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5 02:53:28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1

关键词 中医推拿 小儿推拿 正骨手法 相关性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自从有人类社会出现,推拿作为防病治病的手段也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推拿先于针灸、药物治疗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防病治病的手段。

推拿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现代推拿医学、骨伤医学、针灸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起到一个先导作用。

1 中医推拿及正骨手法同源异流

中医推拿学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演变、发展,也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种流派的产生,其手法从最初简单的按、抚等几种发展至现在的100多种,从当初的原始治疗手法发展成现代中医推拿手法及正骨手法,可以看出,中医推拿及正骨手法是古老医学的活化石,二者原本是合而为一的。《新唐书・百官志》载:"按摩科设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由此可见唐代骨伤科和按摩科早有结合。直至元代以后才裂变为推拿科与正骨科。

2 现代中医推拿

推拿治病是以经络穴位为理论基础,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明确诊断后,医生以双手及其它某些部位,选择运用适合病情的不同手法和力度施术于病人病灶部位及其与病灶区域有关的经络、穴位,以点、线、面结合的手法技巧使人体经络疏通、关节滑利、气血充盈流畅,营卫调和、脏腑功能旺盛、阴阳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现代中医推拿手法纷繁复杂且各有师承,流派也较多,每一位推拿医生要搞清和掌握这些浩瀚如海的中医推拿手法谈何容易,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临床医生最常用且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法也仅20种之多,如推、滚、拿、按、揉、摩、点、摇拔伸、搓、抖、掐、捻、拍、击、抹、分、合、擦等。但不包括复式手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手法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能生巧,能熟练地掌握了最常用的基本手法就如同掌握了"三元色"的组合一样,就能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而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复式手法。

现代推拿手法有成人推拿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之分,这是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差异而发展创立的。大约在明代就独立分科,清代更有发展,小儿推拿现已自成体系,其手法也独具一格,在小儿推拿手法中有些手法名称虽和成人手法一样,然而具体操作方法却不同,为推法等;有些手法虽和成人手法完全相同,在运用时却因小儿的特点,要求施术时的力度要特别轻柔。如摩、擦等手法。也可以说成人推拿手法与小儿推拿手法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在常用的中医推拿手法中有些手法为理筋手法,滚、擦、拍、击、按、摩、推、拿、点穴等也是伤科中常用的手法。

3 正骨手法

骨伤科的治病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两大类,而手法治疗又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主要方面,例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要旨》中又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并对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系统的总结为"摸、接、端、按、摩、推、拿"八法,从以上经文中看出,伤科手法就是医生用双手通过"摸法"检查诊断病情,然后以接、端、提等手法施以确当的手法力度,使患者不知其苦,进行治疗的一种外治方法。以"八法"为基础又发展形成现代的"正骨八法"这就是:①手摸心会,②拔伸牵引,③旋转屈伸,④端挤提按,⑤摇摆触碰,⑥按摩推拿,⑦夹挤分骨,⑧折顶回旋。可以看出,现代骨伤科中的"正骨八法"主要用于骨折和关节脱臼的整理复位。

骨伤科医生从接诊开始就必须用手仔细地触摸检查病人受伤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用以判断伤势作为治疗依据。因此说,无论是古代或现代,在祖国医学发展至今天,中医推拿手法和伤科整骨手法是有明确界限的。《伤科补要》中谈到:"夫接骨八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筋骨,仍复于旧位。""正骨八法"的最终目的是"手法复位"而其中的手法精华则是"拔伸、捺正。"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2

论文摘要:《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具有链接巧妙、使用方便、内容详尽、真实直观,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等特点,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

《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然而,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正限制着合格推拿人才的培养。笔者从事《推拿学》的教学多年,发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好、图文规范、声像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量增大川等优点。因此,在多年教学经验和临床体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设想,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8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达成共识,当今现代化教学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各门课程的素材库建设上来,只有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从整体上切实提高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推拿学》作为中医临床学科,对实践技能掌握的要求较高,从疾病的查体到诊断,从单一的手法操作到治疗过程中手法的组合,都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书本作为单一的平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只有在收集大量病例和进行充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等信息加以整合,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源素材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授课内容,灵活授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WwW.11665.coM

目前国内的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西医课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构建完成,而《推拿学》及其他中医学科还没有此类素材库的建设。因此,《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切实推进教学发展,对于整个中医学科素材库的建设,都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2.《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结构与内容

《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推拿手法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小儿推拿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分为摆动类手法子模块、振动类手法子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按压类手法子模块、叩击类手法子模块、活动关节类手法子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包括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内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妇科疾病治疗子模块,每一个子模块各收录常见疾病十五种。小儿推拿模块包括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小儿推拿穴位子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和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中既包含有手法相关内容的文字描述和古代医籍的相关论述,还包含有手法操作的视频录像;推拿治疗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的各种疾病,都包含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预后康复锻炼等内容,并且每一部分内容都配有视频录像。各模块相关内容之间联系密切,设有链接,方便查阅。素材库还包含了涉及到的古代医家和著作的相关知识。如在推拿手法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中“运法”条目中,有“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的论述,点击此论述,立刻显现此论述出自于《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点击书名,又会显现《厘正按摩要术》的成书年代、作者信息、主要内容、学术价值等,拓展了相关信息。

