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05 08:23:59

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加入WTO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即将举办,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体育产业化一系列改革,将使体育产业成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与国与民,都有极大的好处。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体育产业化的着力点。

[关键词] 体育事业 产业化 改革

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该看到,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从近几年来国内火爆的球市和越来越多的商业体育比赛中可略见一斑。中国体育产业的形成,从体育单位的层次上说其标志是体育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单位属事业单位,隶属于国家组织体系。体育事业的改革,就是将体育事业单位的一部分从国家政府体系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单位。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

一、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探讨

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初露端倪,但真正开始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发展速度不快等许多问题:

首先,规模小但潜力大。我国体育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在美国,体育产业20世纪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现在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2100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GDP的2%;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其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182.5亿美元,人均320美元,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现在已超过500亿美元。目前全球有65%的体育用品是中国制造,中国的体育用品加工企业超过3000家。我国体育彩票市场空间也较大,全国每年销售量在200亿元左右。此外,在体育传媒和广告市场、大型赛事、俱乐部投资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全面兴起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将以3倍的速度持续增长。我们以13亿人口为基数,每扩大一个百分点,健身消费将给体育产业带来的产值和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其次,体育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虽然目前我国己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输出国,占据着世界体育用品市场65%的份额,但我国制造的体育用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低己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承担国际生产任务,赚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加工费,少数企业甚至靠模仿或假冒国际品牌获利。

再次,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经济的规模没有形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多地注重了本体行业,而对相关产业的重视开发不够;尤其对无形资产资源开发不够和对体育产业的商用经济价值挖掘不足。

最后,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在我国虽然不乏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但体育经纪人、体育管理人才却十分稀缺。国内针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绝大部分体育院校并没有开设体育经济管理专业,重训练、轻管理,体育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瓶颈。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笔者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实现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企业化发展,其改革着力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体育事业单位由事业向企业转变,实现体制转型。这是体育产业化转型的前提或者说是体育产业化转型最直接、最具体、最实际的表现。体育事业要深化改革,要推进体育产业化转型,自然也必须从体制开始。要毫不留恋地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僵化的体育管理体制,使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育企业。

2.推进资产重组,实现体育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我国目前体育产业存在着规模均衡化和经营粗放化的问题。通过资产重组,组建若干大型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或俱乐部集团,调整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使我国体育产业形成大中小并存的俱乐部格局,并营造出一个充分的竞争环境,促使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产权组织形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多种经济成分的投资主体投资的体育经营单位,实现企业各方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科学管理。

4.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实现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的专业化、特色化。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是全民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前沿。而创新是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的灵魂。体育产业经营单位要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必然要实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这最终都要体现在经营特色创新上。经营特色创新是国内外每个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都孜孜以求的。但是,就单个体育产业经营单位而言,每个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里就需要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扬长避短、精耕细作,就需要为自己定位,明确“我是谁”,从而找到自己的发展思路和选题特色,找到自己的“魂”。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只有为自己定好位,明确自己长于什么,拙于什么,拓展什么,克制什么,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深化经营特色,精耕细作,多出体育竞技人才。否则,如果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思路不定,经营特色不突出,就往往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如同自然经济中的小农,不能发展壮大。因此,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只有集中精力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不断开拓,深入下去,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5.以人为本,建立体育产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我国体育产业落后,对国民经济的产业支持与身体素质支持程度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不把体育视为产业,不承认体育产业管理是一种智力与知识要求很高、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在过去生存压力不大、垄断程度很高、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情况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面向市场、要参与国内特别是国际间的竞争的情况下,在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管理越来越法制化、规范化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就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与一般企业经理职业化不同的是,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管理者职业化不仅要求业者要有深厚的体育产业专业素养和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而且更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并且懂得体育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要具各这种条件,往往要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和职业磨练。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管理者职业化制度。

6.建立健全体育法律法规。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体育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只有建立健全法制,才能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尽快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目前,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的研究是我国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我国体育部门和统计部门过去采用了一系列统计指标,如等级运动员和等级裁判员发展人数、新建体育场馆数、世界冠军和创世界记录情况等对我国的体育事业进行统计,但由于这些统计指标及相应的统计方法都是建立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没有考虑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己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总之,中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宏观上讲,就是要一部分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成为新型的现代企业。以企业的方式运作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遵循市场规律,更多地创造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的“双效”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下,开拓出生存和发展之路。体育事业产业化改革,正是要沿着一条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路子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龙国强:关于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 23(2),12~14

[2]吴晓阳:我国体育产业改革的对策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 (3),5~6

[3]平 杰 谷昭卿: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 26 (3),19~21

[4]常 静 靳晓奇: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对其加入WTO后发展的几点建议[J].湖北体育科技,2003, 22 (1),1~3

上一篇: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税收对策 下一篇:论休闲时代广州市竞赛表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