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时间:2022-09-15 10:25:54

课改后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一、朴素是语文课的躯体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成,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

我们在听所谓的示范课时常常会看到上课老师有让同学们自主合作的环节,教师自然在行间里巡视。同学们讨论的也不激烈,只是窃窃私语,老师在行间来回走走。虽然说教师是在巡视,可让人一看总觉得那就是做做样子而已。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幼稚、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啊?”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上课的老师脸红了。其实老师在脸红之后是否反思一下自己错在哪里呢?

有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去想象,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在我们山区没有很好的教学设备,老师的教学情境又没有创设到位,老师又想使自己的课在别人眼里更加完整一些。所以常常有这种下不了台阶的时候。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从一开始“问答式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搞的如火如荼。一节课下来我们的语文课看似什么也不缺,就缺真实。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精髓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学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特号班干部 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面提到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虽然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说的,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人文性是隐含着的,体现在我们教学的细节中。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要在课堂上不仅向学生传授真知,更重要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啊!

上一篇:关于说明文教学的四种方法及作用 下一篇:对作文空洞无物的解决策略的探究