3.《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特点与应用

3.1链接巧妙,使用方便。《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设计巧妙,通过链接手段使各个模块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方便操作。如在推拿治疗模块的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点击“颈椎病”条目,立刻显现该病的症状、检查、治疗等全部信息,每一条信息都链接有相关视频,如在“查体体征”中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的操作视频,让人一目了然;在治疗过程中有“揉颈项”的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颈项部揉法的操作视频,再点下去,还会出现揉法操作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操作视频等推拿手法模块中的内容。

3.2内容详尽,真实直观.《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内容丰富,既包含有各种推拿手法的概念、动作要领、注意事项、临床应用等;还包含有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史、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治疗等,还包含有各种疾病预后康复的锻炼方法、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及资料等。同时,每一部分内容都链接有相关的视频资料,由从事《推拿学》教学和临床多年的专家教授以及医院临床患者参与拍摄,内容真实直观。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3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发明和利用火之前,“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龙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在没有药物和针灸的情况下,原始人只能用双手按压、抚摸这些简单的动作,帮助减轻一些不舒服的症状。这种抚摸,也就成了原始按摩的起源。经过多少年的反复实践,摸索到一些按摩手法,最后形成了一套古老的按摩疗法。

据文献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名医扁鹊就运用针灸、汤药结合推拿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尸厥”。秦汉时期已有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载:“故冬不按,春不鼽衄。”“跷”与“”为通假字,谓如矫健者之举手足也,乃导引之意。故按跷,实指按摩导引。按摩能治疗的病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病名曰脾风发阐……可按可药可浴”。“病名曰疝瘕,……一名曰蛊……可按可药”。对治疗的效果,有的“按之无益”,有的“按之痛止。”所以能“按之痛止”,是由于“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由此可知,远在战国时期,关于按摩的理论知识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把按摩、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认为其具有预防保健的意义,而且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加入药膏作为推拿媒介物质,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使药物渗入肌肤,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九散膏诸要方”,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藉以治疗有关病证,首次对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

隋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也是按摩史上的兴旺时期。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小儿按摩虽尚未从按摩专业中分出,但一些主要医学著作中已不乏小儿按摩方面的内容。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孙思邈,将按摩疗法编进了《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他们不仅用按摩疗法治病,同时提出用按摩疗法预防疾病的主张。《千金要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腹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摩儿百会……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小儿心腹常热,皆母腹中存垢未清,血气不和所致,故用丹参、雷丸、硝黄、戎盐散血热之药制为赤膏,掌摩心下,使瘀散血和,其热自除。”在《外台秘要》中也有“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孙思邈认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预防诸病也。”《诸病源候论》中有按摩双目,可以预防眼病,保护视力的记载:“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慰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养生书》上记载了预防伤风感冒的鼻翼按摩法:“常以手中指于鼻粱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岳,以润于肺也。”这些保健按摩不但在当时被用作增强人们的机体能力,而且沿用至今。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太医局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一定数目的人员教习儿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已趋成熟。与此同时,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并注意了手法的分析。《圣济总录》中就有“小儿门”共十六卷,其中对按摩作了专门的论述,对推拿按摩手法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月按日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彪悍者有所归宿。”这种强调推拿手法的辨证应用,把推拿和导引明确区分开来的方法,对后世推拿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在为皇室服务的医疗机构―“太医院”中,也设立了按摩科,成为“太医院”中十三科之一,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特别是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常见一些江南的农村老妇,虽不懂经络穴道,不懂表、里、寒、热、虚、实,却能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在民间,称这种手法为“推惊”、“抹惊”。随着治疗小儿疾病的发展,出现了“推拿”这个名称。“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一些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相继问世,如收集在《针灸大成》内的《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保婴神术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清代的医院虽不设推拿科,但由于疗效显著,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小儿推拿在儿科临床仍广泛应用,颇受重视。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就说:“若至儿医,则不晓推拿手法,岂敢颜以编撰幼科专书,贻讥大雅……”。由此可见小儿推拿在儿科的地位。当时小儿推拿专著增多,诊疗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清代刊印的小儿推拿专书有10种之多,其中重要的著作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潜庵的《幼科推拿秘书》、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钱怀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些著作对小儿推拿的应用、发展和保障儿童的健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大力扶植、发展下,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小儿推拿不断发展,不少院校成立了推拿系或推拿专业,小儿推拿学的教学工作不断进展和提高。小儿推拿的专著陆续出版,如《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简编》、《小儿推拿概说》、《宝宝推拿》等,这些都是全面介绍小儿推拿的专著。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不断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新疗法、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儿推拿加以研究,是推动小儿推拿发展的重要环节。

时至今日,小儿推拿的范围和适应症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年龄段由过去的5岁发展到14岁以内的少儿也纳入到推拿调理的范围,治疗内容也由原来的热、咳、吐、泻扩展到多动症、学习障碍、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等。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疗模式的建立,更是将少儿亚健康也列为推拿调理的范畴,少儿推拿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以治疗为主转变为以调理机能、保健身体、预防疾病为主,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少儿推拿调理。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4

【关键词】小儿推拿;儿科疾病;概述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22-01

小儿推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它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效、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近年来,临床用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多种疾病效果较好,综述如下:

