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

时间:2022-09-15 11:03:26

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

[摘 要] 文化保护对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本文提出文化动态保护以及文化主体保护以促进旅游经济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文化动态保护 文化主体保护

世界上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并贯穿社会发展和演化始终。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我国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以及得天独厚的旅游传统,古人就有“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说。因此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一跃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的兴旺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促进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给文化保护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文化保护与旅游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保护是动态的保护,而非静态的维护

文化是一个旅游区域的名片,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生命,是旅游地区存在的隐形支柱。但文化并不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尽的宝库。它需要保护者与时俱进对之进行动态的、有生命力的发展。而我国的文化保护现阶段大都停留在静态的维护之上。以红楼文化的窗口――北京大观园为例,即可观照我国在文化保护上的缺陷与落后。大观园是蜚声中外的女儿国,但游览者在此却感受不到鲜活的文化,红楼文化在此就如园内的布偶、塑像一般死气沉沉,鲜有生命力。客观的说大观园“硬件维护”-环境设施还是好的,但它配套的“文化软件”却远远地落后于时代。不能满足现今时代人们对文化高档次的需求。在各个“女儿的闺房”不仅缺少大屏幕的电视展示《红楼梦》电视剧中生动的场景。还缺少各种设备先进的展厅来专项展示红楼文化中服装、首饰、家居、书法、诗词、、品茗、美食等文化内容,更遑论给游览者提供充满情趣的文化体验与互动了。试想游览者在文化圣地得到的不是对文化的深入了解与体验,而只是观礼与“走”景,文化的魅力何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又怎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关注,弘扬与传承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长此以往,旅游区域的魅力何在?对比国外的“迪斯尼文化”的成功(它只是一个娱乐品牌,2005年在世界100强品牌中排名却高居第7位)。我们的文化虽博大精深,但我们缺少高科技的与时俱进的文化保护设施和先进理念。旅游区域应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不断的引入能够令人深入文化情境之中高科技的设施,给游览者提供难忘的文化体验。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此外旅游区域还应引入高档次的文化品牌经营以代替廉价的小商品售货点,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还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多视角去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具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如此才能使文化深入人心,从而弘扬文化、保护文化,达到动态保护文化的目的。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注重文化主体保护是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关键

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对文化客体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如纳西古城、周庄的民居、开平的碉楼等文化景观的开发修缮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旅游大潮也直接造成对当地文化主体的冲击。这集中体现在对当地民生状态的改变上。由于来自文化强势地区的旅游者对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区的接待地居民会起一种示范效应,使当地文化产生蜕变,如摩梭文化已经出现了汉化现象,许多摩梭人不穿民族服装,不讲民族语言,饮食、节日甚至风俗习惯都有很大改变,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不似从前那么稳定。再如丽江纳西族文化举世闻名,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当地旅游的开发,古城繁荣了,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却被逐渐冲淡、汉化甚至被扭曲变形。尤其是古城街巷大大小小的店铺或客栈,被外地生意人租赁经营毫无纳西民族特色的外来商品,古城居民祥和恬静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大量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内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主体的转移和失落,丽江古城就会逐渐失掉文化优势。无形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使我国许多世界文化遗产都将名不副实,旅游经济也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保护文化主体势在必行,这不能仅需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商品经济意识,逐步增强他们适应市场和保护自己文化的能力,更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有明确地保护文化主体意识,制定保护措施并将保护措施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严控无度的文化开发。另一方面理解旅游对民生的负面影响,合理与当地居民进行利益分享。这方面国外积累了很多的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如西班牙一些古城有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出资改善民居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所有民居当地政府已经免费给所有民居装了电缆电视,以保证建筑外部的完整。 相比之下我国南部民居,因为保护需要政府强令不许使用空调,致使原住居民大量迁出。居民得不到合理的利益分享却需忍受旅游带来的滋扰与不便,无疑对文化主体的保护是极端不利的。

总之,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弄清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年5期

[2]曹诗图 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经济地理[J].2003年23卷3期

上一篇:三种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述评 下一篇:旅游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及推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