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陪护分娩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6 09:07:07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陪护分娩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摘 要】探讨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陪护分娩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将100例初产妇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都采用剖宫产术,治疗组同时积极采用全程陪护分娩。经过观察,干预后两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产时疼痛得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

【关键词】自我效能理论;陪护分娩;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36―01

近年来,因社会、自身与家庭因素导致的剖宫产术占分娩产妇的比例逐年迅速上升[1]。大量研究发现孕产妇对阴道分娩的信心是影响剖宫产率的重要因素,而焦虑紧张可使孕产妇疼痛阈相对下降,对疼痛的耐受降低而对疼痛反应敏感,最终选择剖宫产,对产妇与新生儿都有不良的影响[2]。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是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自我效能理论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因此,笔者以行剖宫产术的初产妇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自我效能理论全程陪护分娩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定期产检并实行剖宫产术的初产妇100例,入选标准:无严重妊娠合并症;无精神障碍个人史和家族史;单胎分娩;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问卷内容;自愿同意参加该项调查。年龄19~42岁,平均30.21±6.66岁;孕31~36周,平均34.26±1.12周。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都采用剖宫产术,治疗组同时积极采用全程陪护分娩,提高孕产妇对剖宫产术的认知水平,使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获得成功性经验。护理人员指导治疗组产妇跟随图片、影像及示范学习并掌握剖宫产肌肉控制法、剖宫产前的呼吸配合法及产前运动,现场检查孕妇练习情况,予以指导并积极鼓励。安排孕妇与成功应对剖宫产术的妇女进行交流,组织小组讨论;引导与鼓励产妇根据状况建立欠当的目标,不断进行自我改善。同时要求产妇家属一同参与干预,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1分钟Apgar评分,同时对产时疼痛情况进行VA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1分钟Apgar评分比较:经过观察,干预后两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产时疼痛得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虽然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健康的过程,产妇和胎儿具有完成分娩的能力,但是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外出现了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现象,较高的剖宫产率也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般情况下,剖宫产初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因子分高,导致临床上表现出头痛、背痛、腰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有研究报道产前系统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孕产妇的遵医行为,有利于提高初产妇对妊娠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的认知水平,缓解对分娩的焦虑、恐惧情绪,避免产妇分娩时的恐惧-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降低了剖宫产率。还有学者研究指出产前通过给予结构化护理,即通过调整孕妇心理状态、提高对娩疼痛的应对能力[3]。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医院实施的全称陪护分娩目前开展得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系统,不完善,教育效果不一致。有研究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的全程陪护分娩可以显著增强初产妇分娩应对能力,减轻产程疼痛及减少产时焦虑。本文结果显示,经过观察,干预后两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产时疼痛得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陪护分娩在剖宫产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初产妇对妊娠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的认知,从而缓解了孕妇的疼痛。

参考文献:

[1] Logsdon MC,McBride AB,Brikimer JC. Social support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J]. Resear Nur Heal,2007,17(2):457-499.

[2] 梁海英,陈兢思,何萍.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5,26(2):16-19

[3] 曲海英,沙珍萍,张臻.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女性配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295-2296.

上一篇:儿童非感染性慢性腹泻的病因分析 下一篇: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