1 呼吸系统疾病

容国安[1]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咳嗽38例,推拿基础方:运内八卦、清肺平肝,清天河水,开天门、推坎富、推揉太阳。推拿每天1次,5次为1疗程。治愈2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

杜幼蕊[2]将28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小儿推拿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推拿组147例,具体操作:揉小天心穴,补肾水穴,揉二马穴,揉板门穴,逆运内八卦穴,清肺经穴,推四横纹,揉小横纹穴,清天河水穴。常规治疗组136例给予抗炎、抗病毒、止咳等常规治疗。经统计学分析后,推拿治疗组的咳喘消失天数和肺部哮鸣音消失天数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谷娜[3]将4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分成外感化热型、痰饮喘型、脾肺两虚型、食积型共4型后采用小儿推拿进行治疗。主要操作:揉小天心,揉一窝风,推补肾水,推清天河水,推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各,揉小横纹,推清肺金,退下六腑,揉二人上马、揉合谷。治愈360例,总有效率97.5%。其中脾肺两虚型和食积型全部治愈。

罗玫[4]将14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3组,推拿组51例,斯奇康药物治疗组50例,体能锻炼组46例。推拿组: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脾俞、肺俞及肾俞。部分患儿选捏脊法为主,配合推揉法。每日1次,5次后休息2次,每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行第2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药物治疗组用斯奇康药物肌注,每次1ml,每周2 -3次,3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体能锻炼组:指导患儿在缓解期进行适龄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饮食搭配喂养,含幼儿体操、跑步、骑车、游泳等能增加肺功能的体能锻炼,每日1-2 次,每次20-30 min,3个月后观察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哮喘复发率推拿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性无显著性意义,X2 =0.008,P>0.05;与体能锻炼组比较,X2 =4.64,P

2 消化系统疾病

崔壹[5]将14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推拿方法:捏脊、点穴:捏脊后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及肾俞、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用拇指纹面按压,每穴3min。每日1次,21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对照组:口服锌钙特10ml,每日3次,21d为l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92.84 %。对照组,总有效率49.8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周卫波[6]用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86例,治疗方法:补脾胃,运水入土,泻大肠,运内八卦,上推三关,揉足三里,疏理胁肋,分推腹阴阳两遍,摩腹顺摩100次,逆摩200次,上推七节骨,捏脊。每天1次,推拿7d。治愈56例,总有效率95%。

张子燕[7]等将64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在给予口服补液盐基础上,对照组同时口服微生态制剂和黏膜保护剂。治疗组同时配合运脾止泻推拿手法治疗,具体操作为:分阴阳、清大肠、清补脾土、运土入水、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治疗3天后,调整治疗方案,改清补脾为补脾土,清大肠改为补大肠。3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陈玉[8]等将180例小儿便秘分为实秘150例,虚秘30例。手部取穴:清大肠、运内八卦,按揉膊阳池;腹部取穴:摩腹(泻法),揉中腕、天枢;背部取穴:揉龟尾,推下七节骨;腿部取穴:揉足三里。随证加减,实秘:手部取穴加清肺经、清肝经,揉板门,揉二马;手臂取穴加清天河水、退六腑;虚秘手部取穴加补脾经,揉内劳宫,补肾经、揉板门,揉二马;手臂取穴加推三关;背部取穴加按揉脾俞、胃俞、肾俞;足部取穴:揉涌泉穴,捏脊。每日一次,10d为1疗程。治愈130例,其中实秘110例,虚秘20例,总有效率为97%。

3 其他应用

李香玉[9]等以清心疏肝为治则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50例。中药用石菖蒲,白芍,黄连,山栀子,内金,郁金,珍母,夜交藤等。1剂/d,水煎2次,取汁200 ml,分6次口服,2个月为1疗程。配合小儿推拿取穴:按揉百会、四神聪,揉双侧太阳穴,推攒竹,按揉天突、膻中,摩胸,拿肩井,揉足三里、阳陵泉、按揉心俞、捣小天心,摩囟门,肝俞、肾俞,捏脊,1次/d,约30min,2个月为1个疗程。痊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王雪平等[10]将87例小儿痉挛型脑瘫随机分成3组,第一组为针刺配合小儿推拿按摩组,共29例;第二组为针刺治疗组,共28例;第三组为小儿推拿按摩组,共30例。针刺主要用华佗夹脊穴,斜刺或平刺,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小儿推拿以推、揉、拿、点、弹拨、叩、捏等手法运用,每日1次.每次30min以上,一周6次,常点压穴位有百会、昆仑、肾俞、命门、风池、环眺、委中、承山、华佗夹脊等。每穴点压20~50次。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后说明针刺配合小儿推拿按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小儿推拿可减少针刺治疗次数,缩短病程。

4 小结

中医认为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抗病能力差,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故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临床发病以肺脾二脏疾患为多。西医的打针、吃药往往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对小儿机体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小儿推拿则能通过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激活机体自身机能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强身健体的功效,无毒副作用且操作方便,疗程短,见效快,经济实惠,是值得大力推广使用的绿色疗法。

参考文献:

[1] 容国安,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咳嗽3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51

[2] 杜幼蕊,樊景美. 推拿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14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10):30-31

[3] 谷娜.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242-243

[4] 罗玫,周彦,邹映珍. 推拿对降低小儿哮喘复发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4,19(7):36

[5] 崔壹.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7):38-39

[6] 周卫波.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20):2558

[7] 张子燕,沈红岩.运脾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第二十七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中医儿科学术交流论文汇编.121-124.

