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麟主任治疗小儿腺样体增生经验浅探

时间:2022-09-06 10:11:12

李学麟主任治疗小儿腺样体增生经验浅探

腺样体增生,中医古代无相应病名,因《 灵枢・忧恚不言》 有"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人之鼻洞涕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的记载。故现《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 将其定名为"颃颡不开症",或"颃颡闭塞症"。并将其分为两个证型,气虚痰凝型和气血瘀阻型。该病经久难消,造成小儿扁桃体反复感染,小儿夜间时有打鼾,甚至影响小儿呼吸、睡眠等后果,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现在该病西医均主张手术治疗。但因惧怕手术风险,故很大一部分患儿寻求中医治疗。导师认为该病与"阳虚寒凝"不无关系。

1 该病的成因探析

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该病的用药往往是西药消炎药、或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或利咽消肿药,这一类药从中药学角度来讲,都属于凉药,在急性期用这类药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用药时间过长、或者寒凉太过、或本属于风寒所致而误用寒凉,则都可能造成阳气损伤,导致阳气不能正常运行,长期以往或致痰湿凝结、或血行不畅,渐至血液淤滞,从而腺样体增生肥大,影响小儿正常睡眠及正常呼吸。

2 临床治疗思路

导师认为该病与"阳虚寒凝"不无关系。导师一贯主张"通阳"思想,其范围非常广泛。所谓:"通阳":即是使郁遏之阳气得以舒展、畅通、宣泄,从而使气机得以畅达,津液得以敷布,精血得以运行,机体得助而驱逐外邪,阴阳从而恢复平衡。而通阳之法无处不在,八法之中无不兼备。腺样体增生,证属痰湿凝结、或痰凝血瘀。故治疗上当以"宣"、"散"为主,使郁结之阳气得以疏通,气机得以流畅,才能带动水、血的正常运转。故导师对于此证,常按"痰核"辨证,或用二陈汤、或用温胆汤加减,同时配合软坚散结、温经活血之法治疗,以山慈姑、海藻、醋山甲软坚散结,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莪术、桂枝温经活血,从而使异常增大腺体逐步得以消散。同时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有无热邪的存在。本病本身一般无明显热象,但该病就诊时往往患儿同时存在咽痛等急性扁桃体炎的症状,此时当予以一两味清热化湿药味使局部炎症得以消散,而后专以通阳散结。

3 验案选析

郭某,女,3岁,夜寐张口呼吸、打鼾1年余。

患者近1年余夜寐张口呼吸、打鼾,经鼻腔镜检查提示"腺样体肥大IV",经治夜寐尚安,仍张口呼吸,打鼾,偶伏卧,今晨喷嚏偶作,无流涕、鼻塞,无咳嗽,无发热,纳可,大便调,小便利。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对答切题,步行就诊,自主,营养中等,面色红润,咽红,扁桃体II°,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

舌象:舌淡红苔白稍腻;诊断:乳蛾(痰湿凝滞)。

辨证分析:患者以"夜寐张口呼吸、打鼾1年余。"为主诉就诊,病位在咽喉,病性属实,患者夜寐张口呼吸、打鼾,体检见扁桃体II°,舌淡红 苔白稍腻为痰湿凝滞之征。

治法:燥湿祛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醋山甲6g、莪术10g、白芥子10g、海藻10g、附子6g、辛夷10g、白芷10g、山慈菇8g、桂枝6g、细辛3g、黄芩5g。5剂,1剂/d,每剂分2次煮,分别以水2碗煮取八分,1.5碗水煮取7分,两次相混,分2次,餐后30min服。

按语:对于反复扁桃体炎肿大难消者,西医认为为腺样体增生所致。中医则可从痰核而治。病邪反复侵犯喉核,邪热羁留,与痰涎凝结,痰热郁结久而不消,故喉核增大。若无外感症状,当以燥湿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治疗。选方可以二陈汤或温胆汤加减。方中加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山慈姑、海藻、醋山甲软坚散结,莪术、桂枝温经活血,取其行散之意;该类患儿因喉核增大,往往影响呼吸而出现鼻塞声重、夜间打鼾之象,故加宣通鼻窍之辛夷花、白芷、细辛。该病整体属辨证无热象,方中加少量黄芩意在防痰邪久羁郁而化热。

上一篇:床旁CR与DR在临床应用中优劣性比较 下一篇:神经外科围术期疼痛护理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