。引发小儿病毒性脑炎为多种病原体,主要有巨细胞病毒、黏液病毒、水痘病毒、单纯疮疹病毒和肠道病毒。易发病年龄在1-10岁,正处在发育成长的婴幼儿阶段。早期症状基本为轻度,常见呕吐、头痛、发热和惊厥等症状;延误病情至重度,伴有运动、精神、意识等障碍,不及时治疗会留下终身遗憾的后遗症[4]。此病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但是目前尚未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物。临床只能采取对症治疗,高热的及时降温,脑颅压高进行降压,惊厥注射镇静剂,抽搐的放进空气加压仓给氧……同时给予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脑神经等综合性治疗。

为了更好医治小儿病毒性脑炎,减少婴幼儿脑病,临床不断探究,总结有效方案。本次我院临床观察的8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应用了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其治疗效果也有所差别。对照组4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常规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临床使用了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广谱药,其原理是不直接抑制或杀伤病毒,而是通对细胞表面受体产生作用,引发细胞内部抗病毒蛋白的产生,抵制病毒繁殖复制[5],同时促进巨噬细胞、T淋巴细和NK细胞的活力,强化免疫功能,相对减较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小。在人体中的丙种球蛋白是主要的免疫球蛋白之一,而丙种球蛋制剂是属于免疫制剂,注射丙种球蛋白能修复和提升自身的免疫机制,同时大量补充患者抗体,其与抗原相互作用对抗病毒的繁殖复制,直至杀死病毒和细菌。丙种球蛋白对人体尚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高,避免后遗症的发生。本次观察组4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常规的综合治疗基础上临床应用了丙种球蛋白,总有效率达到93%,与使用干扰素的对照组相比,有效率提升了11%,为目前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最佳有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萧建华,张海平;等.小儿病毒性脑炎68例临床观察查[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12-13.

[2]李伟群.谢梅,高媛媛;等.23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实验检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5):28-29.

[3]梁粤.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29) :103-104.

[4]郭继伟,石国旭;等.小儿病毒性脑炎32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13-1015.

[5]刘英,高帕丽哈,巴依道列提;等.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0,17 (2): 77.

上一篇:分析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 下一篇:论述骨科健康教育模式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