[8] 陈玉,魏毅,任军芳.推拿治疗小儿便秘180例[J].陕西中医.2006,27(3):336.

[9] 李香玉,原晓风.清心疏肝为治则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0):145-146.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5

【关键词】 经络穴位保健按摩法;婴幼儿;保健

婴幼儿时期处于小儿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体格、心理、智能均快速发育,此期的发育程度如何,对孩子今后一生影响甚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在对孩子日常护理、饮食照料、生活安排、教育、疾病防治等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指导婴幼儿保健的后期干预就成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经络调摄技术是浙江省中医医院婴幼儿保健后期干预的主要手段,它不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婴幼儿的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这对增强婴幼儿体质和提高防病能力起着决定作用。其对于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生活质量,满足现代儿童保健的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将有很大的帮助。

1 经络调摄技术的作用

经络调摄技术源于小儿推拿,但不同于小儿推拿,小儿推拿主要以治病为目的,经络调摄技术更侧重预防保健,而且还能健脑益智,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增强小儿免疫力等。其主要作用有三。

1.1 预防疾病

对于患过某些疾病或具有某些病证发生倾向的婴幼儿,可通过按摩“防病于未然”,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这种未病先防理论是小儿保健、防治和康复的思想基础。另外,季节、环境的变化对于机体发育未全的婴幼儿可能成为致病的因素。而我们通过按摩可增强孩子的应激能力,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使孩子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感染疾病。

1.2 强身健体

婴幼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他们没有病,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经络穴位保健按摩,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体质,而且可以促进其生长和智力的发育。李振华等[1]对研究组的婴幼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按摩,与没有进行按摩的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婴幼儿在体质量、头围、身高、血红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

1.3 亲情相融

按摩经络穴位是家长和宝宝心灵沟通的最佳渠道,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因为父母是最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的人。父母给孩子做推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父母可能达不到专业推拿师的水平,但内在感情的交流却是医生无法做到的。父母拿起孩子小手推拿的同时,孩子也正在用非常细腻的触觉去探索世界。

2 体质辨识与婴幼儿保健按摩

每个孩子的体质是不一样的,应根据孩子体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给他们进行按摩保健。

在中医传统理论上,儿童体质主要有纯阳说、稚阴稚阳说、少阳说、脏腑说。明代著名医家万全开创了小儿体质分型的脏腑说。他提出“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的学说。我们根据万全的脏腑学说,并结合小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将健康孩子分为平和型和阴阳偏颇型体质,阴阳偏颇型体质又可分为偏心肝有余和偏肺脾不足两种体质。这里的有余与不足非病理的有余与不足,主要是指“纯阳”、“稚阴稚阳”之体在五脏生理特征中的相对表现而言。这样不仅分型简单,便于社区推广和操作,而且体现了婴幼儿的体质特点与个体差异,更好地指导了婴幼儿保健的后期干预。

转贴于

2.1 平和体质

体质特点:形体匀称健康,面色、肤色润泽,双目有神,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二便正常,平时较少患病等。

保健方案:每天捏脊3遍,补脾经200次,清肝经、清心经各100次,补肺经、补肾经各200次,揉板门150次。

2.2 偏心肝有余体质

体质特点:面色偏红,好动烦躁,睡眠不安,大便偏干,寐时汗出等。

保健方案:每天清肝经、清心经各200次,补脾经、补肺经各100次;清天河水200次;推六腑200次;清小肠200次。

2.3 偏肺脾不足体质

体质特点:面色不华,动则多汗,不耐寒凉,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

保健方案:每天补脾经、补肺经各300次,捏脊3~5遍,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各50~100次,推三关100次,揉板门150次。

3 经络调摄技术的特点

经络调摄技术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外源性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其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凡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者,基本上都能掌握手法操作,并且要求施术者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其施术方便,不论何时何地、条件优劣,都能对求诊儿童施治,为了家长便于掌握和操作,并且不受天气寒热的限制,可选择手部和手臂上进行。比如手部的五经、板门,手臂上的六腑等,都是易学好记很有效的经络穴位;其疗效灵验,在辨体正确和手法得当的前提下,通常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费用低廉,既免除宝宝的饮药针砭之苦,也不会给宝宝带来打针的恐惧感及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值得推广和重视的绿色疗法。

经络调摄技术一般多以顺、下、重、急为泻,逆、上、轻、缓为补。如用揉、摩法操作时,多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如用推法操作时,旋推为补,直推为清。另外,某些特定的穴位本身就具备补或泻的功效,如一些线性穴位,推三关有补益气血、温阳散寒的作用,为补法。推六腑有清热凉血、退虚热的作用,为泻法。推五经以脏腑学说为基础。五经与五脏相通,取穴五经,但意在调整其体内阴阳及脏腑功能,达治病求本之目的。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孩子五指上的经络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和不同的补泻手法,就可以起到各种不同的保健作用。

4 结语

经络调摄技术是小儿推拿学和儿童保健的有益结合,在婴幼儿保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婴幼儿保健干预的主要手段。只有充分正确认识婴幼儿体质的寒热虚实,方能正确选穴和使用补泻手法进行保健,从而达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祛其邪”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络调摄技术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振华,吴汝桐,王秀玲,等.按摩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0):136-137.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6

关键词:外感咳嗽 小儿 推拿针刺治疗

  . 

   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是感受外邪所致,伴随异常气候因素造成的各种感冒症状。小儿脏腑娇嫩,外感、内伤诸因均易伤肺而致咳嗽,临床床上常伴有发热、鼻塞、胸闷气短、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等症状。我院采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16例外感咳嗽患儿,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的诊断标准[1]。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最大8岁,最小1周岁,病程在2-15天;对照组54例患者,男29例,你才25例,年龄最大7周零九个月,最小11个月,病程在1—15天。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主要以咳嗽为主,多数继发于感冒之后,重度患儿可伴有咳痰,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声,或有少量散在的干湿性罗音。其中34例患者伴有发热,69例伴有鼻塞流涕,伴咽喉肿痛者25例。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儿推拿手法辨证治疗,具体推拿方案如下[2]:推拿基础方:分别清肺经(自指尖推向指节横纹)、肝经各100次,青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200次,再运用开天门、推坎宫、推揉太阳各50次,双手分推膻中,揉乳根、乳旁各100次,以宣肺解表退热。随证加减法:若风寒咳嗽,闭塞流清涕者加揉一窝风300次,揉二扇门300次,伴发热者推三关300次;若风热咳嗽伴有发热流浊涕,舌苔薄黄或厚腻,应用清天河水、分推肩胛骨各300次;患者出现纳呆呕吐者清胃经300次,体虚多汗者揉二人上马300次肺部出现病理性杂音者,分推小横纹及揉掌小横纹各200次,对于惊悸烦躁,睡眠差的患儿揉小天心50次;神疲精神不佳,久咳,气短,纳少的患者要补脾经300次;每天捏脊10遍,以上手法每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推拿时手法要轻、柔、用力均匀,在治疗过程中,在施术部位用少许爽身粉,避免造成小儿皮肤损伤[3]。

1.3.2  试验组采用小儿推拿手法辨证治疗并配以针刺。在以上推拿治疗的基础上配以针灸治疗。选取华佗牌针灸针,规格为0.25×35mm,针刺患儿的列缺、丰隆、大椎及肺俞穴,采用即入即出,每日一次,以增疗效。

1.3.2  嘱患者家属在患儿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日常的生活调理,注意保暖,在此遭受避免风寒,尽量减少患儿出现在公共场所,预防传染病。合理喂养,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疗效标准。治愈  咳嗽及其他临床表现消失并且咳嗽在2周以上未发作,临床体征消失;好转  咳嗽症状减轻,痰量减少,其他体征明显改善;无效  咳嗽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2%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62    45(72.6) 14(22.6)  3(4.8)      95.2a

对照组  54    17(31.5) 21(38.9)  16(29.6)    70.4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3  讨论

小儿咳嗽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无明显的发病季节,大多是是由于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及其他交叉感染所致;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过腻的娇惯,产生不正当的喂养模式诸如穿衣过度,饮食不节,多食生冷、油腻,多食补品等。这些肥甘厚味导内蕴小儿体内导致痰浊内生,贮肺作咳,引起小儿咳嗽反复发作。而现在抗生素的滥用,使其越发严重,多数应用抗生素来控制咳嗽,反复使用,使患儿产生了耐药性,对儿童的损伤很大,轻者损伤脾胃,重者导致肝肾损伤。患儿月使用抗生素对外界的抵抗力就越差,容易反复发作流感性疾病,应用抗生素的级别越来越大,极大的危害了儿童的身体健康况。

中医认为小儿五脏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未健全,外邪极易内侵;肺为娇脏,其位高,为五脏华盖,是口鼻气息出入的必经之路,故邪气首犯肺卫,肺失清肃而上逆作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蕴生痰湿,痰浊内生,阻肺作咳,故该病一责之于肺,一责之于脾,病邪重在痰[5]。中医采用推拿结合针灸疗法具有 调理脾肺,解表祛风,化痰止咳平喘,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本文应用治疗小儿咳嗽的基本推拿手法,清肺经100~200次,揉掌小横纹100~200次,补脾经100~200次,揉肺俞100~200次,揉膻中100~200次等。每日推拿1-2次,3-5日1疗程。?全方具有清宣肺气、降逆平喘、化痰止咳之功效,揉掌小横纹有化痰利湿之功,对于肺部罗音久不吸收、痰多者,午老常选此穴推揉而获良效。小儿脾常不足,故常有痰湿内伏,方中补脾之举旨在断其生痰之源,健脾益肺,培土生金、标本兼治?。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先治”的中医学术思想,是小儿咳嗽的最佳治疗选择[6]。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应用中医推拿配合针灸的有效率高于单纯应用推拿治疗,且治愈率高,见效快,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2008,1114-1115

[3] 杨庆艳,王欣,王晓·推拿治疗小儿咳嗽23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0,(3):4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2

[4]王永梅,苏春兰.推拿治疗小儿咳嗽56例疗效观察[J].医学文摘,2003;22(2):230

[5] Y0ussef NN,Di Lorenzo c.CIlildhood constipation:evaluation andtreanTlem.J(cestmenteml,2001。33:199—205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7

【关键词】 小儿推拿 穴位 初探

中医小儿推拿疗法,古名“小儿按摩”,是传统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是以手法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双手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治疗方法,操作的部位主要是在腧穴上。通过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因简、便、效、廉的特点,在中医临床广泛应用。

小儿推拿穴位研究现状

杨甲三在《针灸腧穴学》中指出,“针灸、按摩医疗实践,是腧穴概念形成的本源”[1]1,“气、血、脉概念的形成,是腧穴名称出现的基础”[1]3,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小儿推拿穴位的形成。小儿推拿的穴位一部分借助于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另一部分为小儿推拿特定穴。

1.小儿推拿穴位分类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形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另一类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二是按穴位分布的部位,分为五大类:头颈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上肢部穴位、下肢部穴位。

2.小儿推拿穴位数量

现代文献对小儿推拿穴位的数量,各书论述不一。俞大方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中,介绍小儿穴位82个,其中特定穴45个;曹仁发主编的《中医推拿学》记载穴位65个;张素芳主编的《中国小儿推拿学》记载穴位94个;金义成主编的《小儿推拿》论述穴位最多,达到160个。通过检索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其中“穴位主题词范畴表”中,只录入了十四经穴及奇穴,而小儿推拿特定穴未见记载。国家中医管理局1989年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经过反复推敲论证,对人体十四经361个腧穴及部分经外奇穴的定位进行了审定,制定出标准化方案,并于199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经检索,现代文献中记载的小儿推拿穴位共179个。目前,小儿推拿特定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小儿推拿特定穴

1.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小儿推拿特定穴尚没有明确的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儿推拿特定穴是该疗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小儿推拿所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同于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也不同于《针灸学》中的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一般呈点、线或面分布,以双肘、膝以下为多。目前,小儿推拿临床习惯上将不属于经穴和奇穴的小儿推拿部位称之为小儿推拿特定穴。对于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目前研究还比较少,袁洪仁认为与古代相术有关,他认为《小儿按摩经》中的“面部五位歌”、“面部五位图”、“命门部位歌”是相面术的内容,小儿“三关”络脉诊法、“手面图”诊法是相手术的内容等[2]。关于特定穴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2.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名称有一定的含义,命名也有一定的依据。正如《千金翼方》指出的:“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3]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脏腑名称命名,如脾经、肺经、肝经、心经、胆经等穴位,是结合脏腑名称来命名;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如乳根、手背、脊柱、五指节、四横纹等穴位,是根据穴位所在的解剖位置命名;根据阴阳五行命名,如三阴、三阳、阴池、阳池、脾土、肺金、心火、肾水等穴,是根据阴阳五行命名;参照动物命名,如虎口、老龙、百虫窝、螺蛳骨、黄蜂、走马等穴,是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形象特点,参照相关动物来命名,以比喻穴位的位置;借助自然景物或建筑物命名,如二扇门、板门、天庭、山根、泪堂、一窝风、靠山、水底、天门等穴,是根据穴位部位的特点,结合自然景物、建筑物来命名;根据穴位的治疗作用来命名,如精宁、左端正、右端正、天河水等穴,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命名的。了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特点,既有利于理解,也便于记忆。

3.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

经检索,现代文献中记载的小儿推拿特定穴共116个。

小儿推拿穴位溯源

小儿推拿的穴位虽大多出现于明清时期,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出现于明清之前的穴位。以明清为界,对历代文献中记载的有关小儿推拿穴位进行考证,总结归纳出小儿推拿穴位在明清以前与明清时期的分布情况。

1.明清以前小儿推拿穴位

明清之前,小儿推拿称之为“按摩”,按摩的手段主要以膏摩为主,手法种类不多,按摩的部位比较局限,有些操作有明确的定位,有些则是在周身操作,按摩的穴位主要有以下17个,其中风池、囟、脐3个穴位属于十四经穴,占总穴的17.65%,其余14个属于特定穴,占总穴的82.35%,见表1。表1 明清以前小儿推拿穴位名称、出处

2.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

明清时期用于小儿推拿的穴位,经考证有一部分是沿用产生于明清以前的穴位(以下简称“沿用穴位”),初步统计共有121个,占整个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的50.63%。其中,出自《五十二病方》的有2个,《素问》22个,《灵枢》35个,《肘后备急方》9个,《针灸甲乙经》17个,《千金要方》6个,《千金翼方》、《银海精微》各3个,《伤寒论》、《本草经集注》、《幼幼新书》、《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各2个,《中藏经》、《华佗神方》、《脉经》、《诸病源候论》、《孙真人海上方》、《太平圣惠方》、《苏沈良方》、《针灸资生经》、《鸡峰普济方》、《针灸神书》、《女科百问》、《儒门事亲》、《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经节要》、《卫生宝鉴》、《瑞竹堂经验方》、《活幼口议》各1个。

另一部分是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新增穴位,据初步统计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新增穴位共有118个,占整个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的49.37%。其中,出自《针灸大成》的穴位最多,为39个,出自《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的有17个,《小儿推拿广意》18个,《小儿推拿秘旨》9个,《推拿妙诀》8个,《小儿推拿直录》6个,《幼科推拿秘书》4个,《保赤推拿法》3个,《万育仙书》、《医学纲目》、《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普济方》、《扶寿精方》、《医方集宜》、《孙文垣医案》、《古今医鉴》、《推拿仙术》、《慎柔五书》、《幼科铁镜》、《医宗金鉴》、《验方新编》各1个。

明清时期穴位分布、归经情况,见表2。表2 明清时期穴位分布、归经情况

讨 论

1.明清以前小儿推拿穴位分析

小儿推拿的穴位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初记载小儿推拿的《五十二病方》中,没有具体的治疗部位,无穴名记载,以病所为施术的部位。之后,随着腧穴的出现和发展,到隋唐时期,小儿推拿的治疗逐渐出现比较明确的定位,治小儿夜啼“摩儿头及脊”,“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甚避风寒”等,已有穴位记载。明清之前,文献中记载的小儿推拿穴位不多,共检索到17个。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为多,上肢部、下肢部最少。穴位以面积较大的面状穴如腹、背等为主,点状穴、线状穴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之前小儿推拿主要以膏摩为主,摩法的操作面积较大,因而面状穴较多,其他手法,如掐法、推法等应用较少,因此,点状穴、线状穴较少。

2.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分析

发展到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穴位迅速增加,经统计,明清时期用于小儿推拿的穴位约239个,其中,属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有75个,其余164个均为小儿推拿的特定穴。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在《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方论》中,有的穴位是用于煅、灸、贴或诊断,而未用于推拿,如脐上下、龟尾骨、印堂、风关、气关、命关等,到《按摩经》时,始将风关、气关、命关用于治疗。在《小儿推拿广意》中才记录了脐上下用于小儿推拿。龟尾骨、印堂在《推拿妙诀》中被记录用于小儿推拿。又如承浆、年寿、鼻准等穴位,在《小儿推拿秘旨》中,还只作为诊断的部位,未用于推拿治疗,在之后的小儿推拿专著中才陆续用于推拿。

明清时期新增穴位借助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比例逐渐减少,属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仅有7个,占5.93%,而特定穴的比例迅速增长,无归经的特定穴111个,占94.07%。由此可见,小儿推拿特定穴主要出现于明清时期。穴位的分布部位、新增穴位与沿用穴位均以上肢部最多,其总数占总穴的51.04%;头颈部第二,占16.32%;下肢部第三,占11.72%;胸腹部第四,占7.11%;腰背部最少,为5.02%。总之,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特定穴的不断出现,小儿推拿穴位在身体各部的分布,产生很大的差距。分布于上肢部、头颈部、下肢部的穴位共79.08%,胸腹、腰背部的穴位仅占12.13%。也就是说,小儿推拿的取穴,越来越趋向于身体的暴露部分或比较容易操作的部位,而胸腹部和腰背部的穴位,均排在最后,由此可见,小儿推拿穴位逐渐集中在上下肢和头部,更加有利于操作。

3.穴位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儿推拿的穴位,存在着两个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一个是名称问题,一个是定位问题。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很多同一穴位名称不同,即“同穴异名”现象。同时,还存在着“同名异穴”现象,即穴位的名称相同,穴位的位置、主治作用不同,这种现象更容易给小儿推拿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对穴位的功能以及对小儿推拿的治疗了解不深的话,单从字面上是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穴位的。例如,同是阳池穴,指的是十四经穴的阳池穴还是腕上阴阳的阳池穴,就需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研究。另外,小儿推拿还存在着“同穴异位”现象,一个穴位有多种不同的定位,有的穴位定位竟然有6种之多。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目前小儿推拿临床在穴位的应用方面比较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古籍中小儿推拿穴位约有247个,其中,经穴奇穴75个,特定穴172个,出现于明清以前的穴位129个,出现于明清时期的穴位118个。穴位的分布以上肢部最多,有38个穴位具有“同穴异名”现象,有20个穴位有“同穴异位”现象,4个穴位具有“同名异穴”现象。通过研究发现,小儿推拿的穴位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来源于十四经穴及奇穴;二是由作为诊断或煅、灸、贴等临床治疗的部位或穴位发展而来;三是在小儿推拿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即特定穴。小儿推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众多穴位,但目前对于小儿推拿穴位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文献研究,对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小儿推拿穴位进行规范化研究并制定统一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杨甲三.针灸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2 袁洪仁.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和配伍施术[J].按摩与导 引,2002,18(6):16.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8

【摘要】 目的 观察金双歧片联合中医推拿疗法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结肠动力学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将56例儿童功能性便秘患儿,采用金双歧片联合中医推拿疗法进治疗,分别于治疗第1,2,3,4周观察便秘症状的改善,结肠运输实验情况及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结肠运输实验48,72 h钡剂排除率明显提高,治疗第1,2,3,4周便秘症状评比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便秘/中医药疗法; 金双歧片/治疗应用; 推拿手法; 结肠动力学; 儿童

便秘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症状,功能性便秘占小儿便秘约90%以上[1]。儿童便秘通常不影响生长发育,但其短期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外科手术远期疗效不确切;且慢性便秘对小儿身心健康、社会心理发育均存在影响,已成为困扰儿童身心健康的临床问题。笔者自2005年采用金双歧片联合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502/200910山东省茌平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以“便秘”为主诉就诊的儿童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13岁,≤6岁34例,~13岁22例;病程8个月至6年。32例为慢传输型便秘,24例为出口梗阻型便秘。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国际年幼儿童便秘的MomeⅡ标准[2]及《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便秘诊断标准[3]。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实证便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腹胀痛,纳食减少,口干口臭,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2)虚证便秘:大便并不一定干硬,虽有便意,怒挣难下,面色苍白无华,神疲,肢倦乏力,舌淡苔白,指纹色淡,脉虚。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便秘诊断标准;(2)病程>6个月;(3)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全部病例均经肛诊、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排除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2)全身性疾病、内分泌性、代谢性疾病和药物因素等所致便秘者。

1.5 检测方法 所选病例均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行结肠传输实验检查。检查方法:受试者检查前3 d停服泻剂及影响胃肠道运动药物,当日口服20个不透X线的标志物(由硫酸钡和胶剂制成),24 h摄腹部平片1张,此后每24 h摄腹部平片,连续3 d,每日记录存留左右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标志物粒数,并计算出传输指数。72 h后标志物剩余数≤4粒为异常,否则视为结肠传输实验异常。

1.6 治疗方法 所选56例儿童功能性便秘患儿均给予金双歧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医推拿疗法。

1.6.1 金双歧片口服 ≤5岁,1片,每日2次;≥6岁,1片,每日3次。

1.6.2 中医推拿疗法 (1)实证便秘:清热通便、和胃健脾、疏通气机为原则,具体手法:摩腹泻法10 min,清大肠、运内八卦各300次,按揉膊阳池500次,推下七节骨3 min,揉足三里2 min,退六腑3 min;(2)虚秘便秘:健脾补气、导滞通络为原则。具体手法:补脾经、推肾水、清大肠、推三关各300次,摩腹10 min,捏脊5遍。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1周后行第2疗程。治疗期间定时督促患儿排便。

1.7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1,2,3,4周后观察便秘症状变化。治疗前后开塞露或泻剂使用情况、便质评分、排便困难症状评分、排便次数、腹胀不适、结肠传输实验变化及临床疗效。

1.8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大便正常,与排便有关自觉症状消失,每周排便≥2次,结肠传输实验72 h钡剂排出率≥80%;(2)好转: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每周排便达2次,结肠传输实验72 h钡剂排出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多;(3)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每周排便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结肠传输实验钡剂排除率比较 治疗后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患儿48,72 h钡剂排出率明显提高。

2.2 患儿治疗后便秘症状改善比较 见表1。治疗第1,2,3,4周开塞露或泻药使用例数逐渐减少,不使用开塞露或泻药便质评分呈上升趋势,不使用开塞露或泻药排便困难症状评分呈下降趋势,排便次数呈上升趋势,腹胀程度呈减轻趋势。表1 患儿治疗前后便秘症状改善比较(±s)

2.3 患儿疗效情况 治疗结束时临床治愈36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治愈率62%,总有效率96%;治疗后3个月随访临床治愈26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治疗中未见毒副反应。

3 讨论

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与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相关,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是功能性便秘的重要原因[4],两者在便秘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其程度日益加重。近年将结肠无力型称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或阴阳气血亏虚,或津液失调。虽病因各异,但病机多为脏腑功能紊乱,大肠传导功能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大便秘结。小儿服药困难,且口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大,自制力差;长期便秘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较大压力。金双歧片为肠道微生态制剂,口服后调整肠微生态环境,增强肠道厌氧菌屏障和保护功能,减少肠道功能紊乱及毒素产生,修复正常肠道功能;增加肠道渗透压,使水分进入肠腔,软化粪便,并发酵糖类,产生醋酸及乳酸,使得肠内pH值降低;同时也促进脂肪分解成短链脂肪酸,刺激肠蠕动,改善了粪便成分及结肠动力学异常,从多方面减轻便秘症状。中医推拿疗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节气血,鼓舞脾胃正气,增加胃肠蠕动,调整脏腑机能,使大肠传导正常而便秘自愈。实证便秘以清热通便、和胃健脾、疏通气机为原则,虚证以健脾补气、导滞通络为法。摩腹(泻法),清大肠,运内八卦,退六腑,按揉膊阳池,可调理脾胃,消积化滞;推脾经,揉足三里健脾和胃,补气血;推下七节骨清热通便;捏脊健脾益气助运。金双歧片联合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达到加强刺激肠蠕动,恢复结肠、直肠润化、排泄粪便功能,能显著改善便秘临床症状,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及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均有效。

金双歧片联合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系绿色疗法,患儿更易接受,且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便秘治疗须注重基础治疗,不重视基础治疗而首先盲目采取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为“不全处方”[5]。文中病例随访3个月,临床治愈率有下降,考虑与医师及家属放松基础治疗有关。加强对排便生理和肠道管理教育,合理饮食,积极调整心态,是长期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前提。

参考文献

[1] 李萍,杨敏,王茂贵.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和处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3):177178.

[2] BustorffSilva JM,CostaPinto EA,Fukushima E.Role of anorectal manometry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J].J Pediatr,2000,76(3):227232.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21283.

[4] 杨敏,李萍,王茂贵.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3):190191.

上一篇:劳动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量化投